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etnk23595

      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  古代陣法-鶴翼  鶴翼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不用猜也知道這是人類一定會發展出來的.因此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於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最好使用強的部隊(騎兵為多),當敵人後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三國志五代中有說到,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他說的就是要形成包圍圈.@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所以不強.等一下會跟雁形去比較.  古代陣法-魚鱗  魚鱗是把兵團分成五到六段,一層壓一層的陣形.主將的位置是位於中後方.請注意,魚鱗跟錐形的不同點,就在於三角形的寬度,錐屋^寬.而且魚鱗在前方的部隊,通常跟保護主將的是一樣是很密集的.這樣的排列造成跟錐形不一樣的結果.由於錐形的部隊比較散,所以互相推擠效果小,移動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鱗卻可以突擊(因為最前方的部隊很密集,全軍才不會被衝散,錐形卻會).不用看也知道,~鱗跟鶴翼都是";文官陣形";,也就是主將不用在前面親自帶頭攻擊,而是躲在後面(例如武田信玄,諸葛亮).但是~鱗防守力很弱,被人揹後一衝,立刻全軍潰散.因為背後露出太多了.  古代陣法-鋒矢  顧名思義,就是在全軍形成箭狀的樣子.主將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適合戰鬥力高的勇將.由於最前面的部隊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擊陣形.請注意,所謂的突擊陣形,並不是只有這種陣形可以突擊,事實上所有陣形都可以下突擊令但是不見得能夠做到突擊效果(全軍穿入敵陣不會被衝散),也就是說,三國志五里面說的可以突擊,是說真正戰場上有突擊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隊可以下突擊令.此外,此種陣形的後方是一平行隊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動效果相當好,當然此陣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後露出太多).  古代陣法-衝軛  顧名思義是車前方的橫木,也就是英文字母X形陣.把隊形排成X形有什麼效果呢最大的效果就是從前,左,右三方來的敵人,都如同前方一樣(請注意兩排的部隊前方朝東北跟西北方).是個相當好的山地防守陣形(因為也是線形,所以山地移輿夠快).  古代陣法-長蛇  是人的自然會發展出的陣形.這種隊形專為山地移動用.事實上攻擊,防守均不利.不過歷史上描述這種隊形常常會有,例如陳壽三國志:";孔明觀姜維陣形,勢如長蛇.";指的就是這種  古代陣法-車懸  在歷史上卻赫赫有名.車懸不是指形態,指的是涵義.車懸是一種騎兵陣.軍隊排成不互相推擠的多列,也就是說,這種是一車輪戰法.謙信用此陣,說穿了就是要衝散信玄隊形,取信玄的性命.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a8569b0100gqvq.html?retcode=0) - 中國古代十大陣法_張軒_新浪部落格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衝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鬥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鬥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  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那裡學到陣法,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託,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裡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中國曆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餘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佈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武侯八陣”流傳後世,影響極廣。《唐太宗與李衛公問對》深研陣法。南宋岳飛留有兵法殘篇講授陣法。明代戚繼光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詳解陣法,戚繼光還自創的“鴛鴦陣”和“三才陣”,在抗倭戰爭中顯現威力。中國的各朝軍隊均演練陣法。  日本的陣法起源於中國。天平寶字四年(760年)十一月十日,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禰關成等六人與太宰府的大弐吉備真備等將在軍中演練“武侯八陣”和孫子的“九地”,以後自源平合戰始,在實戰中普遍地使用。“武侯八陣”經過歷次戰爭的洗禮,結合日本的實際,發展成為魚鱗、鋒矢、鶴翼、偃月、方圓、雁行、長蛇、衡軛,編成這八陣的是日本戰國名將武田信玄,因此又稱“武田八陣”。下面作簡單的介紹:  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兇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佈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制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與長蛇相似,採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  “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另外還介紹一種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佈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干遊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復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制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臥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松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不一一詳解。  陣法操練,是古代治軍的重要方法。透過操練,教給士卒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訊號和口令,在戰鬥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整體合力。陣法操練是將烏合之眾訓練成軍隊的有效途徑。今天各國軍隊使用的佇列,就是古代陣法操練的殘餘。目前各國均使用西式佇列,原來東方的佇列已不可見,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西式佇列較東式佇列嚴肅整齊,指揮多用口令,東式則是以旗號、金、鼓為主,日本使用軍旗、法螺貝、太鼓、鍾和軍配。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擅長陣法訓練,武田的軍容,常使人感到危險。  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陣法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戰爭規模遠比日本為大,在動輒以“良將千員,帶甲十萬”的戰爭中,軍隊統帥主要進行戰略和戰役層的思考,戰術還在其次,同時也因為尊崇儒術,重文輕武,對陣法研究不夠重視;而日本的戰爭多在千人級,軍隊統帥也是戰術指揮員,不能不精研陣法,日本自鎌倉以來一直是武家政權,陣法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練,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肋骨怎麼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