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貴圈塵姐

    請回應一個12歲孩子的法庭控訴,只生不養,《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何以為家?

    顧名思義,重點在“家”!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說說“家”字兒吧!家是什麼?家就是和自己最最至親的人一起生活的棲身之所。

    再往廣一點兒說,家分為大家和小家。大家就是國;小家就是你家、我家、還有他家。

    何以為家?現在就回答這個問題?NO!

    因為還有個字兒非常重要,那就是“為”:已經有了家,拿什麼來維持這個家;還沒有家的,拿什麼來組建一個家?

    沒錯,這就是本人在沒觀影前,只對這部影片名字的思考與自我解讀。

    而看過之後,可以說讓人好幾天食無味寢無眠......

    或許此時的你會問?你是MM還是GG?

    當然,我是GG!

    GG?你還這麼感性?

    故,GG會原諒你沒觀影前所有的疑惑!

    好久沒有碼字兒或寫觀後感,更別說有能力寫影評了。

    今日提筆,實為被夫人所“逼迫”,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被影片所感動。

    夫人說:“這部電影這麼好,而且你又這麼有感慨,幹嘛不寫下來呢?”

    我說:“我不會寫,語言組織能力不強,且一無文字功底、二又沒文筆!怎麼能寫得出來呢?”

    夫人說:“很簡單!你就把這部電影推薦給我,說出一二三個好理由就行!”

    硬著頭皮,好吧!答應下來...

    既然這樣,那我就把三問三感全寫下來!姑且當做是好理由來推薦吧!今天,先說三問。

    三問之一:和平有多重要?

    文章一開頭,為啥囉嗦那麼多?答案就在此!

    俗語有云,有國才有家、國泰民才安。處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怎知戰爭環境下的民不聊生?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家都沒有了,何談自己的小家?

    戰爭環境下,活人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不說,指不定哪個瞬間眼睛一閉,這一輩子就過去了;

    死者呢?身體得不到安葬,靈魂還無法安息!

    活著生不如死,死又不如賴活著的境遇,更反襯出和平的重要性,一個國家安定、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

    《何以為家》,正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優秀作品,因為它能真正能讓你身臨其境地在戰爭環境之下,去面對逃難人極窘迫的生存環境,去感同深受那些求生欲下每個人逼不得已的委曲求全、痛苦煎熬、滄桑磨難....

    它讓你看到了一片藍天下,兩種不同且極度兩極分化的人生群相。

    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家不惜千難萬難、艱難險阻也要偷渡到別國的逃難人。在偷渡到別國後,他們受盡人間冷落、欺辱,但只要能苟延殘喘,也像生命力極強的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

    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

    但是,可悲的是,逃難異鄉寄“人”籬下時,一個人的價值,遠遠不如四面都透風卻能暫時棲息的牆!

    為你是一個華人而驕傲吧!好好地愛自己的國,好好地為自己的家,千萬不要身“福”中不知福,覺得平淡很自如!

    三問之二:於水深火熱之中,你的人性經得起考驗嗎?

    古人早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當然,這都是古時候對所謂“大丈夫”品質的“規範”與“標準”!

    也相信,無論任何年代,人無人性終不立!

    我們知道典故“陶淵明不為三鬥米而折腰”。試想一下,要是給他四鬥米、五斗米,甚至更多斗的米呢?他會不會“折腰”呢?

    答案無從追溯!

    影片《何以為家》,何嘗不是對人性的拷問?

    影片一開始,一片烏壓壓的“爛尾樓裡,一群“熊孩子”嫻熟地抽著香菸雲霧繚繞,霎時間還會玩命地在“兒童戰爭”裡拼個你死我活。

    其中,一瘦小的小男孩滿臉“橫氣”,狠狠地揮舞手中的“利器”,勇猛地衝向自己的“敵人”,一副不要命的架勢,誓死也要捍衛自己的領地相,格外引人注目!

    沒錯,他就是影片《何以為家》中的男一號,12歲的小贊恩!

    贊恩,本是敘利亞人,因自己的國家動亂,逼不得已與家人偷渡到了異國他鄉,沒有身份、沒有溫飽、沒有學上、沒有父疼母愛、更沒有童年......

    他的生活,不是做童工就是混跡“江湖”!

    你可以說,這就是個沒教養的孩子,你也可以說,這孩子就是社會的累贅......

    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乳臭未乾”的小屁孩,卻深深地給人性上了一課!

    如三字經裡所日:“人之初,性本善”。儘管面對如此惡劣的弱肉強食的生活環境,影片中的贊恩除了還保留著一絲孩子獨特的童貞外,更難得的是,內心還有一棵叫做“手足之情、兄妹之愛”的參天大樹,他愛護著、信任著、關心著、牽掛著、保護著......

    可這糟糕的環境與殘酷的現實就像索命的惡鬼,怎可放過任何一個人?

    它們無形中強加給這個孩子很多大人都不具備的、根本不該出現在孩子身上的成熟與處世之道。

    你看他面對各種困境,想盡一切辦法,卻又遊走在不擇手段的邊緣。做著一些雖不完全是壞事,但也絕對不是美麗的好事的小勾當。

    因為,命運啊,就喜歡這麼悄無聲息、冷酷無情又潛移默化地拷問這個幼小孩童的人性。

    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守住了!雖然他的人生充滿了灰色與黑暗,但是他的人性並沒有發生畸變。

    反觀他的父母呢?為了生存、他們毫不猶豫地賤賣初長成的女兒......

    眼看著妹妹就算淚雨滂沱、苦苦哀求、撕心裂肺......

    母親依舊拳腳相加、惡語相向、死死驅趕......

    父親還是推推搡搡、生拉硬拽、心狠手辣......

    旁人更是事不關己、平淡如水、冷漠視之......

    ......

    他們顯得麻木不仁,愚蠢至極。

    為了活著,以為孩子就是指望,所以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全當做一切的求生希望...

    連生為父母的本性,都被生存極限消磨殆盡。

    或許,從那位年輕的單身黑人媽媽拉希爾身上,我們找到了守住底線的希望。

    她同其他人群一樣,逃難而來,沒有身份。在一家餐館做服務員,這邊辛勤工作,那邊還要在洗手間給偷藏在小推車裡的孩子餵奶......

    即使這樣,她仍能在狹小的出租屋裡,抱著孩子露出幸福的歡顏。

    但是,禍不單行,假身份即將到期,意味著隨時有被餐館解聘,被抓去坐牢遣返的危機;電話那頭,還有一個讓她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需用善意謊言安慰“暫時不能給您寄錢”的母親。

    如果要留下來,很簡單,只需要把孩子給做假證的,換取不菲的錢和新的身份證明。

    她決然堅持不賣掉自己的小孩,就算到最後被抓也毅然魂牽夢繞著自己的孩子。

    於水深火熱之中,你的人性經得起考驗嗎?

    三問之三:我們的電影人們,你在幹嘛?

    影片《何以為家》,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取材於現實,視角犀利、真實深刻、耐人尋味的同時,又讓人陷入了一種深深的思考當中,給人以啟迪、反省、激勵...

    這部影片小鏡頭大視野,不玄虛、不造作、不煽情卻很催淚、實實在在、真真切切。

    最最主要的是,它不止是一部電影、它還在關注著Sunny沒能照進去的角落,弘揚著生命中那些難能可貴的品質、為人類社會的美好發展丟擲問題、並凝重思考!

    它的價值導向,無包裝、無虛偽、無空談!

    一部好的電影,如同人的品質,最起碼要有良心,對不對得起觀眾還是其次、首先要對得起藝術的本質、還有藝術所承載的社會責任。

    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看到的唯一一部“沒有演員演戲的戲”,戲裡角色的扮演者皆表現出直接秒殺影帝影后的節奏!

    在影院,你根本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在看戲,而是覺得自己正在歷經著這一切.....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何以為家》如是,它有魂!

    當下,我們的電影市場,年產量世界領先,可爛片氾濫。所謂的好片也缺少“質感”,萬里也很難挑出個一來!為啥?

    這也就是我想問的問題,咱們的導演和電影人們,你們在做啥子?資本欠你啥子嘛?市場欠你啥子嘛?啥子都不欠你滴!

    我們缺少這樣的素材嗎?我們的電影為何沒有如此的高度?我們電影的魂到哪兒去了?我們的演員在幹什麼?我們的導演在幹什麼?

    ......

    商業片大燒資本!

    紀錄片寥寥無幾!

    文藝片常遇尷尬!

    ......

    當然,在小範圍內好片還是有的,可又有幾部能經得細嚼慢嚥?更別提真金火煉!

    莫非,從拍電影的初衷與發心開始,就已經迷失了方向?

    個人看法,不喜勿噴,全當茶餘飯後的閒聊碎語!還有三感,且待下回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的新車會燒機油嗎?如何應對有些汽車燒機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