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風吹過的沙

    溺愛孩子的表現有:

    1、對孩子的要求百分之百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也不管孩子的需求是不是合理,這樣會養成孩子任性不考慮別人的性格。

    2、對孩子特殊關照 家裡有好吃的先讓孩子吃,家長其他人都處處讓著他,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3、大人求著他做事情 邊哄邊吃飯,答應給孩子吃完飯給獎勵。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覺得自己了不得,這樣的孩子以後不能明辨是非,老是自以為是,高人一等。

    4、無原則的袒護 不管孩子有沒有錯就及時袒護,這就是護短。公眾場合任由孩子肆意妄為不加約束,還對提出批評的人惡語相加。

    5、包辦孩子的一切 有些老人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都六七歲了還給餵飯吃,穿衣,整理書包、等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不會仍然是家長代勞,這樣的孩子以後自己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

    6、過分遷就 孩子在不高興時以哭鬧、睡地打滾、不吃飯來要挾家長,家長就只好投降,依從,滿足他,這樣的孩子以後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了自私、無情。

    對於溺愛孩子還有好多好多的表現,都是生活當中的小事情,想要害你自己孩子就盡情的溺愛,想要孩子以後成才,就嚴格要求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天使,只要家長認知沒問題多半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又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及時改正和調整。

  • 2 # 寶媽的快樂很簡單

    【溺愛是一副枷鎖:家長常見的十大表現方式】當今父母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這10種溺愛形式有你的影子嗎:1、特殊待遇;2、過分注意;3、輕易滿足;4、生活懶散;5、祈求央告;6、包辦代替;7、大驚小怪;8、剝奪獨立;9、害怕哭鬧;10、當面袒護。一定要注意哦!

  • 3 # 袋鼠想學

    這常見的九大溺愛行為,你有嗎?

    1、過度代勞

    過度代勞就是家長因為怕孩子累、怕孩子做不好等代替孩子做。比如過度餵飯、幫孩子穿衣服、準備書包等。

    2、不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現在很多城市家庭已經沒有多少家務勞動了,如果再請了鐘點工,那孩子就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家務了。

    3、小學階段父母每天幫孩子記錄家庭作業、陪孩子寫作業、幫孩子檢查作業等

    4、對孩子的物質要求無限度地滿足

    一些父母覺得自己反正不缺錢、又不是買不起,所以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不能正確地看待物品的價值,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慾望,以及不能很好地管理金錢。

    5、孩子在外犯錯不指出,或者被人指出了護短

    很多父母還抱著”我的孩子我怎麼說都可以,就是不能讓別人說“的心態,其實如果孩子犯錯不及時指出,孩子就失去了認識錯誤的機會,更不要說改正錯誤了。一個人不能理性地認識自己的問題並改正,他以後的發展會受到很大限制。

    6、誇大孩子在與他人的衝突中所受到的傷害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難免有磕磕碰碰,但是有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一丁點破皮或者只是被推了一下,就誇張得大喊大叫,又是去醫院照CT又是開一堆藥。其實這樣的過度反應對孩子沒什麼好處,孩子以後如果也這樣處理和他人的衝突一定會吃大虧的。

    7、總是討好孩子、補償孩子

    一些媽媽因為自己童年經歷過傷害,就覺得再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受傷害而過度保護。或者自己小時候因為窮而吃不飽、穿不暖、得不到心愛的玩具,等自己做父母了就加倍的補償孩子,讓孩子拼命吃、穿最好的、買成堆的玩具等。或者因各種原因而成為單親家庭,就覺得非常對不起孩子,孩子缺少了父愛或母愛,所以就拼命對孩子好,以補償那份缺失的愛。

    8、總是替孩子做選擇

    奶奶覺得你冷就給加衣服、媽媽覺得你沒吃飽就必須再吃幾口,爸爸覺得這個好玩就必須玩這個。

    9、總是給孩子特權 覺得孩子還小,就可以不遵守規則、享受特權。如在公共場所以孩子小偉藉口插隊、讓別人特殊照顧等。

    生活中溺愛孩子的行為還有很多,只要我們記住兩個原則,就能很好地避免讓我們的孩子沉溺在溺愛中。

    1、幫助孩子發展未來獨立生活所需要的能力。

    2、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能自己承擔的責任決不代勞。

  • 4 # 小葵花媽媽日記

    從溺愛本身看,溺愛是一種充滿風險的愛,有“溺水身亡”之嫌。溺愛隱含的苛求是:父母意識上強調“乖乖,只要你成績好,我們別無他求”的“應試”要求,和父母潛意識的征服情結或自卑情結而對孩子“我為你付出,是要看到你為我出人頭地”的無意識暗示。孩子在這種“成績至上”和“為我犧牲”的愛護下,慢慢會感覺無形的重壓,這是心靈的重負。

    當走向青春期,許多情形和事情(比如競賽或戀愛)不可能再由關係人物替代,而必需要自己面對選擇時,由於自身的依賴情結,決斷性和責任能力的弱小,使自己顯得無助無能,他會因找不到自我而懷疑自己,繼而會出現抑鬱焦慮情緒,甚至厭學、依賴遊戲等退縮行為。

    現代孩子的心理問題,溺愛與苛刻是兩大原因。苛刻,也許表現在那些嚴厲、專制的家庭,這是抑制孩子心靈自由的養育環境。而溺愛,比苛求制約心理成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溺愛為何有殺傷力?因為溺愛,看似充滿溫情和溫暖,也有民主氛圍,但它讓孩子學會了被動的接受與服從,讓孩子習慣了享受和依賴。溺愛隱藏了:對孩子創造性、開放性思維的遏制;對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壓制;對孩子決斷力、行為責任能力的制約;尤其是對孩子承受風險與挫折能力的扼殺。

    一位13歲的女孩來做心理輔導,她一臉惆悵地說:“我小學時就不快樂,進初中後越來越感覺孤僻,在家裡感覺不到溫暖。”我問“你在家裡是什麼感覺呢?”“冷的感覺”“你覺得爸爸媽媽對你怎樣?”“他們很愛我的,但我不知為啥感覺不到溫暖”。這是被溺愛下孩子不快樂的代表。並非所有被溺愛的孩子都不快樂,但溺愛的養育模式,肯定隱含了制約孩子心理能力的苛求。父母不得不反思:為什麼我們給了孩子無私的愛,孩子卻感覺不到愛?

    如果在愛的關係環境裡,孩子感覺不到愛,那肯定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不會愛的結果。所以,溺愛它象徵了愛的窒息,溺愛意味著孩子創造性思維被愛淹沒,孩子的自主性個性被愛阻止。

    既然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溺愛(苛求)有關,那麼,要培養孩子健康的個性心理,或者說提高孩子的非智力素質,如孩子獨立的意志、耐性、決斷、寬容、愛的能力等,這些心理品質絕不是在課本上課堂上所能獲得,也絕不是成績好所能帶來,而絕對需要我們給孩子提供寬鬆的心理環境,需要家長和老師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能真正讀懂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意思,需要我們學習對孩子的情感教育的課程。

  • 5 # 學緣課堂

    父母溺愛孩子的表現:

    一、孩子要星星給星星,要月亮給月亮

    孩子需要什麼,父母就滿足什麼,完全不顧自身的能力和情況。

    二、保暖過度,室內溫度過高,空氣不順暢

    為了給寶寶更好的保暖,媽媽一般都認為為寶寶包裹得越厚越好,可是從醫學角度上看,這是不科學的,包裹數層毛毯或是室溫過高,是嬰兒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嬰兒重複呼吸撥出的氣體,呼吸不暢,導致腦部缺氧、窒息而死;衣服過多、室溫過高、高燒不退、睡覺時蓋得過厚都可能造成保暖過度。

    為了怕冷風吹到寶寶,保持室內的溫度,媽媽們常常關緊了窗戶,但長時間不通風會使室內空氣混濁,病毒和細菌的密度增加。孩子容易出現胸悶、頭痛、噁心等症狀。居室要每天開窗通風、經常擦傢俱和地板,天氣好的時候儘量帶寶寶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

    三、摟著寶寶一起睡

    不少媽媽喜歡摟著寶寶睡覺,這樣做恰恰增加了寶寶發生意外的機會;摟睡使寶寶難以呼吸新鮮空氣,吸入的多是被子裡的汙穢空氣,容易生病;摟睡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寶寶難以舒展身體,影響正常的血液迴圈。

    四、讓寶寶躺著喝奶

    有時候,為了省事,或者是在夜間,媽媽往往會在寶寶仰面躺著的時候,給寶寶餵奶。研究發現,躺著喝奶容易造成寶寶嗆奶,增加中耳炎的發生率。

    五、輕易承諾和滿足

    只要小孩哭鬧、耍情緒或看到別的小孩有什麼,父母就承諾買到或承諾送什麼禮物來消除孩子的不滿;孩子有什麼要求也輕易滿足。

    六、給寶寶過多的零食

    在小零食、小點心、瓜子、糖果等面前,寶寶自己總是沒有剋制能力,看見好吃的就貪吃。但其消化道功能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吃零食很容易使胃腸道負荷過重,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甚至腸炎。

    七、外出回來就和寶寶親熱

    外出的媽媽一回來,來不及洗手就抱起了寶寶,其實,這樣做對寶寶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脅,因為大多數細菌存在於人類體表,引起寶寶生病的就是來自這部分體外的細菌。外出的媽媽,回到家最好先洗臉、洗手、換上家居服以後再和寶寶親密接觸,以免將這些細菌帶到寶寶身上。

    八、隨便給寶寶玩具

    無論走到哪裡,大人們都會習慣性地給寶寶拿一些玩具玩,玩具上面很容易沾上細菌,所以玩具也應定時進行消毒。塑膠玩具、積木等,可用肥皂液等浸泡,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皮毛玩具及布玩具清洗後用洗衣機甩幹,然後在Sunny下晾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指甲插進肉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