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奧國那些事兒
-
2 # 歷史地理儲存站
奧地利西北部狹長的國境線幾乎全部與德國接壤,兩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德語,兩個國家的飲食都是那麼乏善可陳,普魯士在統一德意志時把奧地利生生排擠出去,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一度成為德意志之王併吞並奧地利……德奧究竟有何同與不同,他們又是怎麼相互看對方的呢?
百年糾結
今日奧地利的大部分領土在公元前15世紀歸於羅馬帝國,而德國只有西南小部分屬於羅馬版圖。隨著公元后的民族大遷徙以及羅馬帝國崩壞,奧地利納入法蘭克王國治下的巴伐利亞大公國,被稱為“Marcha
Orientalis”,意為“東部的邊境領地”。“Orientalis”在語言和寫法上逐漸演變為今日奧地利的德語名稱“?sterreich”,這和奧地利的英語名稱“Austria”(來自拉丁語)一樣,含義為“東方的土地”。奧地利在1156年升格為大公國,與巴伐利亞大公國平起平坐。隨後,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名號下,奧地利開始獨立發展。自1282年起,奧地利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直到一戰結束。隨著普魯士的崛起,普奧之間爆發了爭奪德意志地區領導權的鬥爭,史稱“德意志戰爭”或“兄弟戰爭”。結果大家都知道,獲勝的普魯士成為德意志統一的中堅力量,而戰敗的奧地利則永不能插手德意志事務,只能轉而和匈牙利小夥伴玩耍並結成雙君主制的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在一戰後解體,奧地利人也在自我認知上出現困境:不少人希望奧地利重歸德意志主權之下,安安靜靜的作多瑙河畔的小邦國就好。雖然在1918年成立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是獨立國家,但也一度冠以“德意志奧地利”的名頭。孰料二十年後,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實現了這部分人的願望。20世紀30年代的奧地利經濟凋敝、社會動盪,主政的基督教社會黨逐漸無力掌控局勢。1938年,奧地利納粹黨在希特勒的授意下發動政變推翻共和政府。德國軍隊進駐維也納時不但無人抵抗,還受到許多居民的熱烈歡迎。現在,這一歷史事件無論在德國還是奧地利都被稱為“Anschluss
sterreichs”。“Anschluss”的意思是“合併、連線”,不帶任何軍事侵略色彩。因此,奧地利人的自我認同和“兩個德國”直到現在依舊是重大的研究課題。納粹德國戰敗後,奧地利亦被同盟國軍隊佔領,直到1955年奧地利第二共和國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西德分裂期間,大量東德居民先逃到匈牙利,然後借道奧地利進入西德境內,奧地利居民和政府在此期間提供了重要幫助。
奧地利人不是德國人
拋開民族、基因這些因素不說,奧地利和德國到底有什麼區別?有人開玩笑說,奧地利和德國決定性的區別在於奧地利有茜茜公主。首先從語言上看,儘管奧地利官方語言也是德語,但是和德國“普通話”(也就是高地德語)相比,兩者在發音、語法、詞彙等方面的差別不可謂不小。一個德國人初到奧地利可能還真得適應一段時間。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一大批音樂家塑造了輝煌的“維也納古典時代”並在奧地利人的血液裡注入古典音樂的要素。當然,德國人也喜歡聽交響樂,但是熱愛程度和在生活中的地位之高遠不如奧地利人。體育方面,冬季滑雪專案是奧地利人的強項,但是足球就不如德國人了:奧地利自1986年在友誼賽中擊敗足球皇帝貝肯鮑爾率領的西德隊之後,至今28年再沒贏過德國隊。
奧地利的咖啡館從上午一直開到午夜,並提供甜點和熱餐,奧地利人不分男友老幼都愛泡咖啡館。而德國的咖啡館大部分晚上六七點就閉門謝客了,意猶未盡的人們會轉戰餐館和酒吧。在奧地利生活成本會略高於德國,但差別不太,可能是奧地利的增值稅比德國高一個百分點。但是,奧地利的汽油價格比德國便宜不少,住在邊境的德國人就特意開到奧地利加油,惹得當地居民對交通擁擠和空氣汙染大為不滿。另外,據在奧地利生活過的德國人講,奧地利人其實比德國人更有耐心和遵守秩序。
眼中的彼此
奧地利俗語中有一個專門指稱德國人的詞“Piefkes”,大意是指傲慢呆板的德國佬。德國人也用“?sis”反唇相譏。曾有德國媒體一口氣列了三十條黑奧地利人的點,比如:奧地利的國旗是紅白紅三條橫槓,這樣掛的時候就不怕弄倒了;又或:唉,最著名的奧地利人要嘛不在世上了,要嘛移民了(施瓦辛格)。曾有人玄而又玄的說,德國人很想理解奧地利人,但是理解不了;奧地利人理解德國人,但是不願去理解。
但是,吐槽是一回事,嚴肅認真起來是另一回事。奧地利的市場調研公司IMAS在2012年對奧地利16歲以上公民進行了一項關於對德國人總體印象的調查。其中,47%的受訪者覺得德國人“還不錯”,11%的人認為“太讚了”,21%的人認為德國人“不是特別棒”,只有4%的奧地利人認為德國佬“太差勁了”,剩下17%的人則頗為糾結。54%的受訪者人覺得德國工業和科研水平強大,值得奧地利學習,同時也有55%的奧地利人批評德國有太多移民和外國人。德國在歐盟尋求領導地位對於奧地利人來說也不是大問題。調查機構提出了你願意由誰擔任歐盟領頭羊的問題,62%的奧地利人選擇了德國。IMAS創始人——Andreas
Kirschhofer認為德奧兩國人處於最為和諧的時期,早期奧地利人對於受德國統治和排擠的恐懼在歐洲聯盟的背景下早已經煙消雲散。
德國人心目中最愛的旅遊和度假目的地是奧地利(其實奧地利人同樣也把德國視為第一度假勝地),也有不少德國人喜愛奧地利食物(其實兩者都是半斤八兩)。儘管大量德國學生在奧地利學習,但奧地利的教育水平顯然不入德國人的“法眼”,奧地利的工業與經濟水平在德國人看來也就是那麼回事。但是,德國媒體近十年來對奧地利讚譽有加,2005年就有以《奧地利是更好的德國嗎?》為題的報道。分析人士認為,德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今後會越來越仰仗東南方的鄰居。從某些經濟指標和社會保障資料上看,奧地利的表現其實比德國更好,例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失業率、汽車保有率、人均壽命以及病床擁有率等等。
奧地利是更好的德國嗎?這個問題本身還是顯現出了德國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但不管怎麼說,作為歷史上的兄弟和現在的熟鄰,兩國都能正視對方的優點,剋制民族情緒的無端妄漲,展開和平的競爭與合作,或許真的比所謂“大德意志”或“大奧地利”更為有益。
-
3 # 四川達州人
兩國雖然份屬同宗同種,但是歷史定位,國際地位,宗教信仰,文化語言都差距太大。
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歷來是歐洲強國,長期佔據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整個歐洲有強大的影響力。反之,德國尚處於分裂狀態,大大小小近百的王國和大公國,周邊強國紛紛伸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如南德諸州基本為法國影響區,巴伐利亞等六國信奉天主教,與北方新教各邦國往來還不如法國奧地利。甚至荷蘭、波蘭、瑞典都在欺負北德諸邦國,而當時作為德意志民族領頭羊的奧地利顯然無力也無法實現真正統一。
十八世紀,信奉新教的普魯士逐步崛起,藉助英國的力量縱橫捭闔,先後驅逐波瑞,打敗拿破崙,瓜分波蘭,最後,擊敗荷蘭,打得奧地利狼狽退出德意志聯盟,普法戰爭中再重創法國,掃除一切阻礙因素才完成基本統一。但此時的奧地利依舊是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一要繼續壓制法國,二得防範英國和監控俄羅斯威脅,自然不能與奧地利帝國再去拼命打一場未知結果的統一戰爭。
一戰德奧雙輸。希特勒崛起後於1938年吞併自己的祖國奧地利。但奧地利與德國實際是狼狽為奸的,一是奧地利大體自願被合併,二是在二戰中為德國出力不少。所以,二戰後聯合國雖因各種因素而互相妥協,沒怎麼追究偽裝成受害者的奧地利的戰爭責任,卻也強制規定德奧永遠不得合併。
-
4 # 鵪鶉精
因為二戰後為了削弱德國。奧地利簽署協議。永遠不和德國合併或者加入同一個聯盟。來換取不被清算戰爭責任。不然當時他就要和東德一樣面臨被蘇聯統治地危險。因為這個協議。奧地利一開始都沒有加入歐盟
-
5 # 小白老師
好像都喜歡從宗教的角度切入。我從政治角度談談吧。
近代概念的德意志統一運動應該是從拿破崙戰爭以後開始的。拿破崙不僅把自由民主平等的啟蒙思想傳遍整個歐洲,也讓德意志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法國人對德意志的入侵、佔領大大傷害了德意志人民族感情,也激發了德意志的民族主義,這也是拿破崙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拿破崙戰爭後德意志的統一運動就開始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空架子沒有了,於是鬆散的德意志邦聯(有點像今天的歐盟)出現了,隨著邦聯的出現,就像今天的歐盟走一體化一樣,一些德意志民族主義希望德意志各邦最後能合併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然而邦聯內部本來就矛盾重重,統一為一個國家,勢必要對權力重新分配。當時最大的兩個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哪個願意屈居於下呢?誰都想主導德意志的統一。這就是“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兩種方案出臺的背景。
“大德意志”就是奧地利主導,包括了奧地利和普魯士及其他各邦的德國。但是這個方案無法解決一個問題,即奧地利控制下的非德意志部分如何處理,比如匈牙利、捷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這些地區多數在傳統上不屬於德意志,民族也以斯拉夫人為主。如果排除這些地區會大大損害奧地利的利益。但囊括這些地區又要考慮當地各民族和整個歐洲的看法。
另外,此時的哈布斯堡家族力量衰退是很明顯的。不要說統一德國,就連穩定自己國內各民族都很困難。從奧地利變為奧匈帝國,德意志人不得不與匈牙利人共治就可以看出,哈布斯堡在法國大革命後民族主義思想的衝擊下已經越來越難以維持一個由封建時代王室聯姻所建立起的中世紀封建帝國了。
這也是奧地利對於統一德意志始終不夠積極的原因,也是德意志統一的一大障礙。相比起來普魯士主導的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更具備可行性。新興的普魯士沒有歷史包袱,對於統一德意志更有積極性。這也是俾斯麥提出“鐵血政策”的政治背景。“鐵血政策”實質上就是用武力排除奧地利和法國這兩個德意志統一的主要障礙,從而實現德國的統一。
而此後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俾斯麥成功了,奧地利被排除出了德意志。雖然希特勒實現了德奧合併,但二戰的失敗再度造成德奧分治的情況。
-
6 # 大工牛乳001
普魯士想要滅掉一個比自己大的國家成立德國這可能嗎?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啊!奧地利不幹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會讓你這麼幹啊。至於希特勒能合併奧地利那時候奧地利已經是個小國了,歐洲其他大國甚至認為它都比不上捷克斯洛伐,捷克斯洛伐克都給你德國了,奧地利也給你得了。但是到了德國想要波蘭的時候就不行了。
-
7 # 海條子
這說來簡單,細嚼起來話長。(其中每段情節都和周邊國家民族發生摩擦、或和遠處國家聯姻、還有宗教戰爭等,自己多找全球通史和寬容看看,裡面基本上是歐洲各國各民族的發展史詳細,中國書本沒有。)還是簡單的說吧,本來就是一國家,西羅馬滅亡後,查理曼帝國,三個孫子分裂成三個國家,德國、義大利、法蘭克。後來德國奧托一世入侵義大利北部,更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直至一戰前。嗯,德國其中南部的奧地利公爵(皇家貴族分封象中國古時候一樣)自由發展,吞併周邊小國,後還發展為奧匈帝國,直到一戰後。二戰前,眾所周知,希哥是奧地利人,因此這個大雅利安人種族主義者,首個要合併的國家就是奧地利,這本來就是一家嘛,因此說說就成,不用打。直至二戰結束。英法德重新洗牌世界陣營,奧地利被重新分裂開來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些舉是不讓德國強大。德國自身也分裂為東西德。就是這原因,並不是什麼文化不同。
-
8 # 梅新育
德奧合併曾經是兩國境內非常強有力的社會運動,早在19世紀後期,奧地利境內就產生了公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基本綱領、主張與德意志帝國合併的泛日耳曼民族黨等政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天(1918年11月12日),新成立的維也納臨時大會就透過決議,主張與德國聯合,充分反映了原奧匈帝國境內德意志族人民的普遍意願。但德奧兩國最終未能合併成為一國,之所以如此,關鍵是歷史上的德意志分裂得太徹底太細碎,又位於四戰之地,先發霸權國家不容許整個德意志民族統一;哈布斯堡王室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德意志整體利益之上,加強了德奧兩國格局;最後德國兩次大戰失敗,決定了德國、奧地利不可能統一的結局。
歷史上的德意志在三十年戰爭之後是數百個諸侯國,統一非常艱難,而且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奧地利帝國長期扮演著德意志諸侯領袖的角色。普魯士崛起並在普奧戰爭中獲勝之後,以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統一之路有兩個選擇:佔領、吞併奧地利,或是保留奧地利。當時普魯士的真正決策者俾斯麥認識到,法國、英國、俄羅斯等歐洲大國不會容忍普魯士合併奧地利而導致他們喪失對德意志的長期優勢,明智地選擇了保留奧地利,避免因吞併奧地利而四面受敵的結局。
同時,普奧戰爭失敗之後,哈布斯堡王室為了保住自己王冠,寧可犧牲國內德意志人利益,把原來的德意志族主導的奧地利改造成奧匈二元帝國,國家德意志色彩大大沖淡,匈牙利享受著德意志族鉅額轉移支付、種種優惠特權而頤指氣使,也加強了德奧兩國格局。
一戰結束之後,新生的奧地利共和國國民議會雖然主張德奧聯合,且透過《哈布斯堡法》,沒收哈布斯堡家族財產,驅逐哈布斯堡王室成員,但在戰爭中獲勝的協約國不允許德奧合併,以防止德意志東山再起。
二戰結束之後,為防止戰敗者德國再起,戰勝國比一戰結束後的協約國更加不允許德奧合併了,而且把戰前德國10萬平公里以上國土割給波蘭,再把剩餘的德國領土分成兩個國家。雖然科爾抓住冷戰結束機遇,克服英、法、意等歐洲大國不願意見到德國統一的心理和阻力,實現了兩德統一,但德奧合併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做不到的。
而且,難民危機以來德華人的表現表明他們已經不是二戰之前那個剽悍、自強、自信的民族了,德奧合併也就更加渺茫了。
-
9 # 劉權林
首先來看看說都是德意志民族、說德語的地區,瑞士有60%的人口說德語,德國、奧地利全國說德語。其實以前捷克的蘇臺德地區也說德語,但二戰後,德語人口都被趕出了捷克。
在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但俾斯麥把奧地利排除在外,沒有統一奧地利。一是因為當時的奧地利是奧匈帝國,統一後會和普魯士爭奪領導權;二是因為奧匈帝國德意志民族只佔23%,民族太多、太混雜,奧匈帝國打仗士兵都互相聽不懂對方語言。
所以德國這個國家形成後,奧地利就是獨立的。一戰時,德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結果戰敗後,奧匈帝國解體,形成了奧地利,一個純德意志民族國家。英法知道德國和奧地利合併的障礙已經不存在了,奧地利是小國,不會爭奪統一後的領導權,民族也都是德意志民族,所以英法未雨綢繆,在《凡爾賽條約》中規定,德國、奧地利不允許合併。
但希特勒上臺後,不理會《凡爾賽條約》,希特勒就出生於奧地利。於是透過操縱奧地利公投,奧地利同意和德國合併。但二戰又戰敗了,奧地利也被英法美蘇分別佔領。
直至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簽署,奧地利宣佈永久中立,英法美蘇撤軍。永久中立後就不允許和德國合併,德國也不敢和奧地利合併,不然周邊國家得嚇死。
-
10 # 澹奕
德國與奧地利同屬日耳曼民族,語言文化等都非常相似接近,如果合併成一個整體並沒什麼困難。然而數百年裡,德國與奧地利終究還是分道揚鑣並沒有聯合。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有其本身的內部原因,也有外界的干涉。
德、奧本一家,只是一山不容二虎德國與奧地利同屬於德意志地區,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整個德意志地區四分五裂,以北方的普魯士王國、南方的奧地利帝國最為強大。
曾經的德意志四分五裂,形成了數百個大大小小的邦國,為了完成德意志的統一,普魯士與奧地利分別醞釀著自己的計劃。最終,普魯士的“小德意志”戰勝了奧地利的“大德意志”。
普魯士認為,奧地利統治的地區除了日耳曼民族,還有大量其他民族,對德意志來說是巨大的累贅,所以最終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卻將奧地利徹底排除在外。
外界干涉,害怕雙方合併德國是歐洲最強盛的國家之一,雖然誕生的歷史與海外殖民擴張的力量不能與英國、法國相比,但仍舊擁有巨大實力。
對於歐洲其他各國來說,一個強悍的德意志是它們絕不願意看到的。20世紀初,後來居上的德國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體,軍事、經濟實力強悍。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為了阻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也是想盡了辦法,《凡爾賽條約》就明確規定不允許德國與奧地利合併成一個國家。
回覆列表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開始對原羅馬帝國阿爾卑斯山北部和東部的地區進行統治,幾百年的演變形成了一個延續千年的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中心在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今天奧地利地區,皇帝也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襲繼承。反觀今天德國地區,是無數的小王國,並沒有今天那麼統一和強大。德國地區崛起一定程度上和拿破崙有很大關係。當時全歐各國圍攻拿破崙,因為拿破崙稱帝加冕,拿破崙戰爭一共打了七次,前五次基本都是拿破崙贏,而最大輸家則是奧地利。割地賠款必然少不了,但是國力也被打下來了。再反觀德國地區,普魯士開始崛起。因為戰爭時期人心很容易擰到一起,慢慢普魯士就把今天德國北部和波蘭西北部的地盤都收入麾下,這才開始有了整體的"德意志"的概念。
拿破崙戰爭打完了後,奧地利回頭一看,"隔壁的日耳曼兄弟"怎麼突然"長這麼壯了",而且已經露出野心,要和老牌日耳曼王室哈布斯堡家族一較高低。結果是,奧地利輸了,然後又是一系列割地賠款(蒂羅爾),也是一筆爛賬。
這種"有外敵時團結抗敵,和平時互相掐兩下的傳統"也就從十九世紀初延續到了現在。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很好的說明,德國和奧地利一直是一邊站,這倆日耳曼兄弟遇到外敵的時候永遠是團結的。關於,二戰時德國吞併奧地利,有一個大背景就是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希特勒一系列措施讓德國脫離了經濟危機,但奧地利沒有。這個時候有個"同源的兄弟"塞過來"一塊兒麵包"那還能不接著嗎?
另外在宗教上,德國信仰新教,奧地利歸屬天主教,這個差別還是挺大的。
最根本的還是西方人和中國人思想上的差異。在中華文明裡,同族之間是有"血統凝聚力"的,一句老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反過來呢?但是西方人沒有這種思想。比如歐美地區,倆老外同居多年,孩子都能打醬油了,就是不結婚,這在中國就得被罵得狗血淋頭了,"不負責任"。百姓層面都如此,那國家層面就更不用說了。德國和奧地利"不是一個國家已經一千多年了"這是常態,什麼時候倆國家變成一個了,反而"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