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小泉

    什麼不好都往傳統文化上推

    一夫多妻、裹小腳、梳辮子,上墳燒紙是習俗,不屬於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哪本書也沒寫!

    論糟粕,西方文化才是糟粕!有很多是西方文化(聖經)明文規定!

    西方人的放血療法、吃木乃伊乾粉治病、瀝青粉治病、給人輸羊血治病,算不算文化糟粕?

    西方古代男人出生後第八天必須要割陽皮做印記,不割陽皮就得死,星期天砍柴都得死!這些可是聖經裡寫的,是不是文化糟粕?

    聖經裡教人殺人、放火、強姦、亂論是不是文化糟粕?

  • 2 # 搏鷹人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個問題。

    夫子無慾無求嗎?不然,他有自己的理想。因為他是思想家,既然是思想家,自然就希望他的思想能夠得到實踐和推廣。所以他一生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雖然處處碰壁,但是從來不曾放棄。那麼他的理想是什麼?就是透過仁愛重建社會道德體系,從而終結春秋戰國那個黑漆漆的時代。恢復禮樂制度,使無序的社會變得有序。

    但他知道不知道自己的主張在當時的時代行不通呢?知道的。但是仍然孜孜不倦,知其不可而為之。如果說孔夫子一生的欲求,那麼莫過於此。他追求的是自己心目中的“道”。

    孔子去世前曾經絕望的說過一句話:“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翻譯過來就是:“我已經如此的衰老了!恐怕時日無多。我已經很久沒有夢到過周公了。”周公是誰?就是制禮作樂的那個人。在孔子的心中,周公代表著他一生的夢想。

    他為自己的這個夢想奮鬥了一輩子,在自己垂垂老矣的時候,仍然沒有實現他的主張,這句話是他最後的嘆息,也是他最後的吶喊。他痛恨這個禮崩樂壞、諸侯互相攻伐、殺人盈城、民生凋敝、路有餓殍的黑暗世道,他努力了一生,可是最終卻是無能為力。

    夫子起碼一生堅守著自己,無論他的那個理想能否實現,起碼他努力過了。

    致敬夫子。

  • 3 # 南坡二月

    人都是有慾望的,沒有慾望人不會進步,社會不會發展。沒有慾望,人就不能生存,吃喝拉撒那個不是慾望。孔子說:食色性也。慾望是人的本性,是幾千,上萬年人生存的經驗所得。在者,人總得找個理由活著!沒有理由與目標,你會活的很平庸,齷齪。每個人都好面子,都想活的體面一些,這就是慾望使然。人有慾望,就說明他還要臉,還有希望!那些自殺的不就是對自己,對這個社會沒有了期望與欲求了嗎?人沒有了慾望就沒有了信心,沒有了信心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生機與動力的人,活著和死去還有什麼區別?

    聖人也是人,也脫離不了人的本性,本能。只不過聖人定力高,懂得“克幾復禮”,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他們懂得引導慾望,改變慾望。懂得如何把慾望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動力。他們瞭解慾望,清楚慾望,所以能擺脫慾望,收服慾望。孔子一再強調“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孔子一再說的禮樂制度是用來幹什麼的?那就是駕馭烈馬的籠套。那就是慾望的規矩與方圓,使慾望出不了善的牢籠。儒家的繁文縟節,就是慾望的規章制度,慾望的法律。禮只是收服慾望的工具!老話常說“禮多人不怪”,因為禮多,你的錯處就少,與人就會和睦。

  • 4 # 劉尚卿

    人哪有無慾無求的,孔子只是把自己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下去.他的理想和學說只是一句話.什麼叫人.和怎樣成人.把人類從荒蠻昇華到文明。孔子是偉大的,不可磨滅的。

  • 5 # 清風舞流霞188

    至聖先師之所以為聖人者,皆因以教化萬民而成。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爭鳴,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知識和社會發展的經驗。

    其中儒家思想為後世所取,必有其為社會有用的一面。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些字,每一個字,都代表了人類和平共處的精華。

    有人將近代史被西方列強的侵略強加在儒家思想上,完全是錯誤的,其實很多思想並不是至聖先師的說法,後代程朱等對儒家思想影響很大。

    一樣是用儒法治國,為什麼漢唐盛世被奉為天朝,近代又會成這樣?

    有些看起來很過分倫理道德,其實是自宋以後才形成的,那不能怪在孔子的頭上。

    至聖先師也並不算是無慾無求,不過他的求和欲都是面對整個人類社會的。他希望人類以“仁”為本,互相友愛,和平共處。

    他追求的世界大同,是每個人類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所以他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夠流傳千古,大同世界真的能成功,誰又不希望流傳千古呢?

  • 6 # 河圖3456

    首先,並不能說孔子無慾無求,孔子是有欲有求的。如,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可見孔子並不反對求富,只不過是要“取之有道”。又如,孔子追求徳政、仁政,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追求正義“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些都說明孔子主張富貴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取得。孔子還鼓勵去做官,如“學而優則仕”。總的來說,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一種積極向上,努力奮鬥的入世學說。就是主張君子、普通人要積極參與世俗生活,追求功名、權位、財富等。儒家講“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主張努力學、當官,報效國家。孔子一生都在從事儒家學說的教,他更希望名留青史,對名譽的重視勝過一切。因此孔是有慾望的,也希望自己的理念流傳千古。

  • 7 # 負薪映雪

    不讀《論語》,焉能枉言孔夫子!

    誰說孔夫子一生無慾無求?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誰說的?

    “德不孤,必有鄰”哪個講的?

    子曰: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夫子也是食人間煙火的平常男子,七情六慾的飽學先賢,不是你的佛祖!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然後又把他從神壇上推下去,說他虛偽做作,言行不一。如此一想,是否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見諒!

    孔夫子是一個很率真的人,不掩飾自己的好惡,大是大非面前掩過飾非,訓斥弟子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主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褒貶之意,一目瞭然!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低調為人且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免遭別人的怨恨了)此中睿智,豈是無慾無求之人所能顧及!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何富貴循乎道,雖然給別人當差役,我也是願意的。如果違悖了道義,我一定會堅持我的信念。)孔夫子很豁達、真誠,不避諱功利慾望,又堅守道義尺度。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粗茶淡飯,彎著胳膊當枕頭,這樣的日子一樣快樂。不擇手段地謀取而來的富貴,在我眼裡如同浮雲。)安貧樂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孔夫子周遊列國,從55歲到68歲帶領眾弟子一路車馬勞頓,宣揚思想主張,屢遭敬而不用,“累累若喪家之犬”。在孔子那個年代,55歲已經是很老的老翁(當時的人均壽命不足30歲),自己也言“老而不死是為賊”,充分證明孔夫子對功名追求的執著,執念揚名於世,志在千秋。

    讀《論語》,孔夫子實際上是一個可愛且偶爾有些天真的文人,不迂腐,不怯懦,堅守道義又豁達變通,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為的錚錚漢子。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勵志的一生,創造的一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生!生為華夏兒女,溶於儒學之國,若不景仰孔夫子,難道還有誰更值得景仰?

  • 8 # 慧光2787

    論語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句話高度摡括了孔夫子來到人間的使命是為道而來.木鐸是指過去帝王向天下佈告政事時,所使用的一種器物,表絕對權威之義.孔夫子所宣說的道理,雖得不到諸候列國的釆用,但它是天理,必為萬世所尊從.孔夫子的弟子在集結論語時,只是如實記錄下來.以後的歷史證明了確實如此,儒學為萬世所尊從.所以啊,這是天意,當然,他自己也希望這一道統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為萬世開太平.是這樣一個道理.

  • 9 # 東萊國學

    能不能流傳千古,這並不以任何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能流傳千古的,一定是思想本身打動了千千萬萬的人。打動了歷朝歷代。

    任何的皇權制度金錢都無法保證一個思想能流傳千古。

    哪怕你把它刻到石頭上。也沒有用。

    孔子的思想如果能夠流傳,這證明一定是時代的選擇,人類共識的選擇。

    孔子的事情也絕對不是給誰服務的工具。

    是他自身理性的光輝點亮了人類的心燈。

    孔子的思想:指向的是人類的終極關懷。不同於其他的宗教之處是:不但指向了人類的終極關懷,並且解決了人類終極關懷的問題。

    這是基督教康德乃至於一般的中西方思想家都沒有解決的問題。

    孔子任你褒,任你貶,任你罵,任你贊……

    經歷了近3000年曆史的檢驗,並且不以宗教崇拜的形式。

    這種思想是中西方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科學方面不能稱之為思想)

  • 10 # 三楚遺老yqy160425

    出題者應該去問問那些佛們,問他們為什麼無慾無求,還要像搞傳銷發展下線一樣,是個人都哄騙別人抄經文傳世?為什麼四大皆空,還要有世上最寬敞最氣派的龐大的房產群?

    至於孔子,倒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他是一個非常講究質量的人。從他的個人習性“食不厭精,燴不厭細”、“蔥必以寸,韭必以分”可以看出。從他的社會習性,也就是社會責任感來說,“學而優則仕”是最好的詮釋了。總之,他於公於私,都力求做到最好,既追求把最好的用於自己,也追求把最好的獻給社會,更追求把最好的留給子孫後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底該不該為孩子擇校?擇校後孩子成績就一定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