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第二次世界大戰距離我們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但關於這場戰爭的影響卻沒有完全消失,相關爭議也依然存在。

    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始作俑者,雖然最終難逃戰敗的命運,但戰後的日本對於自己當年的侵略行徑一直都是持模稜兩可、含糊其辭的態度。甚至還有一部分右翼極端分子試圖美化侵略行為、推翻侵略指控!

    客觀而言,普通民眾對於事物的認知教育主要還是來自於本國政府的教育機構,但以目前日本政府對於侵華事實的歪曲態度,普通民眾很難獲符合史實的真相。

    蓄意篡改教科書、頻繁參拜靖國神社……對例如南京大屠殺、慰安婦這樣的重大事件厚顏否認。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當日本政府動用國家手段篡改歷史,你還能指望民眾能瞭解多少真相!

    當然,在網路資訊越來越發達的今天,還是有一些日本人能夠正視那段歷史,但畢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小到根本不足以對當下的日本意識形態產生影響。

    反觀德國,領導人帶頭正視曾經犯下的罪行,以身作則向世界道歉……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 2 # 不正經鳩摩智

    對二戰以及失敗以後的態度,我覺得該分三類人,因為我看問題總喜歡分門別類。

    第一類人,就是我們所謂的“右翼勢力”,他們往往就是懷揣軍國主義夢想的一群人,懷念昔日輝煌,對曾經的帝國迷夢,狂熱摩拜,對失敗是哀痛神傷!對日本今日的閹割地位極其不滿。對歷史問題掩蓋篡改,欲蓋彌彰!這股勢力,往往是造成中日韓日糾葛的始作俑者,透過造勢推動輿論,打極端民族主義的幌子獲取民眾關注和支援,透過與鄰糾紛打造危機意識想喚醒華人的軍國主義情懷和轉移注意力,進而影響政治,逐步蠶食這個國家頭上各種約束和緊箍咒,從而使這個國家成為“正常國家”,擺脫閹割主權國家的尷尬地位!美化和篡改和抹去這就是他們的態度,而且這股力量不容小覷!

    第二類人,就是社會的中間的這些人了,大眾化的,他們對過往要麼一無所知,要麼就是直接避而不談。他們覺得,畢竟,都過去那麼久的事了,有什麼好說的,人總不能懷著仇恨過一輩子,冤冤相報何時了,人要向前看。有的人,還在相信自己是受害者,以原子彈受害者自居!問及日軍罪行,他們很多人,恐怕有很多人都難以置信。時間離得越久,越淡化了歷史的年輪,這也跟日本長期的戰後大環境有關,也跟當局的長期作為有關!作為一個普通人,關心自己過得好不好才是最主要的,何必去關心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的歷史問題呢。

    第三類,就是我們所說的左翼勢力,這群人,對歷史的過往有著一顆坦誠的心,是很有歷史責任感的一些人,他們瞭解過往,對二戰以及戰後問題有著清醒正確的認識,以史為鑑,珍視和平,促進民眾交流,化解矛盾,同時讓本國更多民眾能剖析自己民族曾經的過往,對日本曾經的罪過深刻痛省!

  • 3 # 蹉跎歲月124962922

    二戰後一直到現在,日本社會和民眾普遍對太平洋戰場記憶深刻,而很少提及中國戰場。他們認為自己是被迫與英美荷開戰,是真正參加了二戰。而與中國只是區域性衝突並未宣戰,投入兵力和傷亡人數都遠低於太平洋戰場。在日本人眼中,太平洋戰場才是二戰日本的主戰場。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再次刺激到了我們民族脆弱的神經。

    關於日本對待二戰及戰敗的事實,我們大概可以從今天的很多事情看見些許端倪。

    記得有一部在1988年上映的日本動畫片《螢火蟲之墓》,講的是二戰後期因空襲而失去母親的兄妹兩人,哥哥清太和4歲的妹妹節子藏在一個洞穴中生活,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漸漸走向死亡的故事。

    很感人,動畫片水平也很高。

    然而,這部動畫片卻是全篇在給侵略者洗地,將日本人塑造成戰爭的受害者,博取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傳遞著顛倒黑白的價值觀。而這部動畫,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8分,更可怕的是,這部動畫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價值觀真的一文不值嗎?日本人對戰爭的反思真的很徹底嗎?

    沒有,除了這部小小的動畫,包括安倍晉三等7位日本首相先後參拜靖國神社,這是什麼地方,是供奉著近代以來日本戰犯的地方,特別是二戰戰犯,他們的受眾,都沾著亞洲及美國士兵軍民的鮮血!

    包括篡改教科書,否認南京大屠殺,日本人對於戰爭的所謂反思,有時候更像是一個笑話。

    曾經有句關於日本的話在網路上瘋傳,內容大概是:

    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日本人幾乎全“右翼”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很多華人到日本親身感受,發現到了日本十幾天一個右翼也沒有碰到,從而得出日本右翼不是滿地竄,日本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試問:你是國家元首還是商業大亨?小小平民右翼找你有何意義?

    所以我們可以說,日本對戰爭,特別是對二戰是有保留的,哪些所謂的反省都是被動式,是在美國壓力下的社會改良,和內心的懺悔是兩碼事。

    從日本的教科書中,對於日本投降含糊其辭,將日本投降說成日軍投降,將投降說成停戰,將侵華殺戮說成是大東亞共榮,如此美化侵略顛倒黑白,不僅僅反映了當下日本人的醜惡嘴臉,更會以教育的形式將這種思想延續下去。

    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戰爭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日本人的心理:對於二戰日本在中國、東南亞及太平洋的侵略,如果日本成功,那對於日本擺脫島國地位的侷促將有巨大作用。這是日本全民動員,踴躍參戰的原動力。

    所以,戰敗對於日本人而言不過是“一次巨大的挫折”、“一次主動的收縮”、“一次光榮的停戰”,總之不是戰敗,不是投降。

    1972年,中日建交,為了減小中日關係正常化的阻力,中國將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國民進行了一個簡單區分,將日本國民描述成反對戰爭的無辜受害者,其實這是形勢使然,真正的現實肯定不是這樣。

    所以,懺悔的日本老兵才尤為可貴,因為大部分人,從來就不承認這段歷史!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5 # 阿酷51242958022

    日本人對於二戰的失敗完全是對美國的兩顆元子彈的恐懼!日本人很恐懼俄羅斯和美國,二戰期間讓日本人嚐到了苦頭,日本人從來就不承認輸給中國,雖然抗美援朝中國打敗過美國帶領的聯合國軍隊,但是日本人從來就不怕中國!

  • 6 # 元和拾一年

    應該說日本民眾並非一個整體,對戰爭存在著各種想法。

    二戰結束的時候,對日本對外侵略感到愧疚的人不少,因而對中國有好感的人也不少。60年代,對中國有好感的日本人約有7成左右。這也是促進中日復交的民意基礎。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波日本人在上世紀90年代紛紛駕鶴西遊。那麼戰後出生的日本人對於戰爭的體會和觀感顯然發生了變化。

    首先,戰後有日本對於日本對外侵略戰爭,並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這是由於其教科書對此描寫很淡。日本民眾對於侵略戰爭的認識主要來自社會教育。像NHK這樣的媒體,以至一批有良知的學者和作家,以及對侵略戰爭感到愧疚的老兵,他們的作品、言論影響著普通人。

    日本人常喜歡說的一個字就是“絆”,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但是,現在日本人一方面割斷了侵略他國的責任,認為那些是“舊日本軍隊”做的,是他者,不是我做的。另一方面,又強化與受害者的聯絡。把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東京大轟炸等世代銘記於心,廣島、長崎每年八月都有和平祭,其出發點就是日本是受害者,所以日本要和平。

    其次,就是殖民地近代化論,認為日本對周邊國家的佔領,促進了殖民地的近代化。顯然,這也是抹殺日本戰爭責任的說法。

  • 7 # 大鐵鍬摳牙縫兒

    日本的民眾對於二戰及戰敗的歷史是很客觀的.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根本不關心二戰,日本年輕人認為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好與壞都已經過去了.主流日本老百姓並不迴避歷史,也不會否認二戰時期日軍犯下的罪行.日本確實有一部分人不承認正史,但是那真的不是主流.日本官方電視臺NHK也拍攝過關於南京大屠殺,731部隊的紀錄片,確實非常客觀公正.很多的日本老百姓看完也是表示非常震驚,罪惡感滿滿.

    但是日本民眾看待二戰期間的軍國主義罪行和我們華人理解的是完全不同的.這是角度的問題.在日本普通民眾的眼中,中國是戰爭的受害者,日本的平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華人往往會把日本軍隊和日本民眾劃為一體.而在日本人眼裡則完全不是這樣的,在今天日本主流群體對二戰期間軍國主義(軍人參政,軍人直接影響國家走向),也是非常厭惡的,日本從上到下從老百姓到政客都絕不願意再讓軍人干預政權.不允許他們手裡再有半點權利.在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在亞洲犯下了滔天罪行,實際上他們在日本普通民眾身上同樣犯下了滔天罪行.每每提起日本人也是深惡痛絕的.在普通的日本人眼裡日本今天已經沒有軍國主義,那一篇已經翻過去了,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國家,所以日本也是戰爭受害國.

    今天日本民眾再看待二戰時期,也是以反戰和戰爭受害者的心態來看待自己.每每由於二戰時期被日本侵害的後人來控告日本的時候,日本老百姓也願意自發組織起來給予賠償.

    今天的日本人確實是真心反戰,看待二戰並不是戰爭加害者的心態,更多的時候是以同為反戰人士自居.至於一些日本少數人的發言,甚至還有些人所謂支援軍國主義那都是日本的噴子,鍵盤俠,憤青而已.根本不值得一提.

  • 8 # 無我原非你

    什麼叫主流掌握話語權的政府才是主流,小日本這是不面對過去的錯誤!人家感覺無所謂不理會這些這態度還不強硬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等額本息,如何還款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