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評價《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
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中國第一部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出版後,內容引起了劍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的關注。
2004年到2008年,高銘花了四年的時間,訪談了一百多位精神和心理有疾病的人,之後,他把訪談的內容加以整理,2010年,出版了這本書。書一出版,就在市場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一、這是一本與市場上所有書籍反應的內容都不一樣的書,它專注的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人,是我們正常人眼中的精神病人。
正是因為書籍的內容如此地與眾不同,所以,當自認為正常的我們看到書中一個個真實又匪夷所思的故事時,我們才突然發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這樣的人!
平時看到這樣的人,我們會避之唯恐不及,覺得他有病,不正常,但是,高銘不緊不慢的講述,讓我們學會拿正常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個特殊的群體。也許,他們並不是病人,他們只是想法跟我們不一樣而已。
二、這是一本作者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採訪物件,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心理狀態的書。作者沒有偏見、不戴有色眼鏡看待他們,只求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一個特殊的群體。
高銘選擇這樣一個群體來採訪,固然跟他從小就愛問“為什麼”有關,更主要的是,他興趣愛好十分廣泛。他曾一度沉迷於宗教、哲學、量子物理、非線性動力學、心理學、生物學、天體物理等學科,對不同領域不同學科都有自己的看法。
廣泛的興趣讓他萌生了探究這個群體的念頭。我們眼中的精神病人是不正常的,那麼,他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跟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否一樣?
帶著種種好奇,費盡了周折,歷時四年,他終於有了一手的資料。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他有了跟採訪前不一樣的想法。他的眼中,他們跟我們只是想法或行動不一樣而已,不存在就是我們對、他們錯這樣的非此即彼的邏輯。
所以,他真實地把這一個個故事儘量不帶感情色彩地、客觀地記錄下來,至於讀者喜愛與否、能否接納他的觀點,他不管。
高銘的目的有一部分達到了。讀過這本書的讀者中,有相當一部分被他所記錄的故事震撼了,對精神病人有了更客觀的看法;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在胡說八道,在博人眼球。
高銘不管,他的書面世了,這就夠了。
或許正如旅美建築設計師韓墨菲所說:
至今,還記得書裡一個動人的故事:
老太太的老伴一年前就去世了,可她每天都看著老伴生前坐過的椅子,與老伴聊天,照顧老伴的生活。她嘴裡還經常說,年輕時老伴照顧過她,現在老了,來追債來了。她一直生活在和老伴在一起的世界裡。
你如何評價《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
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中國第一部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出版後,內容引起了劍橋物理研究院等機構的關注。
2004年到2008年,高銘花了四年的時間,訪談了一百多位精神和心理有疾病的人,之後,他把訪談的內容加以整理,2010年,出版了這本書。書一出版,就在市場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一、這是一本與市場上所有書籍反應的內容都不一樣的書,它專注的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人,是我們正常人眼中的精神病人。
正是因為書籍的內容如此地與眾不同,所以,當自認為正常的我們看到書中一個個真實又匪夷所思的故事時,我們才突然發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這樣的人!
平時看到這樣的人,我們會避之唯恐不及,覺得他有病,不正常,但是,高銘不緊不慢的講述,讓我們學會拿正常人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個特殊的群體。也許,他們並不是病人,他們只是想法跟我們不一樣而已。
二、這是一本作者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採訪物件,用講故事的方式呈現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心理狀態的書。作者沒有偏見、不戴有色眼鏡看待他們,只求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一個特殊的群體。
高銘選擇這樣一個群體來採訪,固然跟他從小就愛問“為什麼”有關,更主要的是,他興趣愛好十分廣泛。他曾一度沉迷於宗教、哲學、量子物理、非線性動力學、心理學、生物學、天體物理等學科,對不同領域不同學科都有自己的看法。
廣泛的興趣讓他萌生了探究這個群體的念頭。我們眼中的精神病人是不正常的,那麼,他們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跟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否一樣?
帶著種種好奇,費盡了周折,歷時四年,他終於有了一手的資料。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他有了跟採訪前不一樣的想法。他的眼中,他們跟我們只是想法或行動不一樣而已,不存在就是我們對、他們錯這樣的非此即彼的邏輯。
所以,他真實地把這一個個故事儘量不帶感情色彩地、客觀地記錄下來,至於讀者喜愛與否、能否接納他的觀點,他不管。
高銘的目的有一部分達到了。讀過這本書的讀者中,有相當一部分被他所記錄的故事震撼了,對精神病人有了更客觀的看法;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在胡說八道,在博人眼球。
高銘不管,他的書面世了,這就夠了。
或許正如旅美建築設計師韓墨菲所說:
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從那些所謂"瘋癲"的話語中你或許能得到對自己世界觀的一種啟迪和思考,有句話叫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在跟隨作者的筆觸閱人無數之後,你會發現,天才和瘋子或許真的只有一線之隔。至今,還記得書裡一個動人的故事:
老太太的老伴一年前就去世了,可她每天都看著老伴生前坐過的椅子,與老伴聊天,照顧老伴的生活。她嘴裡還經常說,年輕時老伴照顧過她,現在老了,來追債來了。她一直生活在和老伴在一起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