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身通暢源

    回答:

    一、中醫認為脾胃謂後天之本,更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都說明了脾胃對全身健康和疾病的關鍵性。

    二、現代醫學發現,胃食管反流可引起幾十種疾病,其中包括心臟;胃食管反流中醫是胃氣上逆。

    三、若脾胃不好,一是不能正常受納食物,二是食入的五穀不能充分消化,三是造成營養不能充分吸收運送、糟粕不能完全代謝,四是糟粕廢物被吸收運送全身、或沉澱在某組織中。

    四、基於以上原因,所以要重視調養脾胃,充分受納、消化、吸收食物之精華之氣,增強人體的免疫力、自愈力有助戰勝冠心病;另一重要原因即是脾胃健康 ,代謝提高糟粕排除乾淨。

  • 2 # 黒芝麻

    中醫治病講究整體觀念,脾胃消化與心之間有密切關係,人體上下相通,如脾胃功能受損,飮食不消化,停留在其中,出現食滯氣滯現象,則會噯氣不舒,古稱胸痛之氣,氣機失暢,胸中氣寒,自然會胸悶不適,形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冠心病。同時飲食不宜多吃過飽,否則更導致胸悶胸痛之發作,中醫治療冠心病應"心胃同治"就是這個道理。冠心病老年人居多,由於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應適當地吃些粗纖維的食物,有利降低血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濃度,減少發生心腦血管血管疾病之風險。

    冠心病是人類一大殺手。為此,有必要探討其發病之根源,根治其本,臨床上大多數的冠心病都有胸悶氣短丶心悸乏力之症。可以概之為標實,多源於氣丶血丶痰丶溼之邪痺阻胸陽,使胸陽不振而形成冠心病,屬中醫學厥心痛丶真心痛、及胸痺等範圍。病理主要為氣滯丶血瘀及痰濁交阻為患,而使胸陽失運,心脈痺阻。其所以導致氣滯、血瘀丶痰阻者,則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當,喜靜少動,年老體衰等因素有關。從而影響心丶脾丶肝丶腎等內臟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辨證施治可分虛實兩個方面,實證以活血理氣、化瘀通絡,夾痰濁者,合用通陽豁痰之法。虛證主要分陰虛丶氣虛兩虛及陽氣虛弱三證。治以補養為主,佐以活血通絡。臨床以虛實夾雜證為多見,心絞痛發作期多以治實為主,一般情況則按虛實的主次緩急,而兼顧之。為此將臨冠心病按中醫辨證分類治療如下:

    1、益氣健脾:平素體虛,飲食不節,過度勞倦,或過用攻伐之藥物,損傷脾胃,形成脾虛氣弱,導致心脈痺阻。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面色萎黃,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動則汗出,且諸症加重,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大便溏瀉,舌苔薄白,脈沉弱。治則:益氣健脾,佐以通絡。方用:四君子東加減,黨參丶白朮丶茯苓丶陳皮丶炙黃芪、丹參丶川芎丶路路通丶炙甘草等。2、健脾養血:年老體虛,或病後失調,思慮過度,飲食不節,造成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生化無源,形成心臟失養之冠心病。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悶不適,失眠健忘,多夢易驚,短氣乏力,神疲納少,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則:健脾養血,佐以活血。方用:歸脾東加減,黨參丶白朮丶茯神丶炙黃芪丶柏子仁丶龍眼肉丶酸棗仁丶當歸丶丹參丶川芎丶綜瓜絡丶炙甘草等。3丶溫中補脾:脾胃素虛,外受寒邪,或過食生冷、形成脾胃虛寒,血脈凝滯,而成冠心病。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短氣懶言,食少納呆,食後漲滿,肢體不溫,喜歡熱飲,大便溏洩,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治則:溫中健脾,溫通血脈。方用理中東加減。黨參丶白朮丶乾薑丶肉蒄、桂枝、炙黃芪丶川芎丶薤白丶當歸丶炙甘草等。4丶溫腎補脾:稟賦不足,飲食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脾胃,脾氣久虛,不能充養腎臟,或房室過度,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陽,形成脾腎兩虛心脈痺阻之冠心病。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心前區疼痛,面色蒼白,形寒肢冷,下肢多腫,短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昏眼花,脘腹脹滿,大便溏瀉,舌體胖大,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脈沉弱或沉微。治則:溫腎補脾,佐以溫通血脈。方用:附子理中東加減。制附子丶肉桂、黨參丶炒白朮丶乾薑丶補骨脂、當歸丶川芎丶薤白丶淫羊藿丶絲瓜絡丶炙甘草等。5、健脾生津:思慮過度,飲食不節,勞倦損傷,或素體陽虛,脾氣虛弱,生化無源,陰津不足,形成心脈失養之冠心病。臨床表現為胸悶心悸,體倦乏力,短氣懶言,納食減少,口渴多汗,咽乾舌躁,舌紅少津,少苔,脈沉細或數。治則:健脾生津佐以活絡。方用生脈散加減。黨參丶麥冬丶生地丶丹參丶雞血藤、赤芍丶玉竹丶茯神丶酸棗仁丶炙甘草等。6丶健脾化痰:過食高梁厚味,寒涼太過,疲倦內傷,思慮過度,形成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溼內停,化為痰溼,痺阻血脈,形成冠心病,臨床表現為形體稍胖,胸悶、心悸、身重乏力,頭暈目眩,心悸不寧,舌體胖大,邊有齒㾗,苔白滑厚膩,或垢濁,脈弦滑或沉緊。治則:健牌化痰,佐以活血。方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茯苓、桂枝丶白朮、黨參丶丹參丶川芎丶膽南星、天竺黃丶法半夏丶陳皮丶瓜蔞皮丶甘草等。7丶健脾化瘀:素體虛弱,飲食不節,勞倦損傷,攻伐太過,損傷脾胃,形成脾胃虛弱,鼓動無力,血流不暢,形成血脈瘀阻的冠心病。臨床表現為心胸刺痛心煩不安,氣短懶言,神疲乏力,納食減少,食後飽脹,舌質暗有瘀點丶瘀斑,脈弦或沉弱而澀。治則: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水用四君子湯合桃紅四物東加減。黨參丶白朮丶茯苓丶當歸丶川芎丶桃仁丶紅花丶赤芍丶檀香丶甘草等。8丶疏肝健脾:情志不舒,鬱怒不暢,肝失條達,肝鬱抑脾形成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血脈受阻之冠心病。臨床表現為心胸刺痛,兩脅脹痛,頭痛目眩,氣短懶言,神疲乏力,納食減少,食後痞滿,心煩少寐,舌淡紅,苔薄白,脈沉弦。治則:疏肝解鬱,健脾和胃。方用逍遙散加減。柴胡丶當歸丶赤芍丶川芎、香附丶白朮丶茯神、沉香丶枳殼丶山楂丶甘草等。

    脾為後天之本,"谷氣入胃受納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治療冠心病應調養好脾胃,脾氣旺盛,則血液流暢,脾氣健運,水液代謝正常,氣血生化有所依,氣盛氣足,邪不入侵,痰飲自消,脾陽充沛,以補養腎陽,血脈旺盛充盈,則冠心病可愈。

  • 3 # 子樂健康科普

    冠心病患者要重視調養脾胃,這本來是中醫的觀點。然而近年來由於腸道菌群研究逐漸成為熱點,科學家們發現腸道菌群紊亂不僅是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的重要機制, 而且與冠心病等代謝性疾病密切相關。因此,目前臨床學者認為將中醫中焦脾胃功能紊亂與西醫腸道菌群失調有機聯絡, 在冠心病傳統中醫治療基礎上加強中焦調理, 或可更進一步提高冠心病的臨床治療效果。

    現代醫學發現腸道菌群與冠心病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

    近年來發現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紊亂相關疾病相關, 由腸道菌群分解產生的血漿氧化三甲胺(TMAO)濃度與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醯甘油濃度顯著相關。腸道菌群可抑制禁食誘導的脂肪因子, 促進過氧化物酶體增殖活化受體輔助活化因子 1α和磷酸腺苷活化的蛋白激酶活性, 增加脂蛋白激酶活性, 進而增加脂肪酸的代謝和能量儲存, 這也可能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腸道菌群也可透過炎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腸道菌群是很多具有促炎症反應細菌的細菌源, 它能夠活化內在的炎症通路。冠心病是一種脂質代謝紊亂所致的炎症性疾病, 腸道菌群可直接或間接影響脂質代謝及炎症反應, 從而影響冠心病的發展及預後。

    傳統中醫認為中焦脾胃與心繫疾病之間存在密切聯絡

    《 靈樞·經脈》 篇中記載足太陰脾經的經脈循行注心中, 脾與胃相表裡, 胃經的循行經過脾和心前區, 其經別也與心相通, 胃之大絡與心也有直接聯絡。經脈所過, 主治所及, 故可從調理脾胃以通心。在《 靈樞·厥病》 中就有記載透過針刺脾胃經腧穴可調理脾胃經氣, 達到治療胸痺心痛的目的。脾胃受損, 運化失健, 通降、 腐熟失司, 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從而產生水溼、 痰濁、 血瘀等病理產物, 使血運失暢, 心脈痺阻, 胸陽不展, 出現各種心臟功能失常的病理表現。因此,脾胃功能失常是心繫疾病重要病理機制。

    立足中焦脾胃, 調節腸道菌群, 改善機體代謝,治療心血管疾病

    中醫古籍未從微觀研究腸道菌群組成, 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 借鑑西醫研究方法及成果闡釋中醫學理論機制已是目前的主要趨勢。現代研究中, 腸道菌群的功能與中醫脾胃功能有相同之處, 腸道菌群的部位在腸, 功能屬脾胃。正常情況下, 腸道菌群互相依存、 制約, 保持一定的數量和比例, 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並保持著相對平衡穩定狀態, 維持體內與外部的“ 動態平衡、 陰平陽秘” , 如果這平衡在某些情況下被打破, 腸道微生態系統失去自穩狀態, 便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表現為腸道菌群在種類、 數量、 比例、 定位和生物學特性上的改變。

    (1)脾胃氣虛、 熱毒熾盛、 食滯胃脘是腸道菌群失調辨證的主要證型, 分別施以補虛藥、 清熱藥、消食導滯藥往往可以有效地調節腸道的菌群。

    (2)另外腸道菌群失調往往伴隨脘腹脹滿、 噯腐吞酸、 不思飲食等消化不良症狀, 相關學者在消食藥的研究發現, 多種消食藥對腸道菌群失調有較好的調理效果, 如神曲及其複方製劑能扶植正常菌群, 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從而達到調整陰陽、 扶正祛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易文慧,白瑞娜,白洋,李立志.冠心病診療中的一個重要關注點——中醫中焦脾胃調理與西醫腸道菌群失調.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誌,2018,16(6):806-80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最恐怖的十部電影片的名字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