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一、人物簡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出生在汶山石紐地區,母親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二、大禹的故事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餐風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擴充套件資料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史記·夏本紀》中記載,沒有合適的人選去治水,沒有辦法之中帝堯便任命崇伯鯀(即禹的父親)治河,傳說“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與此同時,帝舜使禹繼鯀之業。禹因為其父治水不成被舜陷害的前車之鑑。這些記載都是頌揚大禹一生為公,竭盡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眾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為。據說,禹娶塗山氏之女,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直到生啟時,禹也一直在外治水。到啟長大了,禹還在外邊治水,這期間禹因為擔心因私廢公,三次過家門而不入。禹的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受到了民眾的讚揚,也為舜所重視。所以舜在晚年把禹舉薦給上天,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禹,後來,人們用“三過家門而不入”來表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一、人物簡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出生在汶山石紐地區,母親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帝堯封於崇。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二、大禹的故事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量測儀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餐風露宿,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裡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匯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經過十三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因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擴充套件資料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史記·夏本紀》中記載,沒有合適的人選去治水,沒有辦法之中帝堯便任命崇伯鯀(即禹的父親)治河,傳說“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與此同時,帝舜使禹繼鯀之業。禹因為其父治水不成被舜陷害的前車之鑑。這些記載都是頌揚大禹一生為公,竭盡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眾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為。據說,禹娶塗山氏之女,第四天就出去治水,直到生啟時,禹也一直在外治水。到啟長大了,禹還在外邊治水,這期間禹因為擔心因私廢公,三次過家門而不入。禹的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受到了民眾的讚揚,也為舜所重視。所以舜在晚年把禹舉薦給上天,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禹,後來,人們用“三過家門而不入”來表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