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87855721807

    生命是一個圓。從起點奔赴終點。列夫托爾斯泰受叔本華影響,世界觀發生改變。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作者從小受東正教的影響,度過了青年。東正教是俄羅斯的國教,自從公元988年後,形象了俄羅斯人上千年。

    但作者從16歲開始就停止信教。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很早就開始大量讀書與思考。他是有意識脫離宗教的。

    在拋棄宗教信仰後,自我完善成了作者當時唯一的信仰。完善智力,知識,韌性,但最根本的還是道德的完善。最後就變成了願望,比別人更強,出人頭地,更有地位,更有錢。

    作者的姑媽告訴賤淫有夫之婦是成男人方式,娶富人之女獲得更多農奴……,事實上,作者就這樣度過了十年。

    作者確實也順風順水,豪宅美女,金錢地位應有盡有,以其藝術家與詩人的身份。那時,作者與他的作家圈子一樣的信仰是教化人類。只是變得越來越高傲與瘋狂的自信,並且他也觀察到作家圈子中人人的自詡正宗,以及很多作家的人品不端。

    1857年,托爾斯泰到歐洲遊歷,接觸到很多學者與進步人士,他在這些人身上都看到了自我完善的信仰,從而也因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作者在不知道教什麼,別人需要什麼的時候去教人,有點迷茫。幸而結婚,迎來幸福的婚姻生活。就這樣又過了十五年。

    然而就在接下來的五年,生命的目的與意義,生命走向何方的問題縈繞在作者心頭,作者也試圖回答。他以為不費力,卻百思不得解。(我連自己都顧及不好的想法粉碎了我的價值感,而頹廢度日。)

    儘管作者已是社會很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經過試圖回答這兩個問題。作者開始否定自己的所有,而陷入恐懼與危機。

    接下來作者感到並沒有什麼想要滿足又合理的願望。(對一個東西追求到吐。)接著,作者感到生命就是虛無,就想自殺。同時另一個自己又時刻阻止讓這個想法成真。不到50歲的作者有車有房有妻有兒女,有社會地位受人尊重,身體也健康,財務自由衣食無憂。

    作者繼而想到,現在他所擁有的,也終將失去。子女老去,妻子病逝或意外。而他的事業無論成功與否,將來都將被忘記,或早或晚,而那時他也早已不在。這樣看,作者努力終生的東西,似乎全部都將消逝。那作者又在為什麼而努力奮鬥呢?也許,只有陷入世俗生活,才能苟且偷生。

    終將成為泡影的一切,只有暫時手中握著的才是美好的。而當發現手中握著的都不能使人寬心時。這就是作者當時的狀態。家庭與對藝術創作的愛都不能使作者感到甜蜜了。(生命終將走向虛無。)黑暗帶來的恐懼太過強烈,作者越來越想要自殺,來終結此。

    接著,作者覺得,也許自己剛才的想法是有漏洞的。也許眾多學者與先人早已想到。是不是從那裡可以找到答案,或發現自己的漏洞。(生命也許本無意義。每個人都在主觀而執著的賦予其意義。)遺憾,作者並沒有找到答案,反而更加篤定其他人也沒有,同時共同走向同樣的命運。

    接著,作者終於提出了我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既然死亡無法避免。那麼,生命是否有超越死亡從而永恆的意義?(有一些千古留名的偉人其影響是恆遠的。)作者接著指出實驗科學的弊端——以區域性來概括全部。在無限中,既無複雜,也無簡單,無前也無後。在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作者並沒有找到生命與我為什麼活著的答案。在作者思想還混沌的時候,加強對思想的認識,促進人類理想的實現,還有說服力。(其實我也是以這樣的想法為動力。)作者也誠然談到,這種人類理想組成論有諸多擁護者。這個稍後再談。作者認為有諸多含混。

    早回答生命,研究物件應涉及整個人類,從古至今。作者從實證科學與思辯科學(我認為指的是哲學宗教等)找出這樣的結果,一個是越來越清晰與巨象的知識並不能回答作者的問題也沒有答案,另一方面,哲學等思辯科學也找不到答案,要麼說沒有要麼說跟作者說的一樣——毫無意義。

    蘇格拉底臨終時,這樣說,我們這些熱愛真理的人,在生命中追求什麼?是為了擺脫肉體以及肉體生命所產生的一切罪惡。叔本華與所羅門有關的虛空的虛空,地球長存……已有的事,後必再有。生命就是全部,理智是生命的結果。

    接著作者討論的是,還有哪些被忽略的。理性的認知使作者承認生活毫無意義。但信仰的知識給予了大家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機會。作者進一步解釋道:無論何種信仰給什麼樣的人提供了什麼樣的答案,任何一個答案都能賦予人類有限的生命和活下去的可能。這種意義不能被困難貧窮和死亡所摧毀。信仰是人類對生命意義的一種認知,因為這種信仰,人類才給予他們自己一條生路,活了下來。信仰就是生命的力量。

    直到全文末,作者也沒有找到答案。只是重新回到神學中,開始分離真實與謊言。作者展示的是面對生命的意義不斷否定與求索的過程。而後作者另一本書,叫《復活》,但被審查機關要求刪減500多處。同時被東正教除名。

    回到上上段的內容。作者認為答案應展示有限與無限的關係中。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詢問的卻是無盡的人類的生命。信仰給予生命力量。

    信仰可以穿越時間,在有限的生命裡帶來(無限)永恆。無論信仰給出的答案有多麼匪夷所思,甚至是扭曲的,它們都有一個優點,就是每一個答案都引入了有限與無限的關係。全人類還有一種非理性的知識,那就是信仰,它提供生的可能。信仰就是生命的力量。如果一個人活著,他肯定堅信著某些東西。(能感覺到作者的思想在變化,從認為生命是虛無,到否認它。從自詡精英到否認精英。從自以為一些人觀點能代表全人類,到承認廣大勞動人民的作用。從信東正教到不信。到信,再到懷疑。唯留下對信仰的相信。)活著不僅僅是說肉體的活著。也指精神的生機。

    我是什麼?是整個人類中的一個,是無限中的一個。沒有全人類,沒有信仰,沒有上帝與靈魂,沒有道德的善良與罪惡,就不會有生命,就不會有我。生命是非理性的,不能用理性去揣度。信仰所給的答案中孕育著人類最高深的智慧。

    接著作者就又開始信教,重新理解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去查查這些教的教義。)接著作者發現大多信教的人本質和作者沒有區別。只是享樂主義在生活中的自我安慰罷了。

    所以,還需要對信仰有真正的認知。作者卻意外的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發現了。與精英層偽教徒不同。普通老百姓身上更多了一層迷信。這層迷信對普通百姓是必須的,提供他們生活下去的可能。江湖術士自古至今都有,就是有這樣的土壤。普通老百姓平靜且懷著堅定的信念接受了所有的疾病與不幸,因為在他們看來,沒有別的出路,一切就是這個樣子,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他們坦然面對生死,更多的時候是帶著歡樂。最後,作者認為勞動人民創造生活的行為才是真正的事業。

    同樣是信仰,如果人們信奉它,卻不遵循它行事,讓作者感到疏遠而毫無意義;如果人們遵循信仰去生活,相反作者會認為這種信仰很理性,深深吸引它。(我要建立信仰。)從後面,可以感覺到作者深深的厭倦自己富足生活背後,隨意滿足與追逐慾望的行為。幸福的人應該有意義,並樂在其中。動物為了吃而生存,很幸福,人如果單獨謀生則不易生存,他則是為了大家去謀求生活。

    終於作者也想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了,也就是自己的‘上帝’。真正的生活才能找到對真理的認識。尋找上帝不是證明上帝,而只是一種感覺,不是源自頭腦,甚至是與思考相反——它源自我的心。

    接著作者開始探尋上帝,只是很遺憾。作者很難相信上帝存在。禱告越多,越懷疑。肉身是父母生,可是精神自由的意志又是誰賦予呢?或者作者在想到有上帝這個概念時,內心又一陣升騰,充滿生機,但快樂很難持續,理智又開始工作。

    接下來,作者突然腦光一閃。活著,尋找上帝,沒有上帝就沒有生命。有沒有不重要,重要的是往信仰路上前進的過程。在往後的日子,作者沒有自殺,而是在失去力量想要自殺時,那股力量又重新回到身上。(當我感覺到他,並且正在尋找他時,我才能活,才能真正地活。)所有信仰的本質就是,它賦予了生命一種死亡也不能帶走的意義。

    誠然,普通老百姓過著作者認為的真實生活。只可惜作者做不到與人民打成一片。做不到也不想勉強做到,不然就是欺騙自己。繼而,作者又去了教會。並知道了一句話:教會的絕對正確是信仰的根本信條。作者接著完成了東正教教會的很多儀式,以不能違背愛的理由。作者成了信教中的一員。並覺得這樣與祖先與現代人拉近距離也很好。

    然而在重新接觸教會後,不同教會的排除異教的行為與教會宣傳的團結友愛不一致,使得作者心生懷疑與恐懼。最後,作者回到本源,重申了自己要的,作者要的是探求信仰與生命的力量,而教會尋覓的是如何在世人眼中用最好的方式完成自己作為人的某些義務。東正教對於蠱惑教徒的邪教徒手段亦很殘忍,砍下他們的頭顱,或者關起來。緊接著,俄羅斯內戰基督教以信仰之名屠殺同胞,讓作者更加心生戰慄。

    最後,作者總結即使作者深信的教義裡也並非全是真理,即使普通人的信仰裡亦並非全是真理。真理與謊言已交織在一起。緊接著,作者依然頑固不放棄尋找自己真正的信仰。教義是作者得救的希望。應小心翼翼的研究,分辨出真理與謊言。

    這就是作者尋找生命的意義之路,建立信仰之路,為了能真正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dows 10 build 19592帶來了哪些方面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