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eaArm
-
2 # 作家恩出
歷史上的諸葛恪並非不學無術,相反,自小就有“神童”美譽。他出生於公元203年,是東吳重臣諸葛謹之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
諸葛恪小時候常見吳主孫權和朝臣戲弄父親,他用超常智慧一一代父解圍,受到孫權等人讚賞。長大成人後更加機敏,被孫權委以重任。
公元245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接任大將軍,總領荊州事務。251年孫權病重,本心知諸葛恪為人驕橫剛腹,但在孫峻的舉薦之下,還是以其為輔政大臣。諸葛恪主政之後,第一件事是頒行了許多惠民政策,受到民眾擁護。然後又修築大堤並擊退曹軍的進攻,因功被任命為丞相。
此後諸葛恪驕傲自大,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在公元253年動用20萬兵力伐魏,結果是大敗而歸,還推御責任,打擊異己,引起民憤,終在孫峻設的宴會上被砍殺,時年51歲。
-
3 # 唐不三不四藏
不學無術肯定不是,諸葛恪幼年就被譽為神童,自詡為儒將,但是過於恃才傲物,斷送了他的政治生涯,還就得了後世的罵名。
哪裡可以看出諸葛恪能力不凡?
聰明伶俐
孫權宮中飛來一隻鳥,諸葛恪認出是白頭翁,就和大家介紹一翻,但是張昭算是東吳有學問的了,都沒聽說過這種鳥,認為諸葛恪在編故事,就問道既然有白頭翁,那一定有個叫白頭婆的鳥咯,有“翁”就有“婆”嘛。諸葛恪機智的回答說:依你這個邏輯,有種鳥叫鸚母(就是我們現在的鸚鵡,那時候叫鸚母),那就一定會有一個叫鸚公的鳥咯?
可見諸葛恪小時候有有些小聰明,也讓他很小的時候就在吳國很紅。
巧言善辯
有一次蜀國的使臣費褘到吳國,孫權讓所有的手下都自己幹自己的事不用理他,只有孫權自己搭理他,想戲弄一下費褘,費褘也不是吃素的,立馬諷刺道:
鳳凰來翔,麒麟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
諷刺孫權手下人沒教養,沒禮貌。讓孫權和眾臣很難堪,這時諸葛恪站出來說:
“愛植梧桐,以待鳳凰。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
意思是我們栽植梧桐樹,是為了迎接鳳凰來。從哪兒飛來了一隻麻雀,自稱是鳳凰?為何不用彈弓把它打回家鄉。這才為東吳挽回顏面。
能文能武
有一次東吳的丹陽郡發生暴亂,有三四萬的山賊,諸葛恪調查到山賊的據點,在他的周圍設立據點,圍而不攻,並搶收周邊的糧食,圍困住敵人,然後威逼利誘,只要棄惡揚善,接受教化,可免於一死。迫於飢餓,敵人投降,諸葛恪又令手下胡伉誘殺敵人的頭目,胡伉說我們都答應人家招安了,現在有出爾反爾殺他們不好吧,會失去民心的,諸葛恪說這兩個人不殺會有後患,不得不殺,於是胡伉只好執行軍令,事後諸葛恪又找胡伉說要借一樣東西,胡伉一聽就明白了,要借他的人頭來安撫民心。終於徹底平定了暴亂。
在孫權駕崩以後,魏國趁機攻打吳國,諸葛恪臨危不懼,啟用老將丁奉,取得了歷史上著名的“東興大捷”。
可見諸葛恪能文能武,並心狠手辣。
然而在取得了這麼多的功績後開始狂妄自大,不把後主孫亮放在眼裡,常常詆譭他,還嘲諷孫峻,讓讓他們忍無可忍,於是設了一個“鴻門宴”,殺了諸葛恪。
回覆列表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官至丞相。孫權臨終,任之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頗有眾望,但窮兵黷武、大舉進攻魏國,最終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獨斷專權。最終遭到孫峻刺殺、夷滅三族,死時五十一歲。
歷史上的諸葛恪不是個不學無術,溜鬚拍馬的權臣。
歷史上的諸葛恪主是個英才卓越,才略博達的人,但是他專權自度,剛愎自用,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
事件一:
諸葛恪少有才思,辯論應機,莫與為對。及長,英才卓越、超逾倫匹,令孫權大為欣賞。222年,諸葛恪弱冠,拜為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為太子賓友。後來又從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
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問他:“你的父親(諸葛瑾)和你的叔父(諸葛亮)誰比較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比較優秀。”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侍奉誰為君主才對,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父親比較優秀。”孫權聽罷大笑,便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
諸葛恪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已幾分酒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樣的勸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孫權說:“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於是諸葛恪反駁張昭:“呂尚年九十,依然高舉白旄、手持兵器、指揮部隊作戰,還沒有告老退休。如今軍隊上的事,將軍您跟在後邊;聚會飲宴的事,將軍您總被請到前面,這還不夠尊敬老人?”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後來蜀國有使者到來,群臣集會。孫權對蜀國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感到奇怪,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事件二:
諸葛恪多次要求自己領兵平定丹陽山上的山越人;認為丹陽山勢險峻、民風果敢剛勁,以前雖也在那裡徵發過兵眾,但徵的不過是邊緣縣分的平民,很少有深遠腹地的人。他想去把那裡的兵員全部調發出來,並說,只要三年,就可徵得甲士四萬人。朝中官員議論紛紛,都認為丹陽地勢險阻,地形四通八達,那裡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習武,出山就為強盜,朝廷出兵征討就躲回山中不見蹤影,自漢朝以來就無法管制,皆認為不太可能,連父親諸葛瑾亦認為不會成功,更說:“諸葛恪若不能令我家大為興盛,便會讓我家血流遍地。”
孫權234年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諸葛恪上任後,實行堅壁清野政策,成功逼山越人向朝廷投降;諸葛恪下令不得對投降的山越人懷疑或拘禁。臼陽長鬍伉拘禁投降的惡霸周遺,諸葛恪以違令為由將胡伉處死,其餘未投降的山越人見此,確認朝廷並無加害意圖,相繼出降。孫權為嘉狀諸葛恪平定山越的功績,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候。諸葛恪出兵襲擊舒縣,後來更計劃攻擊壽春,但因孫權認為不會成功受阻。
事件三:
後來孫權不適,見太子孫亮年幼,便命令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公元252年,孫權病危,眾人議論託孤後事。孫峻認為諸葛恪的大器可以輔政,亦可輔助大事,當今大臣不能與諸葛恪相比。但孫權嫌諸葛恪剛愎自用。為了保住後主,最終選擇諸葛恪。又召集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蕩魏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後事。第二天,孫權去世。孫弘平時與諸葛恪不和,害怕以後受制於他,便封鎖孫權去世的訊息,想矯詔除掉他。諸葛恪聞知,誅殺孫弘,釋出孫權死訊,為之治喪。孫亮即位後,拜諸葛恪為太傅。諸葛恪為收取民心,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每一舉措,都儘量給百姓實惠,民眾無不高興。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事件四:
東興大勝後,諸葛恪開始輕敵。上一戰役十二月才結束,他已打算明年253年春,再次出兵伐魏。諸葛恪出使司馬李衡赴蜀遊說姜維聯合。姜維聽取其道理後接受聯合。然而,吳眾大臣認為士兵剛戰爭結束不久而身體勞損,一起勸諫諸葛恪,但不受。中散大夫蔣延固執爭論,被強扶離開。諸葛恪於是撰寫論諭:天下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沒有兩個皇帝。用戰國、曹操等趁勢做大,不禍及自己,但禍及後人的故事,來作為進攻魏國的原因。與其一直友好的丹陽太守聶友,也寫信勸諫道:“大行皇帝本有打算遏制東關之計,計卻沒有實行。現在你輔助大業,完成先帝之志,敵人遠方來送死,將士有賴憑藉威德,獻身捨命,一旦有不同的戰功,豈非神靈社稷的保佑!現在讓兵養精蓄銳,觀察對方的間隙而動。今天乘著獲勝此勢,而打算大舉出兵,天時不允許。而打算有此意,我自己的心不安。”諸葛恪看後便回信:“足下雖然有個中道理,然而未見大局的變數。這你應當知道這個道理。你若省略所說的言論,便可以開啟悟性。”於是諸葛恪違背眾人的意願,出州郡二十萬兵,百姓騷動,漸失民心。
事件五:
諸葛恪回朝召中書令孫嘿叱責他屢寫詔命、召他回軍。孫嘿不安,回家不出。諸葛恪又將他出徵以後選曹所選任的官員都罷免重選,常責備官員,意圖重新立威。另改親信為自近衛,下令整兵,打算出兵青、徐地區。 孫峻見諸葛恪民心漸失,中傷諸葛恪打算髮動政變。晉見吳主當天早上,諸葛恪煩躁不安,洗漱的水與衣服都感覺有臭味,深感惆悵不悅。整裝完畢離開時,狗咬他的衣服,諸葛恪說:“狗不想我去嗎?”諸葛恪坐回座位,過一會兒又起來要走出門,但狗又咬他的衣服。諸葛恪令隨從把狗趕走,於是登車走。
孫亮與孫峻伏兵設宴。散騎常侍張約及朱恩私下給寫字條警告。諸葛恪門前看到滕胤藉口腹疼,但滕胤不知情勸諸葛恪參加,諸葛恪於是帶劍入席。最終孫峻伺機命令伏兵殺死諸葛恪,誅滅其三族,時年五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