是李若冰元朝人編《宋史》,列有《忠義傳》,專記大宋那些“名節相高、廉恥相尚、忠節相望”之人。並明言,士大夫之忠義之氣,在梁、唐、晉、漢、週五代之世,已“變化殆盡”。宋朝靖康之時,志士甩袖而起,募兵勤王、臨難不屈,為數不少;及至宋亡之後,忠節之人,視死如歸。他們之所為,都足以列入史書以資紀念。對比五代之寡廉鮮恥,宋人之忠孝節義,又豈是一天之間生出來的呢?那都是數百年的積累,才將本已墮落的道德觀念,又扳正了呀。蒙古人滅了宋祚。然人之常情,即使是互相為敵,對於忠臣英雄,那也是敬仰有加;對於奸臣佞幸,照樣鄙夷不已。編寫《宋史》的元丞相脫脫等人,將李若水列為靖康之恥第一忠義之臣,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即使是打垮北宋的金人,亦不得不讚嘆——遼國之亡,死義者十數,南朝惟李侍郎一人——當然,至於是不是隻有他一人,咱們持保留意見。但他是最著名的、最悲壯的那個,則絕非虛言。今日從他的名字說起。他本名叫李若冰。當時宋與金要議和,召叢集臣推舉可以出使者,李若冰被選上了。皇上把他喊來,問了很多事,對他的才識膽略都十分滿意,然則,咱覺得,有一點,可能皇帝不是很如貼,他覺得李若冰,個性太倔強了(這個後面的敘述中能看出來),跟他的名字一樣,冷若冰霜。於是,賜名若水。或許是希望他像水一樣,能夠隨機應變吧。第一次出使金營,見到了敵將完顏宗翰。既為談判,肯定是唇槍舌劍。正是此次文鬥,宗翰對李若水十分佩服,所以才會在後來李若水被扣之後,對看押他計程車兵如此那般交待。到了第二年,金國又要宋欽宗趙桓到金營去。趙桓有些怕,但李若水覺得前面也去過一次,沒出大問題,這次,應該也沒啥事,所以,欽宗便再入金營。孰料,這次上當了。金人逼著趙桓換上他們的衣服。易服,對於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來說,那是絕對不可接受的。作為禮部侍郎的李若水,對於此等事,比起其他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孔老夫子當年不就說過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要不是搭幫管仲,我們這群人,都披著頭髮穿著左衽的衣服,變成夷狄咯——因而,他撲上去抱住趙桓,大叫,皇上,你可不能換了衣服啊。這種恥辱,我們不能承受啊——完顏宗翰,你這個鳥家奴(宗翰的小名),你們這些金狗,天打雷劈,都不得好死啊!他被數人拖出大營,猶罵不絕口。金兵一頓猛打,把他臉都撕爛了,上氣不接下氣趴在地上,留下數十人看守。前面我說,宗翰對李若水,是有敬佩的,所以當時他對看守李若水的人說,“必使李侍郎無恙”。然則,打都打傷了,還什麼無恙呢?他的意思,無非是看著點,別讓他死了。打過之後,金人覺得把他的自尊摧殘得差不多了,於是來勸降,說“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他們小看了李若水。此刻,他其實應該又叫若冰了。他怒目而視,厲聲喝斥——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金人討了個沒趣,悻悻而退。李若水的僕人覺得這樣下去,老爺是必死無疑啦。站在他普通百姓的立場而言,好死不如賴活著。再說,宋朝末期的弊政,感受最強烈的,也是他們這些老百姓,如果金人不給我們那麼重負擔,又有什麼所謂呢?不過換了個皇帝而已——於是,他也勸李若水“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老爺,您父母年事已高,認個慫,說不定還能回去給他們盡孝呢!自苦忠孝難兩全,尤其是易代之際,作為人臣,又有什麼選擇的空間呢?李若水對他說,我為國而死,為君盡忠,乃是本分。只是,我死之後,如你能回去,先告訴我兄弟,千萬別直接講給父母聽,嚇著他們呀!過了十多天,宗翰又把大家叫來,說要廢掉趙桓,立非趙姓之人做宋朝皇帝。對於李若水而言,若宋朝皇帝,是你們說廢就廢,宋朝還是宋朝嗎?若換了其他人,趙宋還是趙宋嗎?怎麼對得起列祖列宗呢?於是據理力爭。說先皇都已下罪己詔禪讓了,新皇又沒什麼過錯,憑什麼要廢?宗翰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指責宋朝失信於金。李若水毫不退讓,說要講到失信的話,誰也比不過你宗翰大人啊!然後,將宗翰失信的證據,一五一十擺了出來,末了,來了句總結,“汝為封豕長蛇,真一劇賊,滅亡無日矣”。饒是宗翰對他滿是佩服,有心拉他一把,這時,也沒可能啦。你罵我不就是我罵我大金嗎?你大宋不能打不能罵,我大金,就隨你罵?一聲大吼,隨從就把李若水拖了出去。李若水仍然大罵不止。他知道死期已至,自己真是死得其所,無愧於心。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家裡的老父母,對不住的,就是這些僕人——是我把你們連累到此受苦啊——想來,聽到此處,謝寧等僕人,已泣不成聲了吧?交待完後事,他又狂咒金狗,痛斥宗翰。罵聲達於天地,連山河都嗡嗡迴應著。士兵把他嘴唇打爛,他含血繼續。金兵無法,只好把他舌頭切掉,喉嚨割開——他們以為,這樣就能使李若水閉嘴了。確實,他們做到了,李若水殉國之時,年僅三十五歲。但他的英名,卻長久於世,而那些打他的,砍他的、割他舌頭與喉嚨的,卻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當然,他們連名字也留不下。後來僕人回到宋朝,高宗趙構聽了若水的事蹟,感慨不已,下詔“若水忠義之節,無與比倫,達於朕聞,為之涕泣”。贈他觀文殿學士,諡號忠愍。愍者,憂患痛心哀憐也
是李若冰元朝人編《宋史》,列有《忠義傳》,專記大宋那些“名節相高、廉恥相尚、忠節相望”之人。並明言,士大夫之忠義之氣,在梁、唐、晉、漢、週五代之世,已“變化殆盡”。宋朝靖康之時,志士甩袖而起,募兵勤王、臨難不屈,為數不少;及至宋亡之後,忠節之人,視死如歸。他們之所為,都足以列入史書以資紀念。對比五代之寡廉鮮恥,宋人之忠孝節義,又豈是一天之間生出來的呢?那都是數百年的積累,才將本已墮落的道德觀念,又扳正了呀。蒙古人滅了宋祚。然人之常情,即使是互相為敵,對於忠臣英雄,那也是敬仰有加;對於奸臣佞幸,照樣鄙夷不已。編寫《宋史》的元丞相脫脫等人,將李若水列為靖康之恥第一忠義之臣,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即使是打垮北宋的金人,亦不得不讚嘆——遼國之亡,死義者十數,南朝惟李侍郎一人——當然,至於是不是隻有他一人,咱們持保留意見。但他是最著名的、最悲壯的那個,則絕非虛言。今日從他的名字說起。他本名叫李若冰。當時宋與金要議和,召叢集臣推舉可以出使者,李若冰被選上了。皇上把他喊來,問了很多事,對他的才識膽略都十分滿意,然則,咱覺得,有一點,可能皇帝不是很如貼,他覺得李若冰,個性太倔強了(這個後面的敘述中能看出來),跟他的名字一樣,冷若冰霜。於是,賜名若水。或許是希望他像水一樣,能夠隨機應變吧。第一次出使金營,見到了敵將完顏宗翰。既為談判,肯定是唇槍舌劍。正是此次文鬥,宗翰對李若水十分佩服,所以才會在後來李若水被扣之後,對看押他計程車兵如此那般交待。到了第二年,金國又要宋欽宗趙桓到金營去。趙桓有些怕,但李若水覺得前面也去過一次,沒出大問題,這次,應該也沒啥事,所以,欽宗便再入金營。孰料,這次上當了。金人逼著趙桓換上他們的衣服。易服,對於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人來說,那是絕對不可接受的。作為禮部侍郎的李若水,對於此等事,比起其他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孔老夫子當年不就說過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要不是搭幫管仲,我們這群人,都披著頭髮穿著左衽的衣服,變成夷狄咯——因而,他撲上去抱住趙桓,大叫,皇上,你可不能換了衣服啊。這種恥辱,我們不能承受啊——完顏宗翰,你這個鳥家奴(宗翰的小名),你們這些金狗,天打雷劈,都不得好死啊!他被數人拖出大營,猶罵不絕口。金兵一頓猛打,把他臉都撕爛了,上氣不接下氣趴在地上,留下數十人看守。前面我說,宗翰對李若水,是有敬佩的,所以當時他對看守李若水的人說,“必使李侍郎無恙”。然則,打都打傷了,還什麼無恙呢?他的意思,無非是看著點,別讓他死了。打過之後,金人覺得把他的自尊摧殘得差不多了,於是來勸降,說“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他們小看了李若水。此刻,他其實應該又叫若冰了。他怒目而視,厲聲喝斥——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金人討了個沒趣,悻悻而退。李若水的僕人覺得這樣下去,老爺是必死無疑啦。站在他普通百姓的立場而言,好死不如賴活著。再說,宋朝末期的弊政,感受最強烈的,也是他們這些老百姓,如果金人不給我們那麼重負擔,又有什麼所謂呢?不過換了個皇帝而已——於是,他也勸李若水“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老爺,您父母年事已高,認個慫,說不定還能回去給他們盡孝呢!自苦忠孝難兩全,尤其是易代之際,作為人臣,又有什麼選擇的空間呢?李若水對他說,我為國而死,為君盡忠,乃是本分。只是,我死之後,如你能回去,先告訴我兄弟,千萬別直接講給父母聽,嚇著他們呀!過了十多天,宗翰又把大家叫來,說要廢掉趙桓,立非趙姓之人做宋朝皇帝。對於李若水而言,若宋朝皇帝,是你們說廢就廢,宋朝還是宋朝嗎?若換了其他人,趙宋還是趙宋嗎?怎麼對得起列祖列宗呢?於是據理力爭。說先皇都已下罪己詔禪讓了,新皇又沒什麼過錯,憑什麼要廢?宗翰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指責宋朝失信於金。李若水毫不退讓,說要講到失信的話,誰也比不過你宗翰大人啊!然後,將宗翰失信的證據,一五一十擺了出來,末了,來了句總結,“汝為封豕長蛇,真一劇賊,滅亡無日矣”。饒是宗翰對他滿是佩服,有心拉他一把,這時,也沒可能啦。你罵我不就是我罵我大金嗎?你大宋不能打不能罵,我大金,就隨你罵?一聲大吼,隨從就把李若水拖了出去。李若水仍然大罵不止。他知道死期已至,自己真是死得其所,無愧於心。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家裡的老父母,對不住的,就是這些僕人——是我把你們連累到此受苦啊——想來,聽到此處,謝寧等僕人,已泣不成聲了吧?交待完後事,他又狂咒金狗,痛斥宗翰。罵聲達於天地,連山河都嗡嗡迴應著。士兵把他嘴唇打爛,他含血繼續。金兵無法,只好把他舌頭切掉,喉嚨割開——他們以為,這樣就能使李若水閉嘴了。確實,他們做到了,李若水殉國之時,年僅三十五歲。但他的英名,卻長久於世,而那些打他的,砍他的、割他舌頭與喉嚨的,卻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當然,他們連名字也留不下。後來僕人回到宋朝,高宗趙構聽了若水的事蹟,感慨不已,下詔“若水忠義之節,無與比倫,達於朕聞,為之涕泣”。贈他觀文殿學士,諡號忠愍。愍者,憂患痛心哀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