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34回講劉備得了張武的一匹寶馬,於是騎著回荊州城。劉表看到劉備得了這麼雄駿的一匹寶馬,稱讚不已,劉備就做個人情把這匹馬送給了劉表。劉表大喜,騎回城中。這時劉表的謀士蒯越對劉表說:“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 的盧 ,騎則妨主。張武為此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於是劉表就把這匹馬還給了劉備。後來劉備就一直騎著這匹馬。當劉備謝別劉表,前往新野駐兵時,劉表手下的另一個謀士伊籍對劉備說這馬是“的盧”馬,乘則妨主,勸劉備不要再騎了。沒想劉備對人生十分達觀,說一個人死生有命,不是馬所能妨礙的,就繼續騎著此馬。《三國演義》第35回講隱士徐庶也對劉備說劉備騎的馬是“的盧”馬,馬雖是千里馬,但最終必然妨礙主人。徐庶還對劉備說了一個禳解之法:“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賜之;待妨過了此人,然後乘之,自然無事。”沒想劉備反而批評徐庶不行正道,不肯行之。《三國演義》的這兩個回目中,寫了蒯越、伊籍、徐庶三位士人的相馬術,他們都看出劉備所乘的馬是妨主的“的盧”馬。但劉備和劉表自己卻不知道,而趙雲、關羽等人也不知道這馬是“的盧”馬。可見識別“的盧”馬有一定的難度,不懂相馬術的人無法識別。不過,《三國演義》中的這一情節,不見於三國正史,因此是民間想象的情節,也體現民間說書藝人對劉備正面形象的維護。晉代時,徵西大將軍庾亮的坐騎也是“的盧”馬,《世說新語·德行》中記載庾亮明明知道“的盧”根據傳統的相馬術是會妨主的,但他還是騎著,並不想嫁媧於人,由此也見其品德高尚。《三國演義》“的盧”故事在說書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是受了《世說新語》中關於庾亮“的盧”典故的影響。當然,三個謀士都認為“的盧”馬會妨主,其實是傳統巫術思維的遺留。伯樂的《相馬經》中記載:“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三位謀士就是依據這一記載下的結論。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但是這種馬確是千里馬,宋代辛棄疾《破陣子》一詞中說“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說的就是“的盧”馬跑得快。(宣炳善)古代的相馬術有哪些內容?三國時期,對於士人有品評人物的相人術,而對於馬的選擇與評價,則比對士人的評價還要早一些。早在戰國的時候,相馬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特別是在西北地區接近遊牧民族的王國中。秦國的伯樂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伯樂著有《相馬經》,這本相馬術的著作在《隋書》、《新唐書》中均有所提及,而《相馬經》一書具體的相馬知識則散見於其他的著作中。如《文選》卷14《賦庚》中引《相馬經》記載:“良馬可以筋骨相也。梢,尾之垂者。發,額上毛也。尾欲梢而長。”說的就是從馬的筋骨方面來相馬,要求一匹好馬就是尾巴要長而且要下垂的。《相馬經》中還提到透過馬的肉筋來識別是否是寶馬:“一筋從玄中出,謂之蘭筋。玄中者,目上陷如井字。蘭筋豎者千里。”意思是說透過蘭筋的識別來判斷是否千里馬,只有眼睛上方凹陷像“井”字型的多皺紋的地方有一根肉筋向上豎起,這樣的馬才是千里馬。《相馬經》中還提到:“目成人者行千里。”意思是說馬的眼睛裡要能看到一個人的成像,這樣的馬才會日行千里。古代真正懂相馬術的人很少,如《戰國策》卷21記載:“客見趙王曰: 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 王曰: 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 王曰: 未得相馬之工也。 ”說的是戰國時有說客去遊說趙王,先從買馬說起,因為趙王沒有懂相馬術的“相馬之工”,所以一直沒有派人去買寶馬。可見當時懂相馬的工匠很難找到。伯樂因為能識別出千里馬,所以後來有成語說:“世無伯樂,遂無千里馬”,意思是說,就是千里馬,也要由伯樂這樣的人才能發現,否則也只能默默無聞,不受重視。
《三國演義》第34回講劉備得了張武的一匹寶馬,於是騎著回荊州城。劉表看到劉備得了這麼雄駿的一匹寶馬,稱讚不已,劉備就做個人情把這匹馬送給了劉表。劉表大喜,騎回城中。這時劉表的謀士蒯越對劉表說:“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 的盧 ,騎則妨主。張武為此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於是劉表就把這匹馬還給了劉備。後來劉備就一直騎著這匹馬。當劉備謝別劉表,前往新野駐兵時,劉表手下的另一個謀士伊籍對劉備說這馬是“的盧”馬,乘則妨主,勸劉備不要再騎了。沒想劉備對人生十分達觀,說一個人死生有命,不是馬所能妨礙的,就繼續騎著此馬。《三國演義》第35回講隱士徐庶也對劉備說劉備騎的馬是“的盧”馬,馬雖是千里馬,但最終必然妨礙主人。徐庶還對劉備說了一個禳解之法:“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賜之;待妨過了此人,然後乘之,自然無事。”沒想劉備反而批評徐庶不行正道,不肯行之。《三國演義》的這兩個回目中,寫了蒯越、伊籍、徐庶三位士人的相馬術,他們都看出劉備所乘的馬是妨主的“的盧”馬。但劉備和劉表自己卻不知道,而趙雲、關羽等人也不知道這馬是“的盧”馬。可見識別“的盧”馬有一定的難度,不懂相馬術的人無法識別。不過,《三國演義》中的這一情節,不見於三國正史,因此是民間想象的情節,也體現民間說書藝人對劉備正面形象的維護。晉代時,徵西大將軍庾亮的坐騎也是“的盧”馬,《世說新語·德行》中記載庾亮明明知道“的盧”根據傳統的相馬術是會妨主的,但他還是騎著,並不想嫁媧於人,由此也見其品德高尚。《三國演義》“的盧”故事在說書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是受了《世說新語》中關於庾亮“的盧”典故的影響。當然,三個謀士都認為“的盧”馬會妨主,其實是傳統巫術思維的遺留。伯樂的《相馬經》中記載:“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死,主乘棄市。兇馬也。”三位謀士就是依據這一記載下的結論。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但是這種馬確是千里馬,宋代辛棄疾《破陣子》一詞中說“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說的就是“的盧”馬跑得快。(宣炳善)古代的相馬術有哪些內容?三國時期,對於士人有品評人物的相人術,而對於馬的選擇與評價,則比對士人的評價還要早一些。早在戰國的時候,相馬術就已經在民間流傳,特別是在西北地區接近遊牧民族的王國中。秦國的伯樂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伯樂著有《相馬經》,這本相馬術的著作在《隋書》、《新唐書》中均有所提及,而《相馬經》一書具體的相馬知識則散見於其他的著作中。如《文選》卷14《賦庚》中引《相馬經》記載:“良馬可以筋骨相也。梢,尾之垂者。發,額上毛也。尾欲梢而長。”說的就是從馬的筋骨方面來相馬,要求一匹好馬就是尾巴要長而且要下垂的。《相馬經》中還提到透過馬的肉筋來識別是否是寶馬:“一筋從玄中出,謂之蘭筋。玄中者,目上陷如井字。蘭筋豎者千里。”意思是說透過蘭筋的識別來判斷是否千里馬,只有眼睛上方凹陷像“井”字型的多皺紋的地方有一根肉筋向上豎起,這樣的馬才是千里馬。《相馬經》中還提到:“目成人者行千里。”意思是說馬的眼睛裡要能看到一個人的成像,這樣的馬才會日行千里。古代真正懂相馬術的人很少,如《戰國策》卷21記載:“客見趙王曰: 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 王曰: 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 王曰: 未得相馬之工也。 ”說的是戰國時有說客去遊說趙王,先從買馬說起,因為趙王沒有懂相馬術的“相馬之工”,所以一直沒有派人去買寶馬。可見當時懂相馬的工匠很難找到。伯樂因為能識別出千里馬,所以後來有成語說:“世無伯樂,遂無千里馬”,意思是說,就是千里馬,也要由伯樂這樣的人才能發現,否則也只能默默無聞,不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