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可以成為是書面語,古人平日交談也是不用文言文的。那麼為什麼會有文言文和白話文兩種並行不悖的體系存在呢?
原因還是生產力不夠發達。
文言文的優勢是簡潔,總體而言文言文是以單個漢字為一個單位來記錄資訊。而白話文則是以兩個漢字為一個單位來傳達資訊。
比如,用白話文來表述如下的一句話為:
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了一隻黃鸝鳥。
而換作文言文則是:
吾今見鸝於道。
今天 = 今
看見 = 見
在路上 = 於道
黃鸝鳥 = 鸝
我 = 吾
為什麼要用單漢字來記錄資訊呢?因為無論是竹簡還是紙在古時候都是很貴的。因此透過用單音節來記錄資訊可以極大地節省書寫,傳遞和儲存資訊的成本。
為什麼平時說話不用文言文呢?因為平時說話我們不是靠視覺來接收資訊,我們靠聽覺來接收資訊。聽覺接收資訊的誤位元速率很高。如果說話像文言文一樣,那麼其中一個字聽不清楚就可能導致整整一句話都不知所云。還是剛才的例子,當白話文交流的時候,我們假定有如下幾個字聽不清。
X天X在路X看X了X只X鸝鳥。
這六個字就算因為說話者吐字不清或者相隔甚遠聽不清楚對於接收者而言猜出它是什麼意思毫無難度。
反過來我們看文言文
X今見X於道
一個字聽不清就立刻不知所云了,就已經搞不清楚他要表達的語意;兩個字聽不清那就根本無法弄明白他在說什麼了。
此外漢語裡的同音字十分多,單音節也會導致在交談的時候混淆概念。因此平時交流一定要用雙音節或者三音節來作為最小詞單位來傳輸資訊。
因此,文言文可以看作是對白話文的壓縮。在儲存空間不夠大,傳輸效率不夠高,運算速度不夠快的情況下,大量的資訊都需要壓縮。而當生產力極大發展,紙張,儲存裝置越來越不值錢的時代,就沒有必要再進行壓縮處理。因為解壓縮(讀懂文言文)需要消耗的資源更大。
簡而言之,文言文在幾千年裡經久不息更多是受困於生產力狀態,一旦生產力發展了,其優勢就不再明顯,因而也就慢慢成為一種愛好和學問而不再以官方文書的方式廣為使用了。這不是中國的選擇而是歷史的規律,如同我們今天磨剪子戧菜刀的手藝幾乎失傳一樣。買把新剪子才五六塊,誰還會再去磨剪子呢?
最後,大家如果對古文有興趣,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嘗試用單音節來表述自己日常的見聞,而後很快就能對古書裡面的古文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文言文可以成為是書面語,古人平日交談也是不用文言文的。那麼為什麼會有文言文和白話文兩種並行不悖的體系存在呢?
原因還是生產力不夠發達。
文言文的優勢是簡潔,總體而言文言文是以單個漢字為一個單位來記錄資訊。而白話文則是以兩個漢字為一個單位來傳達資訊。
比如,用白話文來表述如下的一句話為:
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了一隻黃鸝鳥。
而換作文言文則是:
吾今見鸝於道。
今天 = 今
看見 = 見
在路上 = 於道
黃鸝鳥 = 鸝
我 = 吾
為什麼要用單漢字來記錄資訊呢?因為無論是竹簡還是紙在古時候都是很貴的。因此透過用單音節來記錄資訊可以極大地節省書寫,傳遞和儲存資訊的成本。
為什麼平時說話不用文言文呢?因為平時說話我們不是靠視覺來接收資訊,我們靠聽覺來接收資訊。聽覺接收資訊的誤位元速率很高。如果說話像文言文一樣,那麼其中一個字聽不清楚就可能導致整整一句話都不知所云。還是剛才的例子,當白話文交流的時候,我們假定有如下幾個字聽不清。
X天X在路X看X了X只X鸝鳥。
這六個字就算因為說話者吐字不清或者相隔甚遠聽不清楚對於接收者而言猜出它是什麼意思毫無難度。
反過來我們看文言文
X今見X於道
一個字聽不清就立刻不知所云了,就已經搞不清楚他要表達的語意;兩個字聽不清那就根本無法弄明白他在說什麼了。
此外漢語裡的同音字十分多,單音節也會導致在交談的時候混淆概念。因此平時交流一定要用雙音節或者三音節來作為最小詞單位來傳輸資訊。
因此,文言文可以看作是對白話文的壓縮。在儲存空間不夠大,傳輸效率不夠高,運算速度不夠快的情況下,大量的資訊都需要壓縮。而當生產力極大發展,紙張,儲存裝置越來越不值錢的時代,就沒有必要再進行壓縮處理。因為解壓縮(讀懂文言文)需要消耗的資源更大。
簡而言之,文言文在幾千年裡經久不息更多是受困於生產力狀態,一旦生產力發展了,其優勢就不再明顯,因而也就慢慢成為一種愛好和學問而不再以官方文書的方式廣為使用了。這不是中國的選擇而是歷史的規律,如同我們今天磨剪子戧菜刀的手藝幾乎失傳一樣。買把新剪子才五六塊,誰還會再去磨剪子呢?
最後,大家如果對古文有興趣,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嘗試用單音節來表述自己日常的見聞,而後很快就能對古書裡面的古文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