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公元1252年7月,雄心勃勃的大蒙古國蒙哥汗,決定效法爺爺成吉思汗“假道南宋,包抄金國”的策略,決定遠征大理國,然後從南面對當時呈膠著狀的蒙宋四川戰場進行戰略包抄。這個任務就委派給了他的弟弟忽必烈,這也是忽必烈第一次獨立統軍出征。

    大理國立國於公元937年,那時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且距蒙古遙遠、一路山川險阻,頗為難行。因此,這對於忽必烈來說無疑是個艱鉅的使命。1253年夏,忽必烈與副帥兀良合臺及隨軍宗王五十餘名,會師於六盤山,在已歸附的西藏薩迦派宗教勢力的協助下,繞過南宋在川南的守軍防線,於當年9月蒙軍主力進駐松潘,並在這裡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兵分三路進伐大理。兀良合臺率本部為西路軍,由理塘、稻城、中甸,進逼大理之麗江;忽必烈率漢軍及也古、霸都兒等諸王軍隊為中路,經大雪山,橫渡金沙江,直取大理;木哥、塔察兒、阿失必哈諸王軍隊為東路,出川西北草原,由黎州攻入大理國境內。

    三路軍進軍途中,幾乎未遇大理守軍阻攔,但由於崎嶇難行和氣候不適應,軍隊減員嚴重,如中路漢軍董文炳部,騎兵僅剩數十人隨行。12月初,忽必烈的中路軍逼近大理城,當時的大理國正陷入內訌,朝政大權落入高祥、高和兄弟之手,地方將領和各部族首領皆擁兵自重、不聽號令。

    當忽必烈派出的三位勸降使臣進入大理後,大理國主段興智和大多數朝臣主張與蒙古議和,但高氏兄弟驕橫跋扈,自以為蒙軍遠來疲弊,可一陣破之。遂不顧國主和眾臣反對,下令誅殺蒙古使者,並懸屍於樹。十二月十三日,忽必烈與其餘兩路蒙軍匯合後,下令攻城。高氏兄弟挾段興智背城一戰,出動全部精銳與蒙古軍在城下搏殺,結果大敗而回。15日,大理城被攻破,段興智一行逃往善闡,高氏兄弟則退往姚安,試圖固守。但忽必烈惱恨其誅殺使臣,以木哥等窮追不捨,很快將高祥等擒殺。至於在善闡的段興智,則也被兀良合臺部俘獲,但後來在被押送到和林,覲見蒙哥大汗後,卻因獻圖歸附,而得到了蒙哥的歡心,被封為大理王,協助蒙古軍隊撫平大理全境。

    遵照蒙哥汗的旨意,大理全境交由兀良合臺部繼續清剿,忽必烈率諸王班師,等回到河西清點諸軍,出發時的十萬餘人,僅餘不足兩萬。可見遠征大理的蒙古軍也是損失很大,當然其一路因氣候、地理因素的減員是主要原因。而大理國的內訌,導致各地的守衛者不能有效互助、各自為戰、以致被各個擊破,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 2 # 姚建永364

    大理國雖滅,成就了雲南省也就是現在的祥雲縣。忽必烈勝了大理吃虧在祥雲,終身難忘!所以元朝建國,全國定製為十三行省。也叫大元十三行省路。

  • 3 # 歷史小跟班

    大理國被滅,純粹是遭了無妄之災。因為蒙古想要覆滅大宋,有一條捷徑就是繞道大理國,從背後對大宋發起進攻,讓大宋首尾不能相顧。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

    1252年7月,蒙古大汗蒙哥決定採用他弟弟忽必烈的建議,進兵大理,為繞道進攻南宋做準備。此次出征由忽必烈掛帥,將兵十萬,隨行的將領由兀良合臺等名將。

    1253年夏天,忽必烈正是從寧夏蕭關出發,在甘肅臨洮集結,練兵備戰,只等秋高馬肥便殺向大理國。同時蒙哥汗還派遣大將汪德臣帥軍進川,佔領樂山,以牽制大理軍隊。

    1253年九月,忽必烈兵分三路:西路軍由兀良合臺率領,經阿壩大草原進軍;東路軍由宗王抄合、也只烈率領,經茂縣、汶川等地,攻打會理;忽必烈親自帶領中路軍從四川漢源度過大渡河,沿著古清溪道南下,於11月抵達金沙江河畔。

    中國古代在南方打仗,最大的對手往往不是難纏的對手,而是複雜的地形和氣候。往往因為氣候和水土的原因,造成大量的非戰鬥減員。

    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也不例外,由於大量的傷病,忽必烈採用手下的建議,先派人招降。

    大理國王段興智(差點看成段智興)還是有些骨氣,不僅拒絕了招降,還將蒙古使者殺了。隨後派遣丞相高泰祥駐守金沙江,領遣大將高通駐守會川,準備抵抗到底。

    忽必烈大怒,十二月初,兩軍對峙於金沙江畔,兀良合臺的西路軍神兵天將,從中甸進入大理,招降當地部落,今兒佔據了麗江,從後方威脅大理軍隊主力。

    隨後蒙古中路和東路軍會師龍首關下。蒙古軍和大理軍即將展開最後的決戰。

    此時的蒙古軍隊正直鼎盛,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在擴張,就沒有能打得過他們的軍隊,大理軍隊又怎麼能例外呢。結果城外的一場大戰,大理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蒙古軍趁勝攻城,大理國國王和丞相趁亂潛逃。

    不過最終二人都沒能逃掉,都被抓了回來,高泰祥被殺,段智興被擒,最後被封為世襲大理總管。

    這是一次著名的遠端奔襲的戰例,除了大理軍隊戰鬥力太渣外。忽必烈出色的戰術和戰略指揮能力也是一大亮點,他充分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大範圍迂迴包抄,出奇制勝,不愧為一代梟雄。

  • 4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崛起於蒙古高原後,人類戰爭史上出現一個史無前例的戰爭機器:蒙古軍團。

    這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野蠻軍事集團,它像決堤的洪水一樣衝破一切敢於阻擋它的力量,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當時歐洲兵團比較厲害的就是他們的步兵方陣和騎士軍團,這些最強歐洲部隊在西征的蒙古軍團的面前不堪一擊、全線崩潰。蒙古人採取了一種比屠殺更殘暴的做法,那就是屠城。只要抵抗,不分男女老少全部殺光,踏平城池;如果不抵抗,只殺成年男子,女人和小孩留下,工匠留下。這給人帶來的恐懼完全擊垮了任何抵抗的信心,導致蒙古軍未到,全城人已經逃光了。抵抗,你有可能勝利,但誰敢冒滅族的危險去抵抗呢?它給歐洲人帶來了深深的心理陰影,很多歐洲人對自己的文明產生了懷疑,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太過腐化墮落,所以上帝派遣蒙古大軍來懲罰自己,稱為歐洲人的上帝之鞭。

    從亞洲到歐洲,許多國家和民族都失去了抵抗意志,像待宰的羔羊等著蒙古彎刀落在自己的頭上...蒙古就這樣滅國無數,攻佔了歐亞大陸三分之二的領土,只有遇到類似進攻日本時的颱風等不可逾越的自然條件限制才會停下擴張的腳步,一個大理國會是它的下飯菜嗎?

    大理國對於蒙古來說志在必得,主要原因在於蒙古企圖透過佔領大理迂迴從南面攻擊南宋的戰略構想。

    然而在蒙古與南宋的戰爭中,南宋並非因實力懸殊表現得像印象中的那樣“積貧積弱”,而是表現出漢民族百折不撓,血戰到底的氣概與決心!南宋國雖小但人民富庶,經濟發達,朝廷歲入八九千萬兩白銀,是後來明朝政府六七百萬兩白銀的十多倍,其中工商稅佔80以上,GDP佔全世界的80%,可以說是工商立國,這在古代非常罕見;南宋兵雖寡但是眾志成城,從公元1235年的沔州之戰起,公元1236年的真州之戰,陽平關之戰;公元1238年的京襄之戰;公元1258年的鄂州之戰,釣魚城之戰;公元1267年的襄陽之戰,公元1279年的崖山之戰...整整50年,前仆後繼,沒有放棄抵抗,湧現出文天祥那樣有氣節的民族英雄,崖山之戰大臣陸秀夫揹著小皇帝和數十萬軍民一起投海自盡,

    最後一次閃現出漢民族的榮光、血性與決絕!,然而隨著那些捍衛尊嚴,寧折勿彎的漢人死去,苟活下來的都是些打斷脊樑的靈魂,整個國民性都為之改變,故後來的史學家感嘆:“崖山之後無中國”...四百年後大明面對滿清,一場像樣的戰沒打,望風而降;七百年後張學良面對日軍,一槍不放將東三省拱手日寇...

    在公元750年發生的唐帝國與南詔發生那場慘烈的天寶戰爭,也給中原帝國留下深深的心理陰影,宋太祖因此在地圖上玉斧一揮,大軍止於大渡河...挾南詔的遺風,大理國也稱得上彪悍和善戰,但面對人類歷史上少有之強悍的蒙古軍團依然是無勝算的可能,如強力抵抗,無非是在蒙古滅國屠城的統計裡增加個數字而已,更何況大理國內部矛盾叢生,楊、高兩姓與段氏王室爭權惡鬥,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權臣楊義貞叛變,殺國王段義連自立為王,僅四個月又被高智升之子高升泰起兵殺死,立義連之侄段壽輝。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高升泰竟然在“群臣請立”的幌子下,廢棄段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兩年後,在各方勢力的協迫下還位段氏,擁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為國王,史稱“後理國”。這場權力鬥爭導致了大理國內部的動盪,

    段氏近兩百年被權臣架空,高氏勢力在國內佔了上風但民心盡失,在強敵壓境之時卻將無鬥志,大理國內人心惶惶,紛紛開始遷移南下,戰爭還沒開始結局就知道了。

    公元1251年大理末代國王段興智引兵背城出戰,慘遭大敗,棄城而逃,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弔詭的是,段氏是在亡國之後有了實權,其太祖段思平要是地下有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 5 # 平歌88

    要了解這段歷史,首先,從忽必烈來講,正面攻不下來,從側後點蒼山後石門關登上蒼山,從山上架炮猛攻,一片火海,那有不降之理。

    其次,大理國內部分主戰主降兩派,主降為避免屠城,主戰則不信蒙古人的詭計主戰,以逸待勞,蒙古兵也不過幾萬兵馬,難說讓它有來無回。

    可是禍從天而降,只有棄城而東逃,逃至昆明以圖再戰。

    最後在昆明東面被俘,忽必烈畢竟偉人,尋求一統江山,只要臣服,畢竟需要治理國家的一方諸候,方可相安於世,實行土司制度,實行中央集權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上有一個像東風標緻一樣的獅子,是什麼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