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12889400776

    呂碧城生於1883年,父親呂鳳岐是光緒三年丁丑科進士及第,曾任國史館協修、山西學政等,家有藏書三萬卷。12歲那年,父親去世,因呂家無男子,族人便以其無後繼承財產為名,霸佔呂家財產,與呂碧城9歲時便議定婚約的汪氏,見呂家變故,也連忙退婚。

    1904年,呂碧城結識了天津《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並以絕妙文采,得到英斂之的賞識,成為該報第一位女編輯。從此,呂碧城聲譽鵲起,一發不可收。此後,她興辦女學、提倡女權、出國遊學,後因不屑袁世凱稱帝,毅然辭去了大總統秘書的職位。

    動盪的時代,新舊擅遞,社會劇烈的變革,個人不同尋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詞別開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矚目。呂碧城是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傑出的女詞人,她的詩詞創作,有著極高的天賦和才華,作為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被稱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錄六十六位名家詞作四百九十八首,呂碧城五首殿後,有“一代詞媛”之稱。文學家潘伯鷹形容她的詞“足與易安俯仰千秋,相視而笑”近人錢仲聯先生作《南社吟壇點將錄》將呂碧城目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認為“(碧城)近代女詞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 呂碧城出身於官宦家庭,其父呂鳳岐曾做過山西學政,但在她12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且無子嗣,其家族拒絕分配遺產,其母無奈之下只能帶著呂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鹽課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嚴鳳笙。

    8年後,在清末女權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呂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訪女學”而遭到舅父嚴詞罵阻,並訓之以女子當“恪守婦道”。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門,獨闖天津。

    1923年,也就是呂碧城離家出走的20餘年後,魯迅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演講“娜拉出走之後”,談到娜拉出走之後會面臨的兩個結果: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當時女性很難在經濟上做到獨立,“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他還告誡年輕人“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

    而當年,當離家出走時的激憤、興奮漸漸地消退,呂碧城第一個意識到的就是這個現實問題:她兩手空空,身無分文,連買車票的錢都沒有。就在她苦想無計的時候,透過和車上乘客的談話,她意外地結識了一位貴人——天津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這位好心的女人非常同情呂碧城的遭遇,不僅為她補上車票,抵達天津之後,還將暫時無處可去的呂碧城帶到自己家中安頓下來。知道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呂碧城經過打聽,得知方太太就住在天津《大公報》報館中,於是提筆給她寫了封長信。無巧不成書,這封信恰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一讀之下,不禁對呂碧城的文采倍加稱許,又兼得知呂碧城就是自己早先認識的才女呂美蓀之妹,便欣然前往佛照樓探望。兩人相見後,言談甚歡,英斂之對呂碧城的才華膽識甚是讚賞,當即約定聘請她擔任《大公報》見習編輯。這對呂碧城來說,是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那意味著她擁有了當時離家出走女性面臨的“墮落”和“回來”之外的第三條道路——獨立自主的人生之路。

    不久,呂碧城在《大公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格律嚴謹、文采斐然的詩詞作品,因其迥異於一般女性的開闊視野和胸襟,贏得了一片讚譽之聲,當時名流紛紛唱和,並登門造訪。

    而且,呂碧城的文章還為她引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朋友。

    1904年6月10日,借住在英斂之家中的呂碧城正在看書,門房舉著一張名片進來稟報說:“來了一位梳頭的爺們兒。”呂碧城接過名片一看,上書“秋閨瑾”三字。等到門房將此人引進來之後,呂碧城但見來客身著長袍馬褂,一副男人的裝扮,頭上卻梳著女人的髮髻,長身玉立,目光炯炯,英氣勃發,氣度非凡,一看就不是尋常之輩。此人就是後來號“鑑湖女俠”的秋瑾,當時正準備留學日本。秋瑾亦曾以“碧城”為號,因此許多人經常將呂碧城的詩詞誤為秋瑾之作,而秋瑾讀呂碧城的作品,亦嘗有引為同調之感,所以此次留日之前,特來登門拜訪。

    呂碧城和秋瑾交談之下,不禁都有相見恨晚之感。當晚,呂碧城即將秋瑾留宿在自己的住所內,徹夜長談,同榻而眠。對於國家的積弱凋敝、政府的腐敗無能、民族的危機憂患,兩人在觀點上可謂一拍即合,但在具體做法上,卻各有選擇。秋瑾試圖勸說呂碧城跟她一起東渡扶桑,籌劃革命。可是呂碧城自稱是個世界主義者,雖然同情革命派,但並沒有政治上的企圖,相反,她更願意從教育入手,啟迪民智,轉移社會風氣,以為將來濟世救民作準備。

    呂碧城和秋瑾的此番相會不足四天,卻一見如故。二人約定,秋瑾去日本從事革命事業,呂碧城則在國內倡導輿論,遙相呼應。秋瑾還慨然取消其“碧城”之號,讓與呂碧城專用,成就了兩位卓異女性間的一段因緣佳話。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呂碧城用英文寫就《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美國紐約、芝加哥等地的報紙上,引起頗大反響,一度也使自己陷於險境。

    呂碧城不但才華出眾,特立獨行,便是在穿衣打扮上,亦是敢於領時代之先,處處風標高致。她喜穿洋裝,而且最愛繡有大幅孔雀的衣衫。女作家蘇雪林在《女詞人呂碧城與我》一文中記述說,雖然因緣交錯,使得自己和呂碧城從未謀面,但一直對其心懷仰慕,曾“從某雜誌剪下她一幅玉照,著黑色薄紗的舞衫,胸前及腰以下繡孔雀翎,頭上插翠羽數支,美豔有如仙子”。

    英斂之與呂碧城相識後,因為欣賞其才華膽識,一度生出傾慕之心。英斂之的妻子淑仲以女性的直覺感到丈夫的熱心有些過了頭,暗自傷心悲痛,幾欲離家避走。最後,英斂之“發乎情,止乎禮”,以君子之風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只在事業上給予呂碧城以指引支援,不但對她力加拔擢,還將她引薦給當時的眾多社會名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斂之和呂碧城之間的關係卻慢慢地出現了不和諧的音調。

    在個人層面上,呂碧城個性很強,遇事極有主見,隨著交往日多,在各種事情上,難免與英斂之言語失和,甚至發生矛盾爭執。由於英斂之對呂碧城恩情太深,所以這時呂碧城即使沒有忘恩之心,在別人看來,也難免有負義之嫌。英斂之對她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欣賞漸漸地變為不耐和反感,在日記中甚至斥之為“不通”、“虛驕刻薄,態極可鄙”。隨後發生的另一件事,終於將兩人本已不睦的關係推向了破裂。

    呂碧城性喜奢華,打扮新潮,這些都為英斂之所不喜,並曾因此批評過她,呂碧城對此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1908年,《大公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師表有虧》的短文,批評幾位教習打扮妖豔,不東不西,不中不外,招搖過市,有損於師德。當時的女教習並不多,打扮妖豔者更屈指可數,又兼英斂之之前曾經對自己的裝扮有過微詞,呂碧城讀後覺得這是在刻意譏刺自己,於是在《津報》上發表文章,針鋒相對地進行反擊。英斂之在日記中記道:“碧城因《大公報》白話,登有勸女教習不當妖豔招搖一段,疑為譏彼。旋於《津報》登有駁文,強詞奪理,極為可笑。數日後,彼來信,洋洋千言分辯,予乃答書,亦千餘言。此後遂永不來館。”

    在上海,呂碧城投身商界,從事外貿生意,憑藉自身獨特的女性魅力、過人的才幹膽識,再加上在政壇和上流社會所累積的豐富人脈,迅速在號稱“冒險家樂園”的十里洋場嶄露頭角,僅兩三年間,就積聚起可觀的財富。

    馳騁於商場、旋轉於舞場的同時,呂碧城也繼續著自己詩詞唱和的生涯。1914年,她在上海加入由柳亞子等人創辦的著名詩歌社團——南社。當時,呂碧城與南社同仁,如汪精衛、張默君、鐵禪、餘十眉等,都有往來。柳亞子稱其為“南社女詩人中的佼佼者”,林庚白贊其曰:“碧城故士紳階級中閨秀也,驚才絕豔,工詩詞,擅書翰……讀之使人迴腸蕩氣,有不能自已者。”這一時期,呂碧城還自學了法、德等語言。

    對於婚姻,呂碧城因“年光荏苒所遇迄無愜意者,獨立之志遂以堅決焉”。母親病逝後,呂碧城了無牽掛,又兼經濟上已經具有足夠的能力,1920年,一直嚮往西方的她以上海《時報》特約記者的身份,隻身赴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旁聽,主攻美術,兼學歷史和文學,同時將她看到的美國之種種情形發回中國,讓華人與她一起看世界。

    旅居西方的她,長年住在當地的豪華賓館裡,因為其氣質高貴、出手豪綽,許多西方人甚至以為她是東方的公主。到處是繽紛的色彩,悠揚的音樂,然而身處錦繡叢中、繁華世界,她的心中卻有不為人知的落寞,自覺如一粟漂於滄海,感慨不知生存的目的何在。

    1943年1月4日,呂碧城夢中得一詩,抄寄友人:“護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績忍重埋。匆匆說法談經後,我到人間只此回。”這也是她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作,堪稱絕命詩。

    20天后,61歲的呂碧城在香港九龍辭世。  呂碧城著作頗豐,詩詞、散文俱佳。代表著作有《信芳集》、《呂碧城集》、《歐美漫遊錄》等。

    代表詩詞

    《瓊樓》

    瓊樓秋思入高寒,看盡蒼冥意已闌;棋罷忘言誰勝負,夢餘無跡認悲歡。

    金輪轉劫知難盡,碧海量愁未覺寬;欲擬騷詞賦天問,萬靈悽側繞吟壇。

    《祝英臺近》

    縋銀瓶,牽玉井,秋思黯梧苑。蘸淥搴芳,夢墮楚天遠。

    最憐娥月含顰,一般消瘦,又別後、依依重見。

    倦凝眄,可奈病葉驚霜,紅蘭泣騷畹?滯粉黏香,繡屧悄尋遍。

    小欄人影悽迷,和煙和霧,更化作、一庭幽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母的形狀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