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臺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一起遊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它被喻為“藏在花蕊裡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傳說姊妹節的前身是“坡會”。苗族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要有以下三種。1.《姊妹節歌》苗族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卻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對。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臺江縣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對愛情的執著,紛紛仿效他們上坡相會。姊妹節由此而來。據《苗族古歌》記述,苗族聚居的地區過去都過姊妹節,如今大部分地區已失傳,唯有臺江縣還完整地保留著這一習俗。2.相傳臺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裡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裡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鏽,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裡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裡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裡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儲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制成糯飯,再到田裡捉來魚蝦殼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第二年確實透過這種形式,有部分妹妹還選上了如意情侶而高高興興地嫁出去了。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3.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裡,到田裡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主要活動苗族姊妹節歷史悠久,作為一種民俗、婚戀、社交方式傳承至今。吃姊妹飯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禮儀事項。按本地人的說法,吃了姊妹飯,防止蛀蟲叮咬。姊妹飯同時也是姑娘們送給情侶以表達情意的信物,是節日中最為重要的標誌。下田撮魚撈蝦是姊妹飯活動之一,一個寨子的姑娘與另一個寨子的小夥子相約,以撮魚撈蝦談情說愛等風俗活動,尋找意中人。踩鼓是整個社群參與節日活動的重要方式,姑娘們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著節日的盛裝聚向鼓場踩鼓,從鼓場上可以看出誰的服飾豔麗,誰的銀飾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飾文化。1.施洞姊妹節施洞地區吃姊妹飯活動十分熱鬧,每年農曆三月,當節日臨近的時候,遠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來,準備迎接和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活動。施洞地區每年農曆三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過姊妹節,程式俗成不變。農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姊妹們都上山去採擷南燭木葉、姊妹花等花草樹葉,製作黑、紅、黃、藍、白五色糯米飯。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裡去捕魚撈蝦(不管是誰家的田);後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炒蝦子用的)和一些錢(多少不拘)用來買鴨。為什麼只要鴨和鴨蛋,而不用雞和雞蛋?因為鴨能過河,象徵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這一切準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一戶人家裡(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才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後夜裡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飯後,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著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鬥牛、鬥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裡,又像十四日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閭唱歌談情。這時,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著各人的彩色糯米飯糰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繡花絲線、綢緞等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裡,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瞭解加深,進而產生並傾訴愛慕之情。節日期間晚上,男男女女相聚於遊方場上對唱情歌,談情說愛。男方向女方討姊妹飯,姑娘們在姊妹飯裡藏入信物以表達對男方的不同感情,開啟黛帕,糯米飯倘若放著一對紅筷,則表示姑娘願與成雙成對;如果只有一支,那絕不是遺忘,而是姑娘客氣地暗示水夥子不要再徒然單相思;倘若糯米飯上擺有辣椒蔥蒜,知趣的小夥子就該轉移目標了。對待尚未成熟的愛情,姑娘們會擺上樹葉或松針,暗示討要綢緞或線線,得到這樣的物示,小夥子豪不沮喪,誰都明白,紅絲線最終將牽連起的會是什麼。節日中,除了這些活動外,還要舉行踩鼓、鬥牛、鬥鳥、賽馬等活動。節日結束後,小夥子要回家了,姊妹們用竹籃盛裝五色糯米飯,飯裡藏匿松針、椿芽、辣椒等愛情標識,把自己的心思和愛情一起送給男子。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一如《詩經》裡描繪的那樣:“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視爾如,貽我握椒。”2.關於姊妹飯現在,姊妹節前幾天,姊妹們就到山野裡,採來南燭木葉。姊巔、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別用冷水浸漬和用水煮的方法,製成黑紅黃綠各種花草汁液。然後用這些汁液分別浸泡糯米。一兩天後,這些汁液完全滲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別過濾,再用清水沖洗去表百多餘的色彩汁液,然後將這些分別浸泡好各色糯米調勻,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飯。這種用各種野花草清對取色製作的姊妹飯,不但色彩繽紛、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壞。還具有明目健身,滋補強身功效,是節日期間與親朋好友共享與相贈的特殊食品。節日信物寓意姊妹飯顏色的象徵意義:綠色象徵家鄉美麗如清水江,紅色象徵寨子發達昌盛,黃色象徵五穀豐登,紫藍色象徵富裕殷實,白色象徵純潔的愛情。姊妹飯標記的意義:1.藏松葉:代表針,暗示後生們以後要回贈姑娘繡針和花線。2.掛竹勾:暗示用傘酬謝,掛幾勾送幾把傘,若放兩個相互套著的竹勾,則表示希望日後多來與姑娘來往。3.放香椿芽:表示姑娘願與後生成婚。因苗語稱椿芽為“娥”,“揚”的意思是“引”和“娶”,姑娘以此暗示希望後生早日來迎娶。4.放棉花:則暗示姑娘們很思念後生們。因苗語稱棉花為“忍”,與苗語“想念”同意,故藉以暗示思念的情意。5.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與春芽菜相同,因苗語稱此菜為“娥揚奚”,“揚”的意義與上同。6.放棉花和芫奚菜:則表示急於成婚的心情。7.掛活鴨:則希望日後回贈一隻小豬給姑娘飼養,以備來年吃姊妹飯時,殺給大家吃,再度聯歡。5.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後不願再來往或絕交。傳承價值苗族姊妹節真實地展現了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變遷過程中,婦女掌管政治、經濟和文化大權,統治社會一切事務的習俗,以及男女情愛生活景象。此間,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飾藝術、剽悍驚心的舞龍鬥牛娛樂活動,寧靜溫馨的農家田間生活與追求返璞歸真的現代旅遊活動交織互動,是人文生態演化程序的一大奇觀。姊妹節同時也是社群內人們走親訪友、文化娛樂、社會交往的活動舞臺,是民族內凝聚人心、加強團結的紐帶。
臺江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臺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一起遊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它被喻為“藏在花蕊裡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傳說姊妹節的前身是“坡會”。苗族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要有以下三種。1.《姊妹節歌》苗族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卻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對。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臺江縣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對愛情的執著,紛紛仿效他們上坡相會。姊妹節由此而來。據《苗族古歌》記述,苗族聚居的地區過去都過姊妹節,如今大部分地區已失傳,唯有臺江縣還完整地保留著這一習俗。2.相傳臺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裡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裡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鏽,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裡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裡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裡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儲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制成糯飯,再到田裡捉來魚蝦殼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第二年確實透過這種形式,有部分妹妹還選上了如意情侶而高高興興地嫁出去了。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3.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裡,到田裡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主要活動苗族姊妹節歷史悠久,作為一種民俗、婚戀、社交方式傳承至今。吃姊妹飯是這個節日的重要禮儀事項。按本地人的說法,吃了姊妹飯,防止蛀蟲叮咬。姊妹飯同時也是姑娘們送給情侶以表達情意的信物,是節日中最為重要的標誌。下田撮魚撈蝦是姊妹飯活動之一,一個寨子的姑娘與另一個寨子的小夥子相約,以撮魚撈蝦談情說愛等風俗活動,尋找意中人。踩鼓是整個社群參與節日活動的重要方式,姑娘們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著節日的盛裝聚向鼓場踩鼓,從鼓場上可以看出誰的服飾豔麗,誰的銀飾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飾文化。1.施洞姊妹節施洞地區吃姊妹飯活動十分熱鬧,每年農曆三月,當節日臨近的時候,遠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來,準備迎接和參加這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活動。施洞地區每年農曆三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過姊妹節,程式俗成不變。農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姊妹們都上山去採擷南燭木葉、姊妹花等花草樹葉,製作黑、紅、黃、藍、白五色糯米飯。十四日前晌,姑娘們都下田裡去捕魚撈蝦(不管是誰家的田);後晌,姑娘們每人拿來一大碗彩色糯米飯、兩個鴨蛋(炒蝦子用的)和一些錢(多少不拘)用來買鴨。為什麼只要鴨和鴨蛋,而不用雞和雞蛋?因為鴨能過河,象徵能過到彼岸與情人成雙。這一切準備齊全了,年齡相近的姑娘們都分別各自集中到一戶人家裡(最好是沒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這才好接待外地來的男朋友),然後夜裡就在那兒與外地來的男人們共吃姊妹飯。飯後,大家相約到村中的廣場上或巷閭去唱歌談情,通宵達旦。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節日的正式活動時間,也是熱鬧的高潮。白天,姑娘們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著華麗的銀飾,到郎西(地名,漢譯楊家坪)去觀看鬥牛、鬥雀;同與自己一道吃姊妹飯的男子們跳蘆笙和跳木鼓舞;夜裡,又像十四日夜那樣,男女相聚在村中廣場或巷閭唱歌談情。這時,姑娘們(分作不同年齡的許多批)用竹籃盛著各人的彩色糯米飯糰和魚、肉、鴨蛋等禮物,贈送給兩天來陪伴她們的男子們。到來年姊妹節時候,這些青年男子們,集體籌錢買了禮物(繡花絲線、綢緞等等)盛在姑娘們去年贈送禮物的竹籃裡,帶回贈送給姑娘們(叫還竹籃)。如此經過多次的你來我往,使相互間的瞭解加深,進而產生並傾訴愛慕之情。節日期間晚上,男男女女相聚於遊方場上對唱情歌,談情說愛。男方向女方討姊妹飯,姑娘們在姊妹飯裡藏入信物以表達對男方的不同感情,開啟黛帕,糯米飯倘若放著一對紅筷,則表示姑娘願與成雙成對;如果只有一支,那絕不是遺忘,而是姑娘客氣地暗示水夥子不要再徒然單相思;倘若糯米飯上擺有辣椒蔥蒜,知趣的小夥子就該轉移目標了。對待尚未成熟的愛情,姑娘們會擺上樹葉或松針,暗示討要綢緞或線線,得到這樣的物示,小夥子豪不沮喪,誰都明白,紅絲線最終將牽連起的會是什麼。節日中,除了這些活動外,還要舉行踩鼓、鬥牛、鬥鳥、賽馬等活動。節日結束後,小夥子要回家了,姊妹們用竹籃盛裝五色糯米飯,飯裡藏匿松針、椿芽、辣椒等愛情標識,把自己的心思和愛情一起送給男子。一切盡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一如《詩經》裡描繪的那樣:“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視爾如,貽我握椒。”2.關於姊妹飯現在,姊妹節前幾天,姊妹們就到山野裡,採來南燭木葉。姊巔、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別用冷水浸漬和用水煮的方法,製成黑紅黃綠各種花草汁液。然後用這些汁液分別浸泡糯米。一兩天後,這些汁液完全滲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別過濾,再用清水沖洗去表百多餘的色彩汁液,然後將這些分別浸泡好各色糯米調勻,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飯。這種用各種野花草清對取色製作的姊妹飯,不但色彩繽紛、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壞。還具有明目健身,滋補強身功效,是節日期間與親朋好友共享與相贈的特殊食品。節日信物寓意姊妹飯顏色的象徵意義:綠色象徵家鄉美麗如清水江,紅色象徵寨子發達昌盛,黃色象徵五穀豐登,紫藍色象徵富裕殷實,白色象徵純潔的愛情。姊妹飯標記的意義:1.藏松葉:代表針,暗示後生們以後要回贈姑娘繡針和花線。2.掛竹勾:暗示用傘酬謝,掛幾勾送幾把傘,若放兩個相互套著的竹勾,則表示希望日後多來與姑娘來往。3.放香椿芽:表示姑娘願與後生成婚。因苗語稱椿芽為“娥”,“揚”的意思是“引”和“娶”,姑娘以此暗示希望後生早日來迎娶。4.放棉花:則暗示姑娘們很思念後生們。因苗語稱棉花為“忍”,與苗語“想念”同意,故藉以暗示思念的情意。5.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與春芽菜相同,因苗語稱此菜為“娥揚奚”,“揚”的意義與上同。6.放棉花和芫奚菜:則表示急於成婚的心情。7.掛活鴨:則希望日後回贈一隻小豬給姑娘飼養,以備來年吃姊妹飯時,殺給大家吃,再度聯歡。5.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後不願再來往或絕交。傳承價值苗族姊妹節真實地展現了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會變遷過程中,婦女掌管政治、經濟和文化大權,統治社會一切事務的習俗,以及男女情愛生活景象。此間,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飾藝術、剽悍驚心的舞龍鬥牛娛樂活動,寧靜溫馨的農家田間生活與追求返璞歸真的現代旅遊活動交織互動,是人文生態演化程序的一大奇觀。姊妹節同時也是社群內人們走親訪友、文化娛樂、社會交往的活動舞臺,是民族內凝聚人心、加強團結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