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氣勢磅礴的,也是柔情婉轉的。它流經的區域是綠色的生態屏障,也是多彩的經濟地帶。它滋養的土地上創造出璀璨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
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猶如一條巨龍,黃河劈開青藏山川,穿過高原峽谷,出壺口、躍龍門、闖三門峽,行程5464公里,流經9個省區,九曲十八彎,奔騰入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是詩仙筆下的黃河,其源頭之高、流程之遠,如挾天風海雨般迎面撲來。遠古的風穿過低吟的浪花,滾滾黃河水悠悠講述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發展故事。
黃河之水天上來(油畫) 黃建南
遠古時代,黃河流域氣候溫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我們的祖先選擇在這裡繁衍生息。自夏朝至北宋的3000多年間,黃河流域始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代王朝多在此建都。黃河岸邊,留下了當時華人生產生活、行軍打仗的諸多痕跡,數不盡的“黃河故事”見諸史冊,成為中小學語文課本里的經典篇章。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戰國末期,秦趙兩國在黃河邊的澠池相會,這樣的史實背景下,史學家司馬遷生動講述了廉頗負荊請罪與藺相如將相和的精彩故事。“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賈誼《過秦論》,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在秦始皇眼裡,高聳的華山、洶湧的黃河就是堅固的城防,他“仁義不施”,以暴虐治天下。西漢名士賈誼以此分析秦王朝的過失、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引人深思。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黃河邊上,暮色蒼茫之中,女戰士木蘭枕戈待旦,兒女情懷終在戰場上百鍊成鋼。這樣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被記錄在北朝民歌裡,流傳千古。
黃河涌進大地回春(中國畫) 萬鼎
黃河,是古代中國朝代更迭、戰事頻發的宏大背景,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華人的高光時刻。
千百年來,黃河滋養著流域內億萬居民百姓,也曾肆虐四野、禍害生靈,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寡人之於國也》,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戰國時期,梁惠王就為黃河沿岸老百姓遭遇饑荒而反覆遷徙居民。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多淤、多決、多徙”的黃河,在2000多年間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柱子上,數千年來,智慧的華人民想盡辦法解決黃河斷流、決溢等難題。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詩人劉禹錫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黃河的含沙量之多。的確,黃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攜帶16億噸黃沙奔流向東。
黃河寧,天下平。“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儘快恢復。”(《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黃河,是華人民科學認識和治理大江大河的重要見證,是一代代中華兒女上下求索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王維《使至塞上》,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唐人的詩詞意境宏闊,黃河沿岸的北國風光盡收眼底,反映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的“邊塞詩”也在詩人們的反覆吟詠中進入黃金時代。
登鸛雀樓(書法) 雒三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這首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短短二十字,縮萬里於咫尺,寓哲理於簡言,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和磅礴氣勢,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毛澤東《沁園春·雪》,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置身於北國雪景之中,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直抒胸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何等的自信與豪邁!
這樣的豪情壯志,正是源於黃河凝聚起的強大精神力量。“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梁衡《壺口瀑布》,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在華人心裡,黃河挾而不服、壓而不彎、勇往直前,體現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堅韌剛強的民族品格。
“啊,朋友!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的原野;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偉大而又堅強!這裡,我們向著黃河,唱出我們的讚歌。”(光未然《黃河頌》,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高山之巔、黃河之濱,“偉大而又堅強”的民族精神巍然聳立,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70年不決口、20年不斷流、先後抵禦12次大洪水……正是在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支撐下,黨領導人民開創了治黃事業新篇章,創造了黃河70年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蹟,實現了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
黃河,是祖國壯美河山的一抹亮色,是中華兒女在民族精神激勵下接續奮鬥砥礪前進的鮮亮底色。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現如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已繪就,“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號角正吹響。黃河,不捨晝夜地奔向未來,必將成為持續造福人民的幸福河!https://pic4.zhimg.com/50/v2-d6624d5ae8005f5dfb9e9b9a04336cdc_hd.jpg" data-size="normal
https://pic2.zhimg.com/50/v2-b814f353aaa465b7e2fec62f92883040_hd.jpg" data-size="normal
https://pic3.zhimg.com/50/v2-d7c904d6bf5452f8c7ef087642ae588d_hd.jpg" data-size="normal
https://pic4.zhimg.com/50/v2-9de800d41b75b40134c9c246ef57af8d_hd.jpg" data-size="normal
它是氣勢磅礴的,也是柔情婉轉的。它流經的區域是綠色的生態屏障,也是多彩的經濟地帶。它滋養的土地上創造出璀璨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
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猶如一條巨龍,黃河劈開青藏山川,穿過高原峽谷,出壺口、躍龍門、闖三門峽,行程5464公里,流經9個省區,九曲十八彎,奔騰入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是詩仙筆下的黃河,其源頭之高、流程之遠,如挾天風海雨般迎面撲來。遠古的風穿過低吟的浪花,滾滾黃河水悠悠講述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發展故事。
黃河之水天上來(油畫) 黃建南
遠古時代,黃河流域氣候溫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我們的祖先選擇在這裡繁衍生息。自夏朝至北宋的3000多年間,黃河流域始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代王朝多在此建都。黃河岸邊,留下了當時華人生產生活、行軍打仗的諸多痕跡,數不盡的“黃河故事”見諸史冊,成為中小學語文課本里的經典篇章。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戰國末期,秦趙兩國在黃河邊的澠池相會,這樣的史實背景下,史學家司馬遷生動講述了廉頗負荊請罪與藺相如將相和的精彩故事。“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賈誼《過秦論》,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在秦始皇眼裡,高聳的華山、洶湧的黃河就是堅固的城防,他“仁義不施”,以暴虐治天下。西漢名士賈誼以此分析秦王朝的過失、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引人深思。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黃河邊上,暮色蒼茫之中,女戰士木蘭枕戈待旦,兒女情懷終在戰場上百鍊成鋼。這樣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被記錄在北朝民歌裡,流傳千古。
黃河涌進大地回春(中國畫) 萬鼎
黃河,是古代中國朝代更迭、戰事頻發的宏大背景,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華人的高光時刻。
千百年來,黃河滋養著流域內億萬居民百姓,也曾肆虐四野、禍害生靈,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
“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寡人之於國也》,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三冊)戰國時期,梁惠王就為黃河沿岸老百姓遭遇饑荒而反覆遷徙居民。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多淤、多決、多徙”的黃河,在2000多年間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柱子上,數千年來,智慧的華人民想盡辦法解決黃河斷流、決溢等難題。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詩人劉禹錫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黃河的含沙量之多。的確,黃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攜帶16億噸黃沙奔流向東。
黃河寧,天下平。“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儘快恢復。”(《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
黃河,是華人民科學認識和治理大江大河的重要見證,是一代代中華兒女上下求索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王維《使至塞上》,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唐人的詩詞意境宏闊,黃河沿岸的北國風光盡收眼底,反映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的“邊塞詩”也在詩人們的反覆吟詠中進入黃金時代。
登鸛雀樓(書法) 雒三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這首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短短二十字,縮萬里於咫尺,寓哲理於簡言,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和磅礴氣勢,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毛澤東《沁園春·雪》,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置身於北國雪景之中,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直抒胸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是何等的自信與豪邁!
這樣的豪情壯志,正是源於黃河凝聚起的強大精神力量。“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梁衡《壺口瀑布》,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在華人心裡,黃河挾而不服、壓而不彎、勇往直前,體現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堅韌剛強的民族品格。
“啊,朋友!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的原野;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偉大而又堅強!這裡,我們向著黃河,唱出我們的讚歌。”(光未然《黃河頌》,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高山之巔、黃河之濱,“偉大而又堅強”的民族精神巍然聳立,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黃河之水天上來(油畫) 黃建南
70年不決口、20年不斷流、先後抵禦12次大洪水……正是在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支撐下,黨領導人民開創了治黃事業新篇章,創造了黃河70年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蹟,實現了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
黃河,是祖國壯美河山的一抹亮色,是中華兒女在民族精神激勵下接續奮鬥砥礪前進的鮮亮底色。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現如今,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已繪就,“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號角正吹響。黃河,不捨晝夜地奔向未來,必將成為持續造福人民的幸福河!https://pic4.zhimg.com/50/v2-d6624d5ae8005f5dfb9e9b9a04336cdc_hd.jpg" data-size="normal
https://pic2.zhimg.com/50/v2-b814f353aaa465b7e2fec62f92883040_hd.jpg" data-size="normal
https://pic3.zhimg.com/50/v2-d7c904d6bf5452f8c7ef087642ae588d_hd.jpg" data-size="normal
https://pic4.zhimg.com/50/v2-9de800d41b75b40134c9c246ef57af8d_hd.jpg" data-siz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