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辭北南下

    一、儒家

    儒家是創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學派,由偉大的孔子創立,距今約為兩千五百年曆史,至今還對中國、南韓、日本等東南亞國家產生著深遠影響(個人認為當今在日韓還比較好地保留著儒家價值思想,後面細述)。孔子死後儒家一分為八,其中孟軻(孟子)和荀況(荀子)為代表的兩派最有影響,但他們兩派對亂,在哲學上表現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和鬥爭。

    儒家中的"儒"指以相禮為業的知識分子,從中可見儒家對教育與知識的重視,其核心思想:仁(仁政)、義(重義輕利)、禮(社會道德)、智(道德教育與修養)反映了其主流哲學思想,中庸之道及孔子採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當今許多人以"中庸之道"自居,實失偏頗,它反映的是一種"非過"及"非不及"的認識論。

    人們常冠"受幾千年儒家文明薰陶"之類的定勢,事實上儒家文明並沒有這麼高深的作用,自法家誕生、秦統一六國後,儒家並未處於哲學統治地位,並一度消沉,直到西漢時,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對策,出現了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典故,此後,一直到五四前。但不得不承認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長。

    儒家並非單單影響了中國,日、韓還留著其印跡併產生了積極作用。相對於五四運動後的中國而言,儒家在日本的作用要遠好於中國:中國儒家思想的中斷幾乎導致了一場災難,好在後來的馬列主義進入中國及時填補了文化真空現象,但歷史並並結束,儒家影響怎麼樣在中國走下去,我無力回答。回頭再來看日本:日本有一種基於儒家誠信原則的"精簡生產模式",廣泛地用於大規模工業生產中,如著名的本田公司。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充分相信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工人,給每一個工人可隨時中斷生產的權利--拉警繩。如果我們以目前的價值取向來判斷的結果是:工人會濫用此種權利來發瀉對企業的不滿最終導致生產線隨時的中斷,但事實恰恰相反--生產質量、速度、合格率大幅上升,再橫向來看,日本在經濟發達國家中法制是最不健全的一個,但其紀律性還甚至強於以嚴律聞名的德國,其人與人間的信任創造了一個一個的經濟神話。日本人所尊從的哲學體系的根源來自於"述聖"子思。

    儒家兩千年文明的中國,現在應該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主流的哲學體系官方稱為馬克思主義,我們在承認中國哲學文明落後於國外哲學文明的的前提下被動接受了馬列主義,但在我們接受了馬列主義的時候,人家日本繼續尊崇老套的儒家思想,並遠遠超過了我們,當然我們所用的時間還很短,不足於說明問題,可當前最大的悲哀是:一,誰能在現行哲學理論中找到50%以上的馬列主義?二、誰能總結出當今中國的哲學到底是什麼體系?三,"三個代表"是什麼哲學?

    二、道家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最後本原。"道"的解釋即便在道家不同的學派內,也各有特色,但大抵是"以虛無無形"為根本。

    道家創始人為老子,其他還有關尹、莊周(莊子)等人。老子提出了"道"為核心的系統完整的宇宙觀,既有唯物主義內容,又有唯心主義成份。莊周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透過相對主義走向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後面還有稷下道家提出"精氣"說,對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義解釋。戰國時期道家一派和名家、法家相結合,發展成為黃老之學(關於黃老之學後面將補充說明)。

    道家學派提出了一個以"道"為中心的宇宙本體論哲學。這是哲學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天下萬物都來自道,而且疲乏自身是永恆存在的,老子本人對道也有多種解釋,如:道為無形無象的"無"、道是普遍法則、道是混成之物。從前兩個解釋可以看出其唯心主義傾向,而後一個涵義又有唯物主義的意義。

    貴柔學說則是道家另一個重要思想。即認為柔弱是"道"的作用,提出柔弱勝剛強,以弱制強、以柔克剛、以及以少勝多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策略原則。以此延伸開來的主張在政治上實行"無為而治",反對當時的尚賢政治,甚至反對社會的文明,主張實行愚民政策,嚮往回返到無文化的所謂"純樸"的原始社會中去。

    三、墨家

    戰國時期重要學派,因創始人墨翟(墨子)而得名。

    歷史上有前後墨家之分。前墨指由墨子本人在世時所組成的學派,後墨指其弟子所匯成的學派。其學派也一分為三,戰國後期,其中一派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宗教迷信萬分,在唯物主義認識論、邏輯學以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前墨在戰國初期已經有很大影響,墨家創立之初便以儒家的對立學派出現。同時它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按團體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門徒,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後墨對墨翟的思想有所發揮和改造。更強調功利,提出義就是利的觀點。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認識論上試圖克服前墨的侷限性,重辯別分析。後墨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墨辯邏輯",創立了完整的邏輯體系。

    綜合墨家在先秦百家爭嗚中獨樹一幟,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哲學上有重大貢獻。但在秦漢以後很快走向衰落,漢武帝尊儒,其傳承遂絕。

    四、名家

    春秋戰國時期,因出現了"名實相怨"的現象,名實問題成為許多思想家關心與探討的問題。後來出現了一批以人的認識本身為研究物件的思想家,他們致力於研究論辯中的邏輯問題,形成了名家學派,這一學派的主要人物有尹高、惠施、公孫龍及後後墨家等。

    名家作為一個學派並非有著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經濟主張,而僅僅對他們都以"名"為研究物件,並以此區別於其它學派。在名家內部,由於觀點不同又形成若干派別,其中主要有"合同異"派和"離堅白"派,其代表人物分別蝗惠施與公孫龍,二派各自側重點不同,並各持一端。合同異派誇大事物普遍聯絡和變動不居的特性,認為一切都是同一;離堅白派則誇大事物的相對獨立和相對靜止性,認為一切都是差異,前者犯了相對主義的錯誤,後者則犯了絕對主義的錯誤。

    五、陰陽家

    陰陽家是先秦時期以陰陽、五行說為中心思想的一個哲學流派,把本來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因素的陰陽五行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剋的順序來說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終結"說,為新興的封建政權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

    此流派大多由古代天文學家用和占星家演變而來。他們在長期的天象觀測中,看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他們掌握了自然界陰陽五行變化的某些規律,所以是古代具有較多科學知識的人;他們還是古代的術數家,專長以天象來預測人事的吉凶禍福,把科學和巫術結合在一起。

    作為哲學流派的陰陽家思想是一個科學事巫術的矛盾體系,一方面從科學生產實踐中,他們掌握了天象執行規律和農作物生長週期,積累了豐富的有關陰陽消長和五行生剋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資料,另一方面他們在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時,又往往把自然和社會混同,用天象變化來比附、隱喻人事的吉凶禍福,宣傳天人感應的神密主義思想。

    六、法家

    法家是先秦時期最成熟的哲學體系,故將多花費些筆墨細述之。

    通常提到法家人們就會提到韓非,韓非的貢獻在於他集秦晉法家之思想大成,將法、術、勢三者糅合為一,又吸收了道家,將法制理論系統化。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義體系。其積極意義在於提出以"功用"效果檢驗人的言行,判別知識真偽,形成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失誤論;強調矛盾學說。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的嚴重不足:強調帝王決定社會歷史的英雄史觀。

    法家思想同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的產生和發展相聯絡,是地主階級取代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理論表現。

    戰國初期,封建制在各諸候國相繼建立,應經濟、政治、思想領域全面變革奴隸制,產生了新興地主階段的法家學派。這一學派的思想家在理論上各有特色,在特色,在方法策略上也各有別,但都主張以"法"制國。

    講學於稷下學官的齊國法家,繼承發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黃老之學,主張法禮並重,先德後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較溫和的法治理論。

    秦晉兩國時期法家則主張嚴刑罰、反對禮遲鈍說教,專重於法、術、勢,獎勵耕佔,富國強兵,力並天下。形成了法家中激烈而徹底的一派,政績顯著。

    歷史上通常把後者視為先秦學派的主要代表。

    法家從自然人性論出發,肯定私慾,提倡利已主義,把法與道德相對立,主張"法制",否定道德的作用。這種思想適應了秦統一六國和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

  • 2 # 2021水逆退散

    中國先秦哲學產生、發展及成就正處於中國歷史上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非常時期,人們的身份及價值觀面臨著革新的挑戰,面對這樣的鉅變,仁人志士揭竿而起,以自己的卓見解釋並試圖統治人們的思想政治領域,諸子應運而生,並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影響了中國的歷史程序,而且還對此後的中國哲學史產生了巨大作用。其從萌芽、諸子前哲學發展到諸子哲學,形成哲學史上的先秦六大家:儒、墨、道、法、名、陰陽。只有兵家、農家、縱橫家、雜家等派別,但終因其針對性及專業性較強,不中產於引起整個社會的變化與思考,故未被後來哲學研究者列入六家之。先秦時期的哲學達到了中國哲學的巔峰,後來的哲學思想,大多秉承其農缽,創新太少,即便有新思想,也難以形成氣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員工被上司帶去喝酒開房,發生性關係後身亡,構成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