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清185

    能作為“巨嬰”的人,肯定是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的,自己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辦!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會想把自己最好的給到子女!這個需要雙方一起來努力了!

    你一定要先和父母解釋清楚,告訴他們你的決心,讓他們放手,學會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可以讓他們教!

    作為子女,你一定要有這個毅力,讓父母看到你的決心和努力,讓他們知道你長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在家的時候多幫父母做做家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事情多學多做就會了!

  • 2 # 心理專家劉愛民

    能夠看清自己是邁向改變的第一步,祝賀你已經啟程了。你所說的自己是“自我為中心、自理能力極差、衝動、幼稚、拎不清、缺少主見、不會社交、情商低、抗挫折能力差”,確實反映出你缺乏成熟、獨立、堅毅的個性以適應社會生活的磨礪,特別是近期你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那裡會有很多的挑戰在等待著你,現下是時候調整自己了。

    之所以會成為“巨嬰”,跟你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父母對你過度保護和溺愛,可能除了學習,別的都不讓你管、不讓你做;學習上、生活上各個方面都替你考慮得很周全,不讓你操心;你提的任何要求父母都儘量滿足,在你面前從沒有提到他們的難處。很有可能在你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會用一些好處哄著你,縱容了你情緒的失控;父母、家庭的交際圈比較窄小等等,造成了你現在這樣的“巨嬰”個性特點。

    要改變自己的“巨嬰”狀態,可以參考以下的方法進行調整:

    一、動手多做事

    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掃地、洗碗、做飯、收拾家務等等,只要做事情就會遇到困難或者麻煩,讓自己面對這些困難和麻煩,自己想辦法解決掉他們。

    二、自己多做決定

    遇到需要選擇或者做決定的時候,先自己拿主意。每個人做選擇或者決定都有可能失誤,這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控制和掌握我們所處的外環境。相比與選擇、決定的結果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責任擔當和經驗教訓總結,這會讓我們成長、成熟。

    三、多換位思考

    想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多換位思考。也就是多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味他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只有理解了對方,你才能夠有既符合你自己需要又符合對方需要的言行產生。他人跟你相處才會覺得愉快,你也才能收穫人際快樂。

    四、多與人接觸

    “不會社交”是因為缺少缺少,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提出的“用進廢退”法則是真理,多與人接觸,慢慢就會社交了。一方面你可以在社交中學習別人如何社交;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在社交中總結經驗教訓,在後期的社交中再實踐再總結。

    五、情緒控制

    當你覺察自己有情緒的時候,給自己三秒鐘時間不說話不做事,問自己三個問題:1.什麼東西觸發了我的情緒?2.我想要什麼?3.有什麼辦法獲得我想要的?有情緒意味著有需要,專注於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用什麼辦法可以得到,情緒會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動力。

    六、專業幫助

    以上自我調整的方法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效果。如果以上方法實施起來比較困難或者感覺不奏效,建議聯絡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解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與你一道,探索問題的根本原因,找到並處理掉,同時根據你的實際情況輔導你適應社會生活,從而解決你的問題。

  • 3 # 我們心裡都有病

    我們常用“巨嬰”來形同生理上已經成年,但心理上還滯留在嬰幼兒水平的一類人,指的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按照社會規則來為人處事和解決問題,典型的外在表現就是自私、脾氣大,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其實又難以獨立生活。

    武志紅老師認為所謂“巨嬰”具有最主要有兩個特質,一是全世界都要圍著我轉的“全能自戀”,就像嬰兒早期無法覺察到周圍環境而產生的“以我為主”。二是脫離現實的“偏執分裂”,無法接受質疑和挫折,一碰即碎。巨嬰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的無原則溺愛和過度的包辦保護,父母帶給了你“無所不能”的錯覺,一旦脫離他們的庇護就不得不面對“無能為力”的事實,習慣性拿與父母相處的模式去解決問題,自然會產生矛盾和衝突,拎不清,情緒化,沒擔當,無界限,給自己和別人都造成困擾。

    其實題主不盡然是個“巨嬰”,從你的表述中能夠看出,你有著一定的自我覺知能力,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且有願意改變的意願。我很欣賞你“不當巨嬰”的勇氣,但也想建議你不要“著急長大”,長大並不是一夜之間或者一蹴而就的。你才剛剛要成年,並且出國為你提供了一個脫離原有舒適區去適應去成長的很好的契機,所以大可不必苛責自己或者逼迫自己,從自我覺知中認識自我,學習和適應社會規則,增加理性思考的能力、對情緒的控制力以及對責任和壓力的承受力,發展更加獨立自主的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歇後語大全,字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