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然他是楚華人,卻任職於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作為著名的琴師,善彈七絃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鍾子期的身份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國家探親時,晚上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在漢江邊鼓琴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是個打柴的人。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雄偉的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伯牙聽了非常高興,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兩人就成了至交。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看不到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鍾子期,過了很久還是沒有出現。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由於得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鍾子期死了之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沒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決定此生再也不彈琴了。這便是伯牙和鍾子期知音難覓的故事。擴充套件資料:伯牙和鍾子期的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古琴臺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存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臺題壁詩》,不僅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臺佔地大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二人知音的傳奇色彩給中國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知音,已昇華為對友情之間的忠誠不渝,也成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
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然他是楚華人,卻任職於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作為著名的琴師,善彈七絃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鍾子期的身份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國家探親時,晚上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在漢江邊鼓琴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是個打柴的人。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雄偉的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伯牙聽了非常高興,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兩人就成了至交。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看不到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鍾子期,過了很久還是沒有出現。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由於得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鍾子期死了之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沒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決定此生再也不彈琴了。這便是伯牙和鍾子期知音難覓的故事。擴充套件資料:伯牙和鍾子期的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古琴臺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存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臺題壁詩》,不僅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臺佔地大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眾之間廣泛流傳,二人知音的傳奇色彩給中國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知音,已昇華為對友情之間的忠誠不渝,也成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