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人碼頭1205

    西周時期的周文王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鼓勵老百姓發展農業生產,並且要求那些有本領的人幫助他去討伐那無道的商紂王,以擴大和加強他的周部落。

    一天,周文王準備出去打獵。他每次出門前都要進行占卜,看看出去是不是吉利。這次太卜占卜完後告訴他:“你這次出去,捕獲的不是龍,不是熊,而是能幫助你的賢人。”

    周文王將信將疑地出了門,和他同去的有他的近臣,左右衛士,前呼後擁,一大群人。那天打獵他可是滿載而歸,大家都高高興興,一路上有說有笑,周文王心裡也特別地輕鬆。

    他們在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人,那是一位白髮老者,只見他戴著個斗笠,腰桿挺直地坐在一塊大石頭上。

    旁邊人聲鼎沸,他好像全不在乎,照樣橫著一根釣魚竿,將一個直的魚鉤懸在水上釣魚。周文王手下的人覺得很好奇,直的鉤子怎麼能釣到魚呢?而周文王心中突然想到臨行之前那位太卜的話,這位老人能在如此喧鬧的環境中泰然自若,該不會就是那位能幫助他的高人吧。

    於是周文王就停下車子,走到了老人面前,深深地向老人行了一個禮,老人把身子欠了欠,算是還了禮。周文王就和他攀談起來,哪知這一談,令周文王大為吃驚,在如此人跡罕至的地方,竟然有這樣一位老人,談吐不凡,滿腹韜略。

    這位老人叫姜尚,字子牙,他的祖先封地在呂,所以他又叫呂尚,後來民間稱他為姜太公。

    這姜尚年幼時家道中落,淪為平民,但是他才氣過人,從小就十分好學,長大後更是足智多謀。只是由於他家境貧寒,所以無人用他,他空懷一身本領而沒有施展的地方。

    後來他到處遊蕩,曾經在商朝的朝歌幹過屠牛的生意,在孟津這地方開過招待四方賓客的飯鋪。就這樣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一直到他70多歲。

    後來他聽說周文王是一個廣招天下有才之人的人,就來到渭水邊釣魚,靜坐觀望,以等待遇見周文王的機會。

    他用直鉤子釣魚,其意完全不在魚,而在於等待賢王的到來。他就是要看一看周文王是不是如傳說的那樣,能夠慧眼識賢才。後世民間流傳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就是指此事。周文王終於找到了姜尚這樣的治國能人,於是就請姜尚上車,他高興地對姜尚說:“我的祖先曾經預言,將來一定有不同尋常的能人幫助我們振興周,先生可正是我所苦苦尋求的人啊。”

    他們一道回到宮中,周文王拜姜尚為國師,對他極為尊重,他在稱姜尚的時候,總是稱為“師父”。

    而姜尚也不負厚望,他努力幫助周文王整頓政務,訓練士兵,發動人民認真做好軍備工作,鼓勵人民種植。時間不長,周的國力就漸漸興盛起來了,奠定了周滅商的基礎。

    周漸漸強大以後,姜尚又和周文王在一起共商滅紂的大計,先滅了密須國,又討伐了崇國,並建都於豐邑,使商的許多部落漸漸地歸附到周的範圍內。周文王病逝以後,他又幫助周武王建立周朝。

  • 2 # 石匠秦人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明在釣魚,魚鉤是直,無鉤在釣。實質是在等機會找工作,把自己推銷出去!一面釣,一面口有言詞,釣,釣,釣,大的不到小的到。釣,釣,釣,魚兒不到蛤蟆到。

    周文王訪賢,發現姜子牙,自拉車把大才姜子牙拉回做了相國。

    姜孑牙釣的大魚自然是周文王這條大魚了。

  • 3 # 真相很簡單

    上鉤的當然是周文王。

    但是,我們現在把這個故事的重要細節給忽視了。一個現實主義的故事變成了神話傳奇。

    首先,姜太公釣魚的餌是什麼?周文王為什麼會上鉤?會咬這個餌?

    有人說,沒有餌呀,餌就是姜太公。哼哼。一個老頭子,周文王會對這個餌有興趣嗎?有人說,姜太公很賢能啊!哼哼。周文王如何看出他賢能的?因為他舉止瘋瘋癲癲嗎?

    真正的答案是,姜太公釣魚這場戲,就是演給周文王看的,他的道具和臺詞都是設計好的,所以,周文王一看就懂了,大驚失色:我要的就是這個東西!

    姜太公演的是什麼戲?

    我們大致還原一下現場的情景——

    姜太公坐在那裡,用直的鉤子釣魚。別人會好奇,問他,你為什麼用直鉤?為什麼沒有魚餌?這能釣上魚嗎?

    姜太公就說,這不是要釣一般的魚,這魚餌也不是一般的魚餌,是天下最大的魚餌!至於直鉤嘛,“寧可直中取,不願曲中求”——有些東西,你總想透過曲線的方式去獲得,其實大可不必,直接去取就完了嘛!

    這樣的話可以直擊周文王的心臟。他一眼就看懂了,那個天下最大的餌,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大商朝的江山。對這個江山,他一直想方設法想據為己有,想了好多的辦法。商強周弱,他只能用曲折的路線,是用彎的鉤子。而現在,一個老頭說,你幹嘛要繞那麼大的彎子,直接去拿不就完了嘛!

    太刺激了!

    我得問問這老頭子有何妙計……

    姜太公用商紂王釣到了周文王,這就是故事的實質。更多分析可留意本人文章。

  • 4 # 太子華少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其本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釣的是人,是為能夠賞識他、重用他的人而釣。此人便是後來姜子牙全力輔佐的周朝奠基者,姬昌周文王是也。民間流傳還有一種說法是,姜太公半生寒微,早期時運不濟,為官總是不順,懷才不遇無處施展抱負一身抱負,以致心中苦悶,半生顛沛流離,後輾轉蝸居在泗水旁以垂釣閒度光陰,但讓大家感到奇妙好奇的是,他的垂釣方法與常人截然不同,別人在那垂釣經常都是滿載而歸,收穫滿滿,而姜太公在那垂釣多年,卻從未見他釣到過一條魚,於是同釣中人,便非常好奇,過去問姜太公緣由,一探究竟。

    這時才讓人們傻了眼,原來姜太公的魚鉤是直的,根本就不可能釣到魚。大傢伙紛紛好奇上前問太公何故?姜太公於是便隨口說了四個字…讓後世人流傳千古,至今仍津津樂道,家喻戶曉的千古名言,這四個字便是“願者上鉤”。由此可見姜太公在渭水之濱並非為釣魚而來,原來是別有用意,正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而姜太公也一樣,他是在用直鉤釣魚的方式來告慰抒發內心的懷才不遇,去宣洩心中的一種苦悶,同時也是在等某一個契機的到來。

  • 5 # 臺灣那些事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最早出自晉.苻朗巜苻子·方外》“太公涓釣於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償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釋竿。”姜太公,就是姜子牙,名尚,他先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呂地,所以也叫呂尚,別號飛熊。姜太公釣魚,用今天的話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勵志、另劈蹊徑的求職故事。只不過,姜太公求的是輔臣相位罷了!

    商紂末年,姜太公已是暮年之人,紂王暴政,民不聊生,他想輔周滅紂,建功立業,他老之將至,壯志未酬,心急啊!如何能得到周文王賞識,受封拜相,容易嗎?不容易啊!丞相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了,按標準,他已超齡,而且履歷也不完整,所以按照一般求職程式,寫好履歷,去向周文王毛遂自薦,肯定被周文王打回票。我一身才華,但別人不知道啊!對了,我必須為自己造勢,打知名度,讓周文王慕名而來!於是,便有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一出!

    於是姜太公便來到渭水邊釣起魚來,而且擺弄得相當誇張,竿子用得長長的,線卻用很短,而釣鉤是直的,上面根本沒有魚餌,而且釣鉤還得離水面三尺垂釣。路人甲見狀,好奇地問:“老人家,你這是哪門子的釣法啊?從未見過!”太公回道:“老夫釣魚,願者上鉤,不願者有它,從不強求。”路過的人無不稱奇,奔走相告,可謂好事不出門 ,怪事也能傳千里!很快這事就傳到,周文王那裡去了,西岐周文王早有滅紂打算,只是苦無賢人相助,心裡想,從前我先君太公說過,會有聖人來西周,使西周興盛,莫非就是此人?因此文王決定去拜訪這位渭水奇人,終於文王如願見到了姜子牙,兩人相談了起來,姜子牙淵博學識,遠見的政治主張,深深打動了周文王。他決定請姜子牙出山為相,協助他開創西周霸業。此後姜子牙果不食言,助他建立了西周王朝。

    嚴格來說姜太公並沒有從渭水釣上魚來,他釣的是君侯,謀取相位,建功立業,從這點上說,他成功了!

  • 6 # 新星滿滿

    上鉤是周文王。姜尚,字子牙,民間稱他為姜太公。

    姜尚年幼時家道中落,淪為平民,但是他才氣過人,從小就十分好學,長大後更是足智多謀。由於他家境貧寒,無人用他,他空懷一身本領而沒有施展的地方。

    後來他到處遊蕩,直到七十多歲。聽說周文王是一個廣招天下有才之人的人,就來到涓水河邊釣魚,靜坐觀望,以等待遇見周文王的機會。

    姜尚釣魚,是用直鉤子,其意不在魚,而在於等待賢王的到來。當然,這樣靜坐等待是不行的,於是他故意把鉤給別人看,到晚上回家,也是兩手空空。這村民就會說他太傻,用直鉤,不用魚餌,能鉤到魚嗎?

    村民們一傳五,五傳十,這一傳,訊息就傳開了。有一天,周文王路過,聽見村民說有這樣一位怪老頭,與別人釣魚不一樣。他也覺得很奇怪,就過來與他交談。

    姜尚的談話,直擊周文王的心臟,他一眼就看懂了,那個天下最大的餌,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大商朝的江山。對這個江山,周文王一直想方設法想據為己有,就是沒有辦法。當時,商強周弱,既然用曲折的路線不行,何不直接去。周文王頓時明白過來,請這位姜太公出山,一定能振興我大周。

    果然,姜有不負厚望,他和周文王一起共商滅紂的大計,先滅了密須國,又討伐了崇國,並建都於豐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知道瑤池(李商隱)這首詩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