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鏡清
-
2 # 宇澤歷史
晚清時期,清政府耗巨資建立的四支較為先進的近代化水師中,尤以北洋和南洋這兩支水師實力最強。其中南洋水師的前身是江蘇地區原有的兩支舊式水師,一支是順治初年所建的江南水師,另一支是同治年間由湘軍水師改變而來的長江水師,分別有內河和外海之分,均由兩江總督和江南提督統轄。
而北洋水師則是北洋地區三省原有的以防禦海口為目的基礎的水師之上改編而來,在第一次海防大籌議之後,北洋水師的發展開始進入黃金時期。清政府也就此決定要籌建南北洋海軍從而用來拱衛海防,1875年開始,李鴻章就透過英華人的造船廠分別訂購了四艘“蚊子船”,分別於1876年和1877年交付於北洋。1879年11月,李鴻章為南洋水師所代購的四艘“鎮字”級炮艇也被其留在北洋納入了編織,取而代之交付給南洋水師的則是先前從英國訂購的四艘“蚊子船”。
那麼,早先於北洋水師而發展的南洋水師為何會被後來居上的北洋水師給取代?這恐怕還得從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頒佈的懿旨開始說起,“懿旨”中肯定了總理衙門提出的“統籌全域性擬先從北洋精練水師一支以為之倡,此外分年次第興辦”的意見,由此批准了精練北洋水師一支的戰略決策,暫時擱置了南北洋水師並舉的發展計劃,然後再逐步興辦興辦其他方向水師的戰略,並指定了辦理全國海軍事務的人選。
清政府之所以考慮先發展北洋水師而擱置了南洋水師發展的計劃,除了海軍經費有限的考慮之外,還另有其他兩方面的考慮。首先,當時李鴻章一手經辦的北洋水師所擁有的近代化艦船已初步具備了成軍的規模,而南洋水師的艦船則發展的十分緩慢,實力懸殊差距較大,成軍規模條件不能與北洋相比。
其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以及中法戰爭中,前者的英法聯軍封鎖住了渤海灣佔領大沽口,從天津登陸直接殺進了北京。後者中的法國遠東艦隊曾直接駛入大沽口,威脅清政府統治的京畿地區,由此清政府在北洋與南洋這兩支水師的發展選擇中還是選擇了前者。一是出於北洋海防對拱衛京畿地區的重要性,二是由於北洋水師所處的北洋地區相比南洋的地位更加重要。因為在清政府統治者的眼裡來看,“海權”跟“海防”完全是兩個概念,清政府這支耗費巨資打造的“鐵甲水師”充其量就是為了拱衛其在京畿地區的安危,而並不是出海巡視,拱衛海權。
再看南洋水師,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早期的沈葆楨為了從大局出發,認為外海水師應該以北洋為主,主動將每年撥給南洋水師的200萬兩白銀主動讓給了北洋水師。而南洋水師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到了中法戰爭前,共計有十幾艘艦船,而其中較為先進的也只有從德國進口的“南琛”、“南瑞”號兩艘巡洋艦。
到了1891年,第三次擔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堅決反對裁撤南洋水師,並著手整頓加強,籌建為南洋水師購置魚雷艇,但發展卻異常緩慢。
從1875年就開始建設的南洋水師,直至清政府滅亡之際,也始終未形成規模,更沒有達到成軍標準。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回覆列表
南洋沒有海軍,官方名稱是南洋水師,而南洋也確實把這支近代海軍艦隊當做舊式水師來使用,長期停泊在吳淞口,也就在長江裡面巡邏,極少出海。
如果說北洋海軍的興起是因人成事,南洋水師的衰落也就是因人而廢。
咸豐十年十二月(1861.1),清政府設立五口通商大臣,列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下,駐上海,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及潮州、瓊州、淡水各通商事務及各項“洋務”,由江蘇巡撫兼任,這是南洋大臣的前身。
同治四年(1866),清政府將原來的五口通商大臣改為“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大臣”,設在上海,後移南京,後來演變稱為南洋通商大臣或南洋大臣管理長江及江蘇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 南洋通商大臣初為專職,後由兩江總督兼任。其後兩江總督例兼遂成定製。南洋水師的“南洋”,就是來自於南洋大臣。
在北洋水師購買的“定遠”級鐵甲艦回國之前,南洋水師的“開濟”級巡洋艦就是中國海軍最好的軍艦了
南洋水師的第一批軍艦來自於曾國藩創辦、李鴻章發展的江南製造局,全都是西式蒸汽輪船。包括當時中國最大的國造軍艦——2800噸的“海安”號和“馭遠”號。這個紀錄直到新中國後來建造的051級導彈驅逐艦才被打破。當時還沒有設立南洋大臣,自然也沒有南洋水師這個名目,所以這支蒸汽小艦隊就被稱為“江南輪船”。
南洋水師的重炮艇
李鴻章調往直隸後,為北洋購買了四艘淺水重炮艇,。"龍驤"、"虎威"二艦排水量319噸,310匹馬力,航速9.5節,乘員61人,裝備一門11吋(279毫米)主炮;"飛霆"、"策電"二艦排水量420噸,270匹馬力,航速9.5節,乘員60人,裝備一門12.5吋(317毫米)主炮。後來新的炮艇到貨後,這批炮艇移交與李鴻章關係很好的南洋大臣沈葆楨,這時已經有了南洋水師,這四艘炮艇成為南洋水師最先進的艦艇。
南洋水師起於李鴻章
南洋水師興盛於左宗棠
南洋水師衰落於劉坤一
左宗棠、曾國荃相繼主政南洋後,從福建船政要了3艘無防護巡洋艦,從德國購買了2艘無防護巡洋艦。這五艘巡洋艦都是同型,被稱為“開濟”級,排水量2200噸,馬力2400匹,航速15節,只是武器稍有不同,這也是南洋水師最盛之時。而北洋僅僅從英國購買2艘小型撞擊艦。所以中法戰爭爆發後,南洋可以抽出5艘軍艦南下,北洋水師只能抽出2艘。
此後的南洋大臣劉坤一不重視海防建設,南洋水師建設也陷入停滯,而北洋海軍得到中央重視,向德國、英國陸續購買大型鐵甲艦2艘、巡洋艦5艘、魚雷艇12艘。而南洋水師直到甲午戰爭前才向德國買了4艘魚雷艇。
之後南洋水師持續衰落,原有軍艦不是因為事故損失,就是因為老舊報廢,不但趕不上從英德購買了11艘新式軍艦的新建北洋水師,連張之洞搞的湖北水師都從日本購買了14艘新式艦艇,後來居上,超過了南洋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