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存希齋書法
-
2 # 許明文
書法家的字寫啥樣,刻工就刻啥樣,雖然達不到百分之百的相似程度,但刻工也是竭盡全力。這是作為一名刻工最基本,最起碼的職業素養。試想,請了著名的大書法家把碑文寫了,還能隨便找一個刻字的就刻嗎?把漢隸和唐楷對比一下就看出來了。
-
3 # 可食中國
我去西安碑林的時候,常常會感嘆,沒有刻工的偉大,那麼這些書家的偉大也就很難真正的在石碑上顯現出來,更難以流傳下來。歷史並沒有給那些優秀的刻工石匠一個公正的待遇,文化史上也沒有為他們留下一段書寫,真是我們莫大的遺憾和損失啊。
我們知道,書法的奇妙,一在於筆墨的纖毫之間的神妙變化,二在於筆畫組合間架結構間的不可言說的趣味和精神氣象,三在於章法和行氣。這三者,得其一已是極難,若要三者兼得,既能刻其形,又能復其妙,更能立其精神,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然而,我們去看李斯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峰山刻石》,到北魏的《張猛龍清頌碑》、《始平公碑》、《張玄墓誌》等等,再到唐人石刻,如《顏氏家廟碑》、《孔子廟堂碑》、《玄秘塔碑》、《九成宮醴泉銘》等等碑刻,我們會發現,這些匠人留下的刻石,真是令人歎為觀止,不但保留了書家的書寫精髓,還鐵與石的洗禮,賦予了這些書法作品新的獨特的精神。那麼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刻石之法,有久遠的傳承和深厚的歷史積澱,我們上面就提到從秦到魏到唐朝,跨越上千年,而實際上秦朝時,已經有了成熟的碑刻家和成熟的碑刻行業,他們應該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技術和體系,能夠做最精細,最精彩的碑刻。這種技術和體系代代相傳,傳承不斷,又添加了不同時代不匠人的探索,所以,才有了這一門無與倫比的絕技。
二是書家與碑刻家通力合作,碑刻家要刻書家的字,為了保證最好效果,他們會有不同的形式,比如說請書家直接在石頭上書丹,等於是在石頭上寫好字,碑刻家直接按照其石碑上的字跡來刻石。另外一些,則會和書家交流,將最難處,最有疑問和難以掌控的地方瞭解透了,然後再進行正式工作。至於有人說的寫在白紙上,蓋在上面摹刻,或者使用雙鉤法,可能會使用,但我覺得對於一個能給頂尖的書法家刻石的匠人,或者說皇家匠人來說,那都是太LOW了,屬於不入流。真正厲害的匠人,最考驗的是眼力勁和手頭的功夫。這兩樣才是生存之本。
當然,對於行書和草書來說,要做碑刻是顯然難得太多,因為更多變化,更加精細,更加不確定性,更需要整體的視野,稍有不慎,就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而一般要刻碑的內容,多是追求莊嚴穩重,以篆隸楷為主,行書草書極少,所以很少有行、草的精彩碑刻流傳下來,書寫不符合文化傳統,碑刻家也缺少練習的機會了,只有名山大川的巨石和宅門府邸的楹聯牌匾會用上。而這往往都是大字,小字就少了。
應該說,不同的文化傳統,也造就了不同的型別的碑刻傳世。
回覆列表
我們知道我們今天學習古人的法帖,都是拓本,也就是從碑板上拓下來的,那麼毫無疑問,古代書家都是把字寫在碑板上的,當然了,還有墨跡了。
古人寫碑時,都是用新毛筆蘸著硃砂在碑板上寫的,這些字跡要保留下來,直接寫在上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就要找刻工刻字。
這裡的刻工可不是隨便的匠人,而是刻工了得,又精通書法的了,並且還有熟悉他刻的這個人寫的字,這樣才能相得益彰。達到完美的統一。
所以,女人的字留下來也和刻工有很大的關係,要是拙劣的刻工是斷然留不下這麼精彩的作品的。也就說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保留了書寫者原貌的。
有人說,歐陽詢之所以那樣勁挺,就是和刻工有關係,到遺憾的是,這些刻工都沒有留名,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
現在一般人刻碑,都要刻上誰寫得,誰刻的,要是古人也那樣做了,就會提供給我們更多的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