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鵜鶘心理

    很多父母主觀上都覺得應該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但真得操作起來就會由於過度的愛而喪失了理性和初衷,最後反而以各式各樣的藉口說服自己放棄吧,將孩子這部分的家庭責任給替代完成了。一直被呵護著的孩子則理所應當地不做任何家事了,等哪天家長們再度想起要孩子做家事,說服教育就更有難度了。怎樣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方式來訓練孩子做家務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在制定家中規矩時,應考慮到合理性與可行性,也還需要用心評估、再三斟酌才能最終確立,可以透過說服、解釋等方式讓孩子理解並接受。一旦全家人都達成了共識,家庭中每個成員除了特殊情況外,比如生病、重大的考試或比賽前夕等,平常的日子裡都要無條件的遵守執行責任和義務。

    堅持就能成功。完成普通的家務看似平常,但卻是最好的責任心培養訓練。任何行為訓練背後的意義和成功關鍵點就是持之以恆,即克服孩子與家長的惰性和軟弱的決心和毅力,不折不扣地將良好的行為繼續下去。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放任孩子或不加以監督,這樣的訓練不但喪失教育意義,還可能產生反效果,失去家長的威信。

    訓練過程中的情緒管理。家長們在監督或督促孩子的時候,難免會遭遇孩子的牴觸和報怨,這時就需要做好情緒管理,要求孩子時不急躁、不失控,無論如何都不接手干預或幫助,耐心、溫柔地堅持,相信孩子負責任的習慣一定可以養成的。

  • 2 # 戶外教育網

    家務,既然要做,我們為何不把這一過程變得有樂趣呢

    若是在打掃塵除這些日常家務中,融入一些遊戲化思維,會是什麼樣呢?

    可不可以是這樣,屋子裡便髒了,我們與孩子並肩作戰,將外界塵土等贓物視作敵人來進行“處理”呢

    當然,小戶的設想不一定能適用於每一個家庭,但如果能在小時候

    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並且其中又擁有一定樂趣,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嗎

    除了這種“激發興趣”的機制外,我們也可能採取獎勵的辦法

    但運用各種教育方式和具體措施的同時,一定要孩子在做家務的同時感受到那份勞動和統籌不同勞作細節的成就感

    獎勵,也正是一種正向反饋,幫助他們體驗到一種收穫

    屋子被打掃乾淨了,要和孩子一起感受這份清潔的環境,這份體驗會引導孩子嚮往潔淨的環境併為之行動

    而且,孩子應該作為生活的主人;一味被家長訓練,其實不利於他們獨立自主

    希望家長朋友們,在引導孩子做家務時,不要忘了他們的角色,把孩子們當成生活的主人,讓孩子接受“生活”、接受“實踐”的訓練吧。

  • 3 # 積木育兒

    雖然孩子會在您做家務的時,饒有興致的跟在後面“幫忙”,但想讓他養成常做家務的好習慣,還是需要您平時的引導和培養的。

    不要苛求完美

    平時您做家務時肯定會制定一些這樣那樣的標準,而對於孩子來說,重要的是他參與並做家務,並非是家務做的成果,所以不要因為孩子掃地掃的不夠乾淨去批評他,您可以鼓勵他並告訴他怎麼去做更乾淨。

    工具要合理

    我們做家務時一定會選擇適合的工具,對於孩子也一樣。如果是掃地,可以給孩子一個適合他身高的掃帚,如果是收拾飯桌,可以讓孩子將吃完的碗筷放入廚房。

    任務細緻化

    給孩子佈置任務的時候,要給任務拆分成多個部分,明確告訴孩子怎麼做,比如將玩具放進箱子裡,把書放回書架等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他該怎麼做。

    尊重他的選擇

    分配家務的時候,不是您來全權分配哦,需要接受孩子的選擇,因為當一件事對他來說有興趣做,他的動力會變得很大,完成後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也很高。您可以將所有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列出一個清單,然後讓他來選。

    在培養孩子家務能力的過程中,您要用多鼓勵,耐心引導的態度去跟孩子交流,孩子得到了您的支援和鼓勵,會更願意去讓自己多做嘗試哦。

  • 4 # 小璐夫人

    孩子學會做家務,才會懷有感恩之心。

    一名留學生在國外大半年,有次想做一盤番茄炒蛋給自己的外國女友嚐嚐,不顧時差,大半夜叫醒父母,不斷地催促抱怨:

    上來就發命令,

    “媽,我問你,番茄炒蛋是先放番茄還是先放雞蛋?”

    媽媽不會打字,用語音發給他,耐心地指導,但是從沒做過飯的他,當然聽不懂語音操作,不斷抱怨:

    “媽,你這發的什麼東西啊,我聽不懂,你這不行!”

    直到外國女友的提醒,才意識到,50多歲的父母,凌晨四點爬起來,就為了他這樣一個寶貝兒子,耐心講解,熬夜示範,老兩口親自上陣,給兒子拍影片。

    一個堂堂七尺男兒,居然還不會做飯,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並且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靠自己,而是找爸媽,凌晨四點,甚至不管父母的處境,這是不懂感恩,典型的身體成年而心理未成年的“巨嬰”。

    為什麼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聽話,很乖巧,而長大了卻變成了白眼狼?為什麼父母越是盡心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後來對父母越不好?

    其實,答案很簡單,在這些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給他們的愛過於氾濫,卻忘記了教給他們最重要的人生一課,感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過久了,會讓他們覺得一切原本是“理所當然”的,既然受之無愧,又何談心存感激?又何談“孝心”?

    想要孩子成為精英,讓他做家務是必不可少的;而保姆式的一切代辦型家長,最終只會毀了孩子。

  • 5 # jason媽咪有辦法

    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做家務絕對是對孩子很有好處的,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寫媽媽對他如何好,就會寫媽媽什麼都不讓他幹,特別寵他,認為這就是對他好。

    中國教育研究院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子女成績優秀的佔86.92%,而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無所謂的家庭裡,成績優秀的僅佔3.17%。

    哈佛大學也對456名學生做到跟蹤研究,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就業率是15:1,收入差別高達20%,而且婚姻更幸福,犯罪率是1:10。

    愛幹家務的孩子,連心理疾病都少很多。

    一句大白話,就是很多心理疾病就是閒的,忙可以治百病。

    看過一個軍訓型媽媽

    曾經在一個群裡遇見過一個媽媽,家裡有四個子女,她曬出她家孩子的家務表,老大老二老三都承擔了很多家務,媽媽屬於總管型,所有的家務都是孩子承包責任制。

    只有老四因為還小,但是也要承擔比如擺碗,倒垃圾等輕鬆一些的小活兒。

    所以她的孩子們個個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孩子們比學趕幫,也都很優秀。

    參照一下我給孩子列的家務表

    首先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他都需要承擔什麼樣的家務,然後把家務明確打印出來,帖子牆上,每天做沒做一目瞭然。

    我和孩子商量的結果是,每天需要拖地,整理房間和飯後洗碗,我設計了一個小表格,叫打家務小怪獸通關表,每日完成得好,就畫上小星星。小星星滿30個,可以滿足他一個願望。

    正面管教裡說,要把權力還給孩子。不要命令孩子做事情,而是和他一同協商,父母與孩子是一種合作的關係。

    制定表格時讓孩子參與進來,只有參與進來孩子才更願意執行。

    實踐出真知,及時誇很重要

    遊戲之所以讓孩子們痴迷其中,一個原理就是反饋很及時,只要你做到了,馬上會給你相應獎勵,獲得一個寶物,兵器或者通關之類的。這種及時反饋也是特別令孩子開心。

    在娃洗碗過程中,我及時在客廳裡說:“兒子,每次我都覺得你洗的碗特別乾淨,比媽媽洗的都乾淨,你是一個做事很認真的小孩。”

    娃顯然很受用,洗過碗後我眼睜睜地看著他把電飯煲的內鍋也拿出來洗,我說:“咦,那個可以先泡一下,一會媽媽洗。”因為這一項不在他的家務清單裡。

    但是娃很仗義地說:“沒關係,我順便都洗了吧。”

    哇哇,買一送一,這大促銷是娃給我的surprise。

    我發自內心驚訝地說:“親愛滴,我真是沒想到呀。”

    ps:此後每次我開啟電飯鍋內鍋時都是乾淨的。

    如同開啟了一個寶盒,驚喜一個接著一個。

    在整理房間時,我原來的期望只是他能把自己書桌整理乾淨,沒想到娃順便把周邊徹底整理了一遍,床鋪也疊的整整齊齊,我也及時感嘆一句:哇,躺在這種乾淨的環境真是舒服呀。

    在洗碗過後,娃順便把灶臺的水漬也擦了一遍,就像我平時做到的,要知道,他爹每次洗完碗後都是一片狼藉就不管了。看來,平時我做什麼,娃都有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從這個實踐中來看,娃就如同潘多拉盒子,他其實永遠能給你帶來更大更多的驚喜,就看你如何成功開啟,成功運用。

    此時的情形是,我坐在這裡碼字,娃在勤奮收拾房間中!

    一代無敵地主婆老母親兼職後媽正在誕生中。

  • 6 # 蜜桃姐姐

    教孩子分攤家務要掌握好時機,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有各自的動力與方法。

    定義孩子的不同時期

    兩歲的超想幫忙時期

    他們好想好想做,好想幫忙,不讓他們做還會生氣、會哭。因為孩子想要參與大人的事情,想要證明自己的力量。

    三到五歲的力量測試期

    孩子還積極想參與,並且長出有能力學好的發展,只要大人有耐心,孩子就能做得很好。

    五歲以上

    通常,若之前孩子沒有長出做家事的習慣,他們已經進入‍“做功課與遊戲才是我的事”‍“家務沒我的事”的認知。他們的注意力已被框架在‍“屬於孩子的事情中”,鮮少敞開感官看見有家事要做,也難以把參與家事當做成自我訓練或體貼父母的好玩事了。

    大部分的父母,會支開兩歲孩子的幫忙,也不會有太多時間讓三歲的孩子加入,直到孩子五、六歲時開始要求他們幫忙,卻發現已經要用催促的方式了。

    因此,最基本的就是,從孩子兩歲開始,就賦予他們參與家務的責任範圍。給他們紙巾‍“擦擦桌子”,給他們小掃把,‍“這塊地板交給你”,給他們小籃子‍“把這裡的筷子和湯匙都收過來”,然後,每次孩子做完都真心讚美與感謝。

    定義家事的新含義

    如果孩子在熱愛做家事的關鍵期(大約零到五歲),沒有養成做家事的榮耀感,這時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做家事”,來引導孩子進入。很多家庭,把家務當成外勞的事情,當成倒黴鬼要做的事情,或簡單地錯誤定義為:‍“家務是媽媽的”。這些錯誤的認知,都會讓家務成為‍“不好”的‍“苦差事”。因此,須費一番心思來重新定義,好把孩子迎接到這勞動的力量之流,如:

    做家事是榮耀的,因為貢獻愛、給出服務。

    做家事是好能力,做得好時會得到敬重。

    做家事是相親相愛,互相支援,一起為‍“我們”付出。

    做家事,還有許多好處喔:可以享受乾淨地板的舒適;享受好找的衣服;媽媽爸爸因此而輕鬆、而快樂;媽媽爸爸因為心情輕鬆,家裡會多些旅遊或禮物。

    讓做家事成為一項‍“修行的技藝或專業”,而不是‍“沒人想要的負擔”。

    定義家長的新語言

    當全家人都重新定義家務的意義後,請在孩子參與後立即鼓勵,讓孩子的進步,被具體說出來:

    ‍“哇∼你掃過的地板,幾乎擦不出頭髮來了,好厲害!”

    ‍“你不只碗洗好了,連流理臺的清空度也變厲害了喔!”

    ‍“你年紀小,先從折T恤學起,下次再來學折襯衫。”

    ‍“變厲害了喔∼讓我們來折襯衫看看。”

    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底下的慣用詞彙,是古老的觀點,要有覺察,並換新說法喔!

    別說‍“幫媽媽擦桌子”,改說‍“來,去把我們吃飯的桌子擦一擦”。

    別說‍“幫媽媽擦地板”,改說‍“來,把我們的地板擦一擦”。

    別說‍“幫媽媽洗碗”,改說‍“媽媽負責拖地,你負責洗碗”。

    請孩子做事時,不要問“好嗎”,可以問:

    ‍“你計劃什麼時候開始?”‍“你能洗得很乾淨嗎?”

    ‍“你估計多久可以洗完?上次媽媽的紀錄是二十分鐘喔!”

    ‍“你洗完碗後,我們要吃什麼點心?”

    不要因為孩子拒絕或耽擱而生氣,一定要給孩子拒絕的自由:

    ‍“你們不做,媽媽不會生氣。媽媽只是會更累,而減少快樂。”

    ‍“你可以選擇不做,就像媽媽也能選擇不做,讓自己休息一樣。”

    只要從小就開始,持續不斷,孩子就自然地進到一個‍“參與並與大人合作把房子整理乾淨,然後感覺舒服”的流。做家務也變成了有一個有趣的活動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城市工作,孩子是自己帶,還是交給鎮上的父母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