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BCD己
-
2 # 秋山散人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大獲全勝,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短短六天之內,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以色列在中東地區佔據了極大的優勢。二十世紀70年代後,阿拉伯國家一直有為第三次中東戰爭雪恥的想法,想在中東地區重新扳回優勢,打擊以色列,第四次中東戰爭就在這種情況下慢慢醞釀發酵。美國一直都在中東問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支援以色列為提供武器裝備,或是平衡各方,美國的中東政策都會對中東的局勢產生重大的影響。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國也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無論是戰爭前的醞釀爆發,戰爭的程序,或是戰後的各項工作。美國作為中東各方的一箇中間人,,從始至終在這場戰爭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對於這場戰爭的研究離不開美國。
戰爭爆發的外部原因
美國對於以色列猶太,一直採取的是保護,結盟,偏袒的態度,對於中東的阿拉伯國家來說,以色列與之抗衡最大的籌碼就是美國。以色列的周邊國際環境極差,四面都是阿拉伯國家,處於一個腹背受敵的境地,必須透過美國的支援才能保證其國家安全。以色列奉行的“一個大國理論”就是指的依靠同美國的特殊關係而獲得安全保障。反過來,以色列也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是其對抗阿拉伯國家以及防止蘇聯“共產主義”勢力滲透的一個前哨戰,憑藉著以色列的亞非歐三洲交界的特殊位置,美國才得以在中東佔據話語權。也就是因為美國和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這樣特殊的關係,美國的中東的政策會變為戰爭爆發的外部原因。
美國對於以色列,採取過分偏袒的態度,而對於阿拉伯國家,美國的態度則顯得及其傲慢,使得雙方談判前景的破滅。1970年,納賽爾總統去世後,薩達特接任,成為埃及總統。他在任選之初,希望改變納賽爾總統時完全倒向蘇聯的政策,轉向同美國展開對話,取得友好關係,以和平手段解決與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的領土爭端問題。薩達特總統對美國1971年所提出的“羅傑斯計劃”透過和平談話方式解決爭端表示了極大的興趣。然而以色列卻對該計劃並不感興趣,並拒絕與埃及舉行會談。美國對待埃及丟擲的橄欖枝,也顯得態度傲慢,在和談問題上,美國選擇了極端支援以色列,對於埃及的訴求置若罔聞,並繼續為以色列提供武器支援。這樣的態度使得埃及對美國失去信心,只得於1971年的5月,同蘇聯簽訂友好條約,又回到了納賽爾的路線上去。美國這樣的做法,使得阿拉伯國家和美國、以色列的關係更趨向冷淡,逼迫著埃及透過戰爭手段解決問題。
美國對於中東採取的是“不戰不和”政策,不求解決問題,但求避免出現新的危機。尼克松總統上臺後,外交的重心在解決越戰問題以及緩和中美關係上,中東問題在當時是一個次要問題,所以對於解決中東問題並不積極。在“羅傑斯計劃”並未的到阿以雙方響應的情況下,國務卿羅傑斯辭職,取而代之的基辛格開始主管負責中東事務。基辛格對於中東問題上,也表現出了保守的態度。他認為,阿以之間的和平談判是必須的,但是並非是必要的,阿拉伯國家也沒有實力去貿然進攻以色列,在以色列佔據著優勢的情況下,不如繼續維持中東地區脆弱的平衡。所以,美國在中東問題上一直採取的是拖延政策,對於阿拉伯國家要求以色列在佔領區撤軍的訴求也無心付出努力,並未向以色列方面施加任何壓力與提出要求。美國認為這種維持均勢,保持平衡的“不戰不和”政策,會在一段時間內長久的實施下去,這是美國一個巨大的判斷失誤。美國方面沒有想到,阿拉伯國家已經在“不戰不和”的狀態下,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除了談判就是戰爭,而美國把談判道路切死,留給阿拉伯國家的只有戰爭這一條路。阿拉伯國家也開始意識到,中東的局面,只有透過自己發動戰爭才能解決,才能挽回自己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所損失的利益。
戰爭程序的影響
1973年10月6日,埃及與敘利亞趁以色列過傳統節日“安息日”突然發起了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序幕由此拉開。戰爭開始階段,由於以色列的輕敵和準備不足,使得阿拉伯國家節節勝利,本土安全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但戰爭的中後期,以色列逐漸逆轉了局勢,不僅抵擋住了阿拉伯國家的攻勢,甚至攻進了埃及和敘利亞的本土。在這場戰爭的局勢變化之中,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援也對其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在戰爭爆發之初,尼克松政府便制定了對該場戰爭的戰略,那就是全力支援以色列,確保其在戰爭中的勝利,但又能不損害阿拉伯國家的面子。因為基辛格和尼克松認為,如果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美國將會失去在中東的前哨戰,並使得蘇聯在中東外交上佔據更加主動的地位。但如果徹底將阿拉伯國家打敗,非但不能解決危機,反倒會使之仇恨加深。據統計,以色列在10月9日就總計損失了49架戰鬥機和500輛坦克,戰爭消耗是以色列這樣的小國所承受不起的。所以,美國對以色列進行了大力度的戰備資源支援,在戰爭開始的12天內,就為以色列援助了8億美元的軍用物資。美國為其運送了大量的帶有彈藥的坦克,戰鬥機是由美軍飛行員直接交付於以軍手中,可以直接投入戰鬥。尼克松政府採取了戰爭緊急方案,預備了22億美元的對以支援,並且兩國簽訂了秘密協議,協議規定了美國支援以色列的武器裝備。正是因為美國的軍事裝備援助,使得以色列有足夠的能力抵抗阿拉伯國家,並且有時機喘息發起反攻。
除了全力支援以色列外,美國還在促進戰爭和平程序發揮了作用。10月20日基辛格與勃列日涅夫於蘇聯舉行了第一次會談,但當天他同總統尼克松的意見出現了分歧,基辛格希望透過談判為以色列爭取時間,而尼克松則希望儘快達成停火達成和平協議。21日,雙方進行了第二次會談,並達成了向聯合國提交停火協議的共識,但基辛格卻在對同以色列總理梅厄的交談中,暗示到以色列可以不遵守停火協議。23日,以色列方面違反停火協議,仍然繼續進軍,蘇聯方面感到十分憤怒,並向美國下達了最後通牒,宣稱如果以色列不停止行動,蘇聯將會有所行動或許直接出兵埃及戰場。顯然這是美國所不能接受的,出於不希望太過於打擊阿拉伯國家和懼怕蘇聯的威脅兩個方面的考慮,基辛格也開始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美國方面一方面動用國際外交以掣肘蘇聯的行動,更重要的是,開始向以色列方面施壓,迫使以色列放棄對埃及的繼續進攻。
美國在戰爭中也開始轉變對阿拉伯國家的態度。考慮到以色列地方狹小,沒有能力同阿拉伯國家進行持久戰,況且美國對其採取強硬態度,可能會導致其徹底轉向蘇聯方向。所以,美國在戰爭期間儘量避免同阿拉伯國家的正面衝突,並儘可能地保全阿拉伯國家的尊嚴,避免戰爭向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聖戰方向發展。在此期間,美國取得了與埃及的聯絡,開始同埃及展開了直接對話,並商議了軍事停火以及其他政治方面的相關事宜。在取得了對阿以雙方的直接聯絡之後,美國在處理該事務上也就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並更好的平衡了雙方的利益,說服了以色列放棄進攻被圍困的埃及第三軍團。在美國的從中斡旋之下,埃及做出了讓步,同意同以色列展開和平談判,最終於1974年雙方完全停火,戰爭也就正式結束。
戰後主導中東和平程序
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意識到,無法透過武力對抗以色列,只能透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以色列與美國也認識到了阿拉伯國家的武力,“不戰不和”的保守政策是不能解決中東問題的。於是美國開始積極促進中東和平事務,開始主導中東的和平談判。埃及成為阿拉伯國家的先行者,開始了同以色列的和平談判道路。由於對蘇聯的政策感到失望,希望透過美國來解決其領土爭端,埃及在戰爭後,則投入了美國的懷抱之中,從親蘇路線走向了親美路線。美國在中東地區獲得了埃及這樣一個阿拉伯國家的盟友也使得他在中東地區的話語權愈發強大。美國在埃以之間斡旋,不僅達成了停火協議,而且達成了停火後的各種善後事宜。
在美國的交涉下,埃以之間開始了和平談判歷程。1979年,埃美以三方簽訂了《戴維營合約》,以色列逐步撤軍西奈半島,埃及以和平方式換回了西奈半島,埃以之間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埃及成為了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這為中東和平程序的推進開了先河,為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美國之間的談判提供了一條途徑。在往後的中東和平程序談判中,美國逐漸積極發揮著主導作用,而蘇聯卻被逐漸排斥在了中東事務之外,美國也改變了在中東的保守政策,變得更為積極的推動中東的和平程序事務。
結語: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不戰不和”政策引發戰爭,全力支援以色列,到平衡各方積極促進和平程序,美國政策的轉變,對於戰爭態勢的發展,無不產生重要的作用。美國政策的主導因素是自身的國家利益,在這兩者中的斡旋,其實美國都在考慮著自身國家利益的實現,所以其主導的中東事務也不存在說是否公正正義。在缺乏真正的“國際政府”的情況下,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必然會主導起國際事務,但畢竟是缺乏公平公正的,總會將自身國家利益牽扯到國際事務中來。在現代國際社會中,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政府”,有著處理國際事務的標準準則,才是最終解決類似於中東問題的根本途徑。
回覆列表
以色列財團在美國國會.有強大的財產援助.所以.美國國會從第一次至第四次中東戰爭.美國都給予了以色列在政治上.經濟上.外交上.軍事上.無私的.毫無保留的援助與支援。當然戰爭是否正義.不是美國的考慮範圍.這也是當今美國霸權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