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卦小青

    第一個階段,從他們兩個人出道到張國榮去世。在這個階段無疑是張國榮的影響力要大於劉德華的。

    從歌壇的影響力看,張國榮本來就出道比劉德華早,不好比較。但是幾乎整個八十年代都是維持著張國榮和譚詠麟平分天下的局面,在這之後幾乎沒有哪兩個人能夠做到這點(陳奕迅現在獨自撐起香港歌壇,不是實力超過這兩位,而是香港歌壇的時勢使然)。而張國榮退出歌壇之後,九十年代,四大天王才興起。劉德華在歌壇表現很傑出,但是他尚且比不過張學友,更談不上與八十年代頂峰時期的張國榮相比了。更何況張國榮在九十年代復出後簡直稱得上是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拿劉德華的巔峰時期與之比較,也難以企及。

    從影壇的影響力來看,劉德華也比不上張國榮。張國榮早在1991年就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而他在這之前就塑造了多個經典角色。而劉德華在2000年的電影《暗戰》中的表現才標誌他的演技成熟。雖然劉德華之後的《無間道》系列和《桃姐》堪稱經典,但是他畢竟沒有像《霸王別姬》那樣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作品。

    第二個階段,從張國榮去世到劉德華完全退隱。我想看到這肯定會有人說張國榮都去世了,怎麼比較影響力。這要怪題主沒有問得更具體一點了,我只能當題主預設這個階段的影響力也有比較了。

    其實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劉德華才進入演藝事業的高峰期,演技開始真正的成熟。二十一世紀後張國榮的歌唱事業很明顯更加突出,感覺兩人總體旗鼓相當。

    但是,自從香港迴歸以後,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香港整個娛樂圈都受到了來自大陸的影響。簡單說來,香港電影越來越沒有香港的特色,因為香港的導演和演員都經不住大陸這個巨大市場的誘惑。大陸是個人傻錢多的地方,香港電影刻意去迎合大陸觀眾的需求,導致電影質量總是顯得不倫不類(具體參見杜琪峰導演的《毒戰》和劉鎮偉導演的《東成西就2011》)。整個華語樂壇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也迎來了一次重新洗牌的階段。總之,二十一世紀的初期對於香港娛樂圈來說,是一個過渡的時代,也是一個蛻變的時代,也是一個沒有巨星的時代。

    在這個階段,劉德華的重點放在了投資電影上面,他一直致力於扶持更多的新人。人們在談論《無間道》的時候總是會評價說”《無間道》拯救了香港電影“。而在我看來,劉德華一直在做著類似“拯救”的事情,所以也可以說劉德華是香港電影和大陸市場磨合的積極探索者和推動者。而張國榮則可以說是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身上一直帶著十分明顯的香港特色。即使張國榮沒有去世,他的香港特色也不會發揮比劉德華更大的影響力,因為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迎合觀眾改變他長期堅持的理念我想他應該辦不到。更何況張國榮留下的“遺產”也沒有人能真正繼承,甚至被人們理解都很困難。其實這不在於兩人才華的高低,一切都是時勢使然。

    第三個階段,繁華過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其中的大多數人與他們的演藝生涯有太多重疊之處,不能看清他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的影響。二三十年之內的影響不足以說明問題。

    張國榮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其實根本不在於他的歌曲和電影作品,而在於他在長時間內形成的對於藝術創作卓越的見解和思想觀念,而且他本人也恰好具有將這些理念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的傑出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張國榮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他的熱情演唱會)。這種事情在科學界好像經常發生,比如愛因斯坦剛發表《相對論》的時候,就說過幾年之內沒有人能讀懂相對論。張國榮也是如此,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後,張國榮超越時代的理念應該能為人所理解。張國榮像一個開路人,他開發了很遠很遠的路,大家根本看不到,不明白他在做什麼,可是當人們經過艱苦的開發之後,遲早會發現張國榮給他們早已開過的路,就像《相對論》的價值為大家所熟知那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張國榮真算得上是芳華絕代。

    而劉德華的角色好像一個和大家同甘共苦的角色,他沒有脫離大家去開發未知的路,因為他不具備張國榮那樣深刻卓越的理念。但是他選擇在這個困難的時候引導大家走出這個過渡時期,找到一條較為光明的道路。

    所以在下一個黃金時代來臨的時候,人們在前行的過程中,會對張國榮早已指明的路萬分感激,也會時常回想起劉德華當初在那段艱苦和迷茫的時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我們需要仰望星空(張國榮),也需要腳踏實地(劉德華)。

    所以他們的影響力在很長時間內,我想,應該是無從比較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又到年底,來年是繼續打工還是回鄉創業順便照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