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璐夫人
-
2 # 我做爸媽的保健醫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和家裡其他人或者爸爸或者是爺爺奶奶玩的好好的,一聽到媽媽的聲音,或者一看到媽媽,立馬就哭鬧不幹了,非要找媽媽抱。媽媽一抱,裡面把小胳膊摟緊媽媽的脖子,好像分開好久一樣,而事實上也就幾分鐘,情緒很快就好了。
也有句俗話叫“娃娃見到娘,沒事哭三場”。
遇到這種情況,很多媽媽就慌了,別人也會說,你家孩子是不是沒有安全感啊。
其實,恰恰相反,這是寶寶和媽媽依戀關係形成表現。
01著名的“陌生情境法”實驗發現,有著完整依戀關係的孩子恰恰是安全感好的表現。如果孩子把媽媽作為安全基地,只要媽媽在場,就會去玩,探索周圍的事物。媽媽離開的時候,探究活動會減少,甚至什麼都不玩了。在悲傷的時候,媽媽的安慰更有效,與媽媽積極主動地接觸,尋求安慰,接觸後,很快就能平靜,繼續玩耍。
相反那些對媽媽沒有形成穩定依賴關係的孩子則會表現出不在乎,或者媽媽離開會憂傷,回來又拒絕母親的安慰和撫觸,很難得到平復的矛盾情緒。
02這種依戀關係是由誰是寶寶的第一撫養人來決定的。
雖然說在寶寶6個月以後才開始形成,但根據個人經歷,我發現從一出生就已經開始表現出來了。
月子裡是小姑姑帶了二十多天,大姑帶了一週 ,我的一個朋友帶了十多天。晚上是我和我愛人帶。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頻繁地換人帶寶寶,所以寶寶對我的安慰不起作用,但只要小姑一抱,寶寶立刻就不哭了,而且很快就會入睡。這就屬於迴避,因為寶寶的依戀關係在小姑那裡。
後來小姑回去了,寶寶在三個月的時候,有一天晚上,爸爸回來很早,想讓我出去放放風,我就把寶寶交給寶寶出去了。
回來的時候,寶寶看到我進來了,也沒表現出來什麼異常。但在我給她餵奶的時候,她不吃奶,非常抗拒,大哭不止。那時老家說法以為我出去撞到什麼了。
第二天晚上,我又出去了,沒想到依然如此。回來一晚上用勁兒推我,不讓我抱,大哭不止,那時看起來就像是發洩不滿。
我們在想為什麼,後來想明白了,一定是分離焦慮。為什麼寶寶會推開我,並且大哭呢?我想這是因為寶寶對媽媽的安全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發現我離開她後,會出現不信任,缺少安全感,會反抗,發洩不滿。
第三天晚上,我又出去了,這一次沒有讓她看見我出去,回來的時候我直接進衛生間洗了個澡,寶寶就誤以為我一直在家,沒有出去。所以看到我就沒有之前那種激烈的情緒反應了。
有了這次經歷以後,我更加註重對寶寶的陪伴,媽媽親自帶寶寶是給寶寶最好的禮物。
03如果寶寶非常黏媽媽,而且你一抱她或者你一出現她就好了,說明寶寶對媽媽形成了穩定的依戀關係,是非常有安全感,信任感的表現。
一般小時候媽媽抱的多的孩子,這種表現越強烈,特別是兩歲以前,孩子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所以喜歡每時每刻黏在身上。三歲以後,喜歡有爸爸陪伴和玩耍。但媽媽依然不能缺席。
媽媽最好的迴應方式就是多抱寶寶,多回應,多和她說話,多陪她玩,讓這種依戀關係越來越穩定。
同時要給孩子安全感,還要多溝通,不要偷著走開。無論幹什麼,只要離開一下就要告訴她。這有利於她的安全感建立。
比如你要去廚房一下,一定要告訴她,:“媽媽要去廚房,你自己先玩著,媽媽馬上回來。”
最好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看著她玩,想去一個地方玩,寶寶也會看一下你,此時鼓勵她:“媽媽看著你呢,去玩吧。”“媽媽看著你,你和爸爸好好玩。”。
有時候你會發現,寶寶玩著玩著,會突然抬頭看看你,衝你笑,這時候你也要回應她,衝她笑一下。你會發現她又開心地繼續玩了,不要以為寶寶玩上什麼都不管了。在她心裡,媽媽才是第一位。玩具在媽媽在的情況才有吸引力。
還要多給孩子做睡前按摩、撫觸,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睡眠質量,促進長高,還能增強親子關係。
總之就是要給她百分之一百的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表達,告訴寶寶“爸爸媽媽好愛你”,寶寶聽完會特別開心,也會越來越有自信。
這樣親密的依戀,寶寶一直到六歲,會為一生打下堅實、健康的人格基礎,受益無窮。
#情感達人作戰團#
-
3 # 雨潤心田
孩子自嬰兒時期由於媽媽哺乳、照料孩子較多,所以媽媽與孩子建立起了深厚的親子情,因此孩子依戀媽媽與媽媽關係甚好是很正常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黏”媽媽。雖然孩子與媽媽的感情深便於媽媽照料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對媽媽過度依賴,甚至成為一種戀母情結,就會對孩子不利。
過度戀母的危害。
我們先說說過度依賴媽媽的危害。孩子過於依戀媽媽,會不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媽媽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鍛鍊,是會加劇孩子對媽媽的依賴的,輕者總是離不開媽媽,一會兒見不到媽媽就哭鬧不止,也不接受其他人的哄勸,嚴重的甚至還會產生“戀母症”。這樣,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會非常差,同時也會讓孩子形成心理障礙。如在孩子群裡抱著媽媽大腿無法融入進去,性格孤僻不合群,剛入園時總是哭著要回家要媽媽,本該自己做的事情卻不做或不會做需要媽媽代勞,過於依賴媽媽長大後被認為是“媽寶”等等。
如何克服戀母症
那麼怎樣克服孩子對媽媽的這種“黏”呢?
1.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戀母症,媽媽應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自我動手能力和獨立性格,如試著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自己去坐便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著獨自入睡等等,儘量讓孩子自己做他想做的事,父母在一旁協助孩子就行,而且能讓爸爸或其他家庭成員幫忙的,媽媽儘量不動手。
2.多讓孩子接觸其他人。
如果孩子每天接觸的都是媽媽,很少接觸其他人,孩子就會變得過於依賴媽媽,而對其他人產生排斥心理,對此,媽媽也可以帶孩子多接觸其他人。如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多接觸外面的小朋友,試圖給他創造更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或者多帶孩子串串門,多見見親朋好友,教他多和別人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還能轉移和減緩孩子對媽媽的過度依戀。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可以嘗試著離開孩子,剛開始時試著讓其他的家人幫忙照看孩子,一旦孩子想媽媽了,媽媽就馬上出現,讓孩子知道,媽媽只是暫時的離開。讓孩子習慣有時看不到媽媽的情況。大一點後媽媽在離開時,可以試著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人或玩具身上,讓孩子不再過度關注媽媽,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像這樣轉移注意力的時間和次數遞增,直到看不見媽媽也不會哭鬧。
說到底,孩子太黏媽媽應該是媽媽捨不得放手,如果能將孩子依戀媽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就更利於孩子的成長,更利於孩子良好的性格培養。
-
4 # 子喻育兒
孩子天生對媽媽會有依賴感,有的依賴的多一些,有的依賴的少一些,但大多數對自己的媽媽都會比較粘。特別是從小都是媽媽一個人帶個孩子會更加黏自己的媽媽。
孩子黏媽媽會讓媽媽有成就感,也使得很多媽媽不大舍得讓孩子離開自己,但是如果孩子過於黏媽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1.給孩子找到自己的小夥伴。
利用週末或者大家都有空閒的時間,約上幾個閨蜜,帶上孩子年齡相仿的寶寶一起出去玩,讓孩子在玩的過程當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多約幾次,養成規律,有了自己信任的小夥伴,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會相對少一些。
2.有意識的和孩子分離。
偶爾把孩子送往自己信任的親戚或者朋友家,小呆半天或者是一天,讓孩子離開自己的媽媽。
我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把他送到外公外婆家,讓他在那兒待上半天,然後是一天,再然後是過夜,逐漸的他可以習慣偶爾離開媽媽一小段時間。在他兩歲半的時候,我的公公因為肝癌病重,我需要在醫院日夜服侍,沒有辦法帶孩子。我把寶寶送到外公外婆家,一住就是半個月。因為離得遠,我甚至沒有空去看寶寶一眼。但是外公外婆說寶寶很乖,從來都沒有鬧著說要找媽媽,半個月之後他跟外婆說:“外婆我都想媽媽了,媽媽怎麼那麼久都不來接我。”聽外婆這麼一說,我眼淚都下來了,其實我也非常非常想孩子,只是病房裡公公離不開人。後來知道公公準備離世的那天晚上,也就是孩子再離開我一個月之後,我才去把他接回來,見公公的最後一面。
直到現在我的孩子都很獨立,能自己解決的他都會自己解決,不會的他才會求助於我。
3.相信孩子,賦予孩子勇氣和力量。
要相信孩子能做到,並且放手讓孩子去做。有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做家長的願意相信孩子,並且放手讓孩子去接受風雨,總有一天他會成長起來的。
回覆列表
這是甜蜜的負擔啊。
孩子從小和媽媽在一起,生活裡全是圍著媽媽,所以孩子喜歡粘著媽媽也是無可厚非的,等孩子大一點,適當的帶孩子多接觸一些新鮮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再多多創造一些和孩子短暫分離的機會,時間可以越來越長,孩子慢慢適應了,這個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