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之意
-
2 # 大佬駕到
歷史上“輸了一場戰役,卻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很多。比較典型有以下3個:
1、安史之亂時的“睢陽守城戰”
安史之亂時,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大燕皇帝,為了向其父舊部彰顯自己的能力,同時也為了奪取江淮地區的糧草人口以及財富,安慶緒將其部將尹子奇任命為河南節度使,令其統兵13萬進攻地處江淮咽喉要地睢陽。睢陽守將是大唐的張巡,兵力只有7000餘人。
尹子奇將睢陽圍城3個月,期間不斷攻城。睢陽附近的唐軍譙郡許叔冀、彭城尚衡、臨淮賀蘭進明三支兵馬都怕幫張巡反累其身,遲遲不發兵。張巡只得率守城將士們每日只能以少量的米、茶葉、紙、樹皮充飢。最後守城將士傷亡得只剩下400餘人,最後都餓的連弓箭都拉不動了,最終睢陽陷落,張巡等人被殺。
但正是因為睢陽的長期堅守,唐軍才緩過來一口氣。這個時候唐軍在江淮地區的部隊已經完成重整,並且擁有良好的財政支援和後勤保障。從此戰爭的天平往唐軍傾斜,輸掉了一場戰役,卻贏得了戰略主動權。最終唐軍平定安史之亂,贏得了戰爭勝利。
2、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整個淞滬會戰期間,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最終上海淪陷。
整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比日本軍隊死傷的人員多,而且最後也沒有守住上海,可以說在戰役上是失敗的。但是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堅定了全國抗戰全民抗戰的信心,所以說戰略上是勝利的。
3、庫爾斯克戰役
這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庫爾斯克會戰中,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5輛坦克,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2000架,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借指會戰結束,德軍損失兵力70萬多人,損失坦克約248輛,損失飛機900架。蘇聯損失兵力180多萬,損失坦克68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3500架。
雖然德國對蘇聯造成了極大的傷亡損失,但是德軍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徹底失敗,更沒有達成任何戰略目標。對蘇聯來說,卻贏得了戰略準備時間。
-
3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說到偉大,一定離不開八年抗戰犧牲的千千萬萬中國軍民;說到偉大戰役,八年抗戰史一定離不開淞滬會戰,離不開那些偉大的沒留下姓名的先輩們。
一寸山河一寸血,奮起還擊破速亡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更是揚言三個月內滅亡全中國。
△淞滬會戰示意圖
1937年8月,“八.一三事件”爆發,,進駐虹橋機場的中國軍隊打死前來偵察的日軍大山勇夫大尉。日軍以此為藉口,於當天進攻上海,以租界和黃埔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並由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指揮,突向駐八字橋一帶的中國守軍進攻。
△中國軍隊增援部隊
當時的上海駐軍為張治軍將軍所率領的中國第九集團軍,在張將軍的率領下,全軍官兵奮力抵抗日軍。並於次日,張治中將軍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反功,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鬥。
△圖為張治中將軍(前)與馮玉祥將軍(後)
淞滬會戰的爆發,是八年抗戰史的第一次與日軍的大規模成建制集團兵力的對決。
△戰爭中的兒童
8月13日國民政府發出《自衛抗戰宣告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國民政府陸續調往上海戰場40餘萬人的軍隊,頑強阻擊日軍對於上海的進攻,讓日軍的推進頗為艱難。
△守衛的中國軍隊
戰役的態勢到9月份發生轉變,日軍對於吃下上海的決心頗為巨大,逐漸增兵,並且加大了海上派遣軍的兵力。此時日軍的兵力已經達到20萬人(五個師團,一個旅團),並且依靠強大的火力配置一直猛攻中國軍隊。在軍隊戰鬥力,火力配置,後勤補給不如日軍的情況下,中國軍隊陷入了苦戰當中,傷亡十分慘重。
△裝備精良的日軍
八百壯士撒熱血,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是當時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進攻的一個縮影,體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決心。
△守衛國家的壯士
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鬥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
△會戰結束後的四行倉庫
11月初,中國守軍後方受到日軍威脅,被迫全線撤退。 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
△日軍殘忍殺害我軍被俘官兵
淞滬會戰的意義在於,打破了國民政府的幻想,讓國民政府下定決心抗日。同時由於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圖為1937年民國地圖
此次會戰共歷時三個月,是八年抗戰中規模最大,也是傷亡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參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兵力,其中日軍參戰兵力達25萬餘人,死傷5萬餘人(9個師團又2個支隊,一個混編陸戰隊);中國軍隊參戰兵力共70餘萬人,傷亡達10餘萬人(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
言史堂認為偉大的戰役是淞滬會戰,對於刷著抖音玩著王者的我們,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才有我們。感恩先輩,後輩定不忘八年抗戰之苦,不負先輩當年所拋灑之熱血。
△上海淞滬會戰紀念館
【我是言史堂,一個賣過手機,賣過車,做過工程的小人物】
回覆列表
答:這類“捨棄一點贏得全域性”的戰略妙筆,不單在近現代戰爭史上極多,哪怕在資訊科技並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經典戰例,
典型一場,就是公元前127年的漁陽之戰。
現代人說起漢武帝時代反擊匈奴的戰爭,常見滿滿自豪感。
但事實上,自從公元前133年戰事爆發後,漢軍的表現,堪稱是被反覆吊打。漢軍派出去反擊的部隊,進了草原就常見抓瞎,除了當時還是新人的衛青小勝一把,其他人都是被摁住圍毆。漢王朝的邊塞,也被打了個慘,騎兵迅烈的匈奴軍,輕鬆就在長城沿線來回砍殺。
爆發在公元前127年的漁陽大戰,就是此時戰況的寫照:
上一年剛剛經歷全軍覆沒厄運的漁陽要地,還沒等喘過氣來,就又迎來匈奴人的馬刀。匈奴鐵騎大舉來犯,就鑽漢軍分兵把守的空子,輕鬆殺入漁陽腹地,一頓瘋狂殺戮後,造成漢軍數千傷亡。再搶在漢軍增援部隊趕來前得意離去,一如這六年裡,他們屢試不爽的套路。
但是得意的匈奴人沒有想到,他們這次迎來的,將是大漢鐵騎復仇的刀鋒!
自從漢匈戰爭爆發後,漢武帝君臣們就在苦苦思考,開戰六年了,為什麼兵精糧足的漢軍,依然逃不過屢戰屢敗的倒黴仗?最關鍵一條,就是漢軍戰略思路的錯誤:要麼是匈奴往哪裡打,漢軍往哪裡迎戰,要麼就是悶頭蒼蠅一樣,朝著草原腹地亂反擊。等於被人乖乖牽著鼻子走。要想勝利,就得換個打法:不再去被動救漁陽,而要調集重兵,打一個匈奴死也不能丟的地方:河套!
於是,當漁陽的將士們,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做著悲壯抵抗時,衛青將軍率領的數萬精兵,似離弦之箭般向西北呼嘯飛出,先向北拿下匈奴高闕要地,切斷河套匈奴與匈奴單于的聯絡,再揮師拿下臨洮,張開一張大網後,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撲過來。猝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軍被打的稀里嘩啦,匈奴白羊王與樓煩王只率殘兵倉皇逃竄。自秦末起淪陷數十年的河套草原,一戰收復!
這場突如其來的勝利,在整個漢匈戰爭史上,都是轉折點般的意義:驕橫的匈奴鐵騎,從此喪失了南侵的立足點,昔日那種輕鬆遊獵漢匈邊塞的好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被動挨打的漢王朝,也終於拿下了進擊的橋頭堡。先前險惡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從此一馬平川。肥美的河套物產,更足以供漢朝繼續“孵化”強大騎兵軍團,源源不斷的投入對匈奴作戰。
可以說,自從這場雷霆一擊後,漠北之戰匈奴單于狼狽遁逃的場面,大漢鐵軍封狼居胥山的威武景象,都已悄然埋下伏筆。這榮耀一戰,來自衛青將軍卓越的用兵能力,來自漢武帝超凡的戰略勇氣,但同樣的,也來自失去援救的漁陽軍民,那一場死死牽制匈奴主力的浴血抗擊。
與追亡逐北的衛青霍去病一樣,漁陽軍民們,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鐵漢,功勞,同樣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