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姓在《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華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1、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③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晉滅羊舌氏,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3、源於改姓而來: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楊姓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春秋時楊為晉所滅,楊姓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河南。 春秋戰國時期,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時期,楊姓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晉、唐、宋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 公元1056年,潮汕大多楊姓居民始祖楊繪,晚年棄官南下,來海陽縣官溪都(今榕城區仙橋、梅雲一帶)定居,創槎橋村。楊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並蕃遷潮汕各地。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隨後,楊姓也開始了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高棉等國家。得姓始祖楊伯僑,又名文實,獻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僑於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諡賢敬。擴充套件資料目前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華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雲南三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佈於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在人群中,分佈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楊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達13%,佔了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大約23%的楊姓人口。在晉冀豫、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廣西中部,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4%的楊姓人口。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姓在《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華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1、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③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晉滅羊舌氏,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3、源於改姓而來: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楊姓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春秋時楊為晉所滅,楊姓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河南。 春秋戰國時期,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秦漢時期,楊姓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晉、唐、宋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 公元1056年,潮汕大多楊姓居民始祖楊繪,晚年棄官南下,來海陽縣官溪都(今榕城區仙橋、梅雲一帶)定居,創槎橋村。楊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並蕃遷潮汕各地。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隨後,楊姓也開始了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高棉等國家。得姓始祖楊伯僑,又名文實,獻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僑於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諡賢敬。擴充套件資料目前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華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雲南三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佈於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在人群中,分佈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楊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達13%,佔了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大約23%的楊姓人口。在晉冀豫、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廣西中部,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4%的楊姓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