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遙望燕園
其實題主和所有認為劉邦不學無術的網友一樣,才是真的不愛學習,《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一大堆記載了漢高祖劉邦事蹟的正史,只要翻一翻,便能知道,漢高祖劉邦到底是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了,根本不需要搞邏輯推理,說什麼因為劉邦是漢朝四百年基業的奠基者,所以必然有一大堆過人之處云云。
歷史中的漢高祖劉邦,絕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小混混,他既非不學無術,也不是小混混。
凡是把漢高祖劉邦看成不學無術的人,無一例外地,都是沒有真正讀過《史記》或《漢書》的,他們只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罷了,被洗腦洗得不輕。
在這些人的意識中,成功者是不需要學習的,要麼,他們有天賦,要麼他們有運氣,要麼所有成大事者都是流氓無賴,要麼劉邦只是倖存者偏差罷了。
而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意識,是因為他們也不愛學習,但愛幻想,他們以為,只要時來天地皆同力,他們也可以像劉邦一樣,飛上枝頭當鳳凰。眼下的平凡與窩囊,不過是不得志罷了。
但實際上,成功之事,雖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絕不可能偶然到只靠偶然就可以了。
當我們把《史記》和《漢書》攤開,讀遍關於劉邦和其他諸侯王的篇章,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劉邦的成功,並不比其他諸侯容易,劉邦的能力,並不比其他諸侯差,劉邦的起事前的努力和準備,也遠超過其他人。
首先從學習的角度來講,《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學習的諸侯王,只有張耳、陳餘、項羽和劉邦。
但像齊之田氏,魏之魏咎、魏豹,韓之韓王成、韓王信,趙之趙歇,楚之熊心,他們或出身於豪族或出身於舊六國王室,而且多有賢名,或許已經淪落到替人牧羊的困苦之地,但不可能是目不識丁之輩,而齊楚之韓信、魏梁之彭越、九江淮南之英布,或許出身一般,但從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來看,至少是知兵法的,因而也不可能目不識丁,而像番君吳芮、閩越王無諸、趙將司馬卬等先後成為諸侯的人,或是世家大族或本是一方領袖或在戰場上脫穎而出,自然也都是經受過正規教育的。
簡單地說,雖然秦末各諸侯起家之路各不相同,雖然歷史上並沒記載過他們學習的事蹟,但從他們的家境和日後的表現上來看,我們至少應當認為他們都經歷過正規教育的,只不過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並不突出罷了。
可張耳、陳餘、項羽和劉邦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項羽和劉邦,一直被某些人認為「不讀書」,但實際上,項羽在項梁的教導下,先後學過《尚書》和兵法,而劉邦也在讀少年時,和發小盧綰一起學習過《尚書》,可能大家對於漢初的歷史不熟悉,提起漢初,只知劉項、范增、樊噲和三傑,實際上,盧綰在漢初,也是個大boss,很早地,他就成為漢的太尉,並在漢五年的九月,並封為燕王,可見其能力、功績,多麼地不同尋常,但後來,盧綰造反投靠了匈奴,所以他的傳記沒上世家只上了列傳,關於他在滅秦和楚漢之爭中的表現,也少有記載。
關於項羽學《尚書》的記載,出現在項羽的本紀中,關於劉邦的學《尚書》的記載,出現在盧綰的列傳中。因為項羽學《尚書》的是半途而廢的,而劉邦學《尚書》的記載沒有出現在劉邦的傳記中,所以才會有人誤會項羽和劉邦都不學習不讀書。
至於說劉邦是小混混,則太低估劉邦了。
早在劉邦起事前,劉邦的朋友圈內就有蕭何、曹參、夏侯嬰等沛縣的主要能臣幹吏,他們可都是白的,如果你說劉邦是小混混,那他們就都是劉邦的保護傘唄?如果他們都是劉邦的保護傘,這劉邦可就不能是一般的小混混了,而是罕見的大混混,搞得全縣的能臣幹吏都爭當他的保護傘,以結交他為榮……
除了沛縣上下,劉邦在遠方,也有結交,如張耳。張耳在外黃養士時,劉邦就曾結交過張耳。張耳被陳餘打敗時,想要投奔其他諸侯王,只跟手下提了兩個選項,其一是漢王劉邦,其二是霸王項羽,對於劉邦,張耳的用詞是「有舊故」,對於項羽,張耳的用詞是「有強,立我」。
在劉邦起事不久,出身於南韓相國世家的張良便和劉邦相遇,二人相談甚歡,原本打算投靠景駒的張良投靠了劉邦。如果劉邦是一個小混混,怎麼和張良相談甚歡,怎麼能收服張良為他效命,想想都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田儋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黥布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
3 # 有得觀史
劉邦見到秦始皇出遊場面宏大,感慨萬千,說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劉邦這是有鴻鵠之志,他想當皇帝呀,小混混能有這志向嗎?
有大志向就要照著大人物的樣子做。大人物的最大特點就是有擔當,會用人,善納諫。劉邦情商高,這幾方面做的都很到位。
先看擔當。劉邦當泗水亭長時,押解服勞役犯人到驪山服役,很多人半道逃跑了,他要是堅持到底,也免不了問罪,於是他就把剩下的犯人都放了,其中一些犯人見劉邦這麼有擔當,就跟他一起混了。有擔當的人才能幹大事,劉邦有這個潛質。
小混混會耍無賴,劉邦也會,劉邦有擔當,小混混沒有。
再看用人。蕭何是縣裡的公務員出身,劉邦是鄉里的公務員,縣裡公務員願意跟鄉里公務員混,這說明劉邦有領導潛質。劉邦取得天下後,問大臣他取得天下的原因。劉邦有個著名論斷,“吾之所以能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小混混只是混,只能是跟隨者,那裡有領導力。
三看納諫。劉邦入咸陽城,想住皇宮,張良勸他,要想取天下,就不要貪戀宮中財寶和女色。劉邦接受建議,還軍灞上,並約法三章,秋毫不犯。再看另一個例子。楚漢戰爭的關鍵時期,劉邦派韓信攻佔齊地。韓信打的順利,很快拿下齊地。劉邦這邊打得很艱難,非常渴望韓信能派來援兵,可是他卻盼來了韓信請求封假齊王的來信。劉邦大怒,當著韓信信使的面開始罵人。這時張良踩了一下劉邦的腳尖,劉邦立刻明白張良的意思,改口說,“”這小子,大丈夫當什麼假齊王,要當就當真齊王。”於是封韓信齊王。韓信回兵支援。
小混混都自信滿滿,那聽得進別人的話。劉邦虛心納諫,從諫如流,這是明君潛質,小混混哪能做得到。
劉邦有小混混的特點,但小混混不具備劉邦領導者的潛質。劉邦在用人中學習用人,他的馱人之術相當高明,所以才能成就帝王之業。
-
4 # 馬耷68581067
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出身於“泥腿子”,很多有人都說他是個不學無術、胸中無墨之人,事實上,千百年來,我們都被史書誤解了。
其實,劉幫小時便讀過私塾,按現今說法,情商高,學以致用。後劉邦經過高人的指點,不遠千里,跑去拜張耳為師,在張耳門下學了三年,張耳是信陵君的弟子。因此,劉邦成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回覆列表
說劉邦是個不學無術的混混的人,大多沒有讀過《史記》或《漢書》,對劉邦從奴隸到將軍、從小吏到皇帝的傳奇經歷瞭解不夠,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而已。同時,之所以說劉邦是個不學無術的混混,還因為他們過於關注劉邦的負面表現,比如,范增站在敵對立場說的那句話,沛公貪財貨,好美姬。還有,劉邦對項羽說的那句,若烹太公,希望你分我一杯羹,如此等等。
劉邦不學無術嗎?他的學問大著呢。劉邦是混混嗎?這更不能成立,他可是秦朝的基層公務員,是鄉鎮幹部。當然,有些混混也能混到社會上層,但向更高層次邁進,混混那點小伎倆就遠遠不夠了,也就是說,混混可以混得一般好,但不可能混得最好。
當然,有一點不可否認,劉邦年輕時確實好吃懶做,好逸惡勞,但他夠朋友、講義氣,與前述性格合而為一的整體,他對朋友好,朋友們也待之如兄弟,在年輕的時候,他積累了大量的人腦資源,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大部分能臣幹吏和精兵強將,都是他的發小或在基層任職時所交的朋友,這就是明證。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知人善任。哪個人才在劉邦的手下,都能得到最好的發揮,這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像那些雞鳴狗盜之徒,如彭越,像那些引車賣漿者流,如婁敬、灌嬰、樊噲,更不用說平民出身的韓信,官差出身的蕭何,貴族出身的張良了,無論是誰,只要你有才幹,劉邦一律待為上賓,讓你找到最好的發展平臺,人盡其才。
劉邦第二個優點是從諫如流,善於聽從意見。比如進攻彭城之前,洛陽新城董公建議他為義帝發喪,聯合天下諸侯討伐項羽,劉邦聽後立即遵照執行。比如,張良建議他封賞雍齒以收買人心,他馬上封雍齒為什邡侯,要知道,雍齒可是劉邦的大仇人,當年他讓雍齒守豐鄉,雍齒卻出賣劉邦,投降了魏王,讓劉邦有家不能回,差一點前功盡棄,然而,張良一建議,他連仇人都大大封賞。
劉邦第三個優點是高瞻遠矚,有政治遠見。打天下、平天下、坐天下的過程自不必說,就即便是他臨死之前,對後事作安排都深謀遠慮,足見智慧。臨終前,呂后問蕭何死後,誰任丞相,劉邦說曹參,然後,王陵,由陳平輔佐,周勃雖然方才稍遜,但“安劉必勃”,令他為太尉。
臨終前,他召叢集臣,立下“白馬之盟”,確定從此以後,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透過提出“安劉必勃”,立下“白馬之盟”,就為劉氏江山的穩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漢祚之所以有長達數百年,與他臨終的安排不無關係。
劉邦的這些長處和優點,讓許多後人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朱元璋評價劉邦: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英華人湯恩比甚至說劉邦是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