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潘講歷史

    原文應該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裡子初指的是劉巴,孝直指的是法正。

    劉巴,字子初,荊州零陵郡烝陽人,劉備平定益州後歸屬劉備,為左將軍西曹掾,法正死後接任尚書令。著有《劉令君集》

    劉備對劉巴的評價: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

    孫權對劉巴的評價:若令子初隨世沉浮,容悅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稱為高士乎?

    此外,曹魏尚書僕射陳群亦對劉巴敬重之。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取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後隨劉備進取漢中,獻奇計將曹魏大將夏侯淵斬首!劉備佔漢中後自立為漢中王,任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時年四十五歲,劉備十分傷感,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奇謀。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其為可與曹操賬下程昱、郭嘉比肩!

    曹操評價法正: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諸葛亮評價法正: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拔,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由上文可見法正、劉巴的謀略、功績絲毫不亞於諸葛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手機打字,本人關點,望採納!

  • 2 # 歷史公元

    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得到兩個,為什麼漢朝還是亡了?

    這句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原話是“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

    但是,大家要注意,這件事是《三國演義》裡的,只是小說裡的情節,也就是說,完全是羅貫中根據歷史的記載,然後自己杜撰出來的。

    當然了,歷史上確實是有司馬徽這個人,並且,也確實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也就是說,水鏡先生很看好劉備,向劉備推薦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包括徐庶。

    尤其是諸葛亮,實際上,司馬徽曾經兩次,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可以說,對諸葛亮十分的認可。

    但是,“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是什麼鬼?

    這句話誰敢打包票?說得到誰誰誰的輔助,就一定能夠得到天下。

    並且,還得細看水鏡先生這句話,水鏡先生說的是,得一可“安”天下,這個“安”字用得好啊。

    要知道,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是三國鼎立之後,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以後,陳壽和羅貫中,所寫出來的。

    所以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為了防止小說寫出來以後,被人罵,肯定不能寫的太過。

    從另外一個方面說,不管是臥龍諸葛亮,還是鳳雛龐統,兩個人,其實都不是打天下的人才,兩個人真的是治理天下,也就是“安天下”的人才。

    所謂的“文可提筆安天下,武可跨馬定乾坤”,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諸葛亮和龐統,固然能夠作為謀主,在打仗的時候給主,但是,真的讓兩個人帶兵打仗,其實真的沒有發揮出他們真正的才能。

    而劉備的情況,大家要知道,全是憑藉著,諸葛亮的大局的謀劃,才得到了三分天下的機會。但是,劉備死後,想要單憑諸葛亮一個人,平定天下,真的是,將諸葛武侯都活生生累死了。

  • 3 # 曺秀鈺

    高祖出川定天下,

    四百基業鬱蔥蘢。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與楚霸王項羽推翻秦王朝,為避項羽勢力,受封漢中王。入蜀以來養精蓄銳,蓄勢而發,平定天下。

    至東漢恆、靈二帝以來,天下復亂,群雄似虎踞,政權如傀儡。時有漢室之後深得各英傑所投,為效仿先賢,奪川蜀一隅以圖漢室復興。

    然天時地利人和境遇與高祖大相徑庭,雖得天下奇才卻都性格迥異,思維佈署運作不令統一,各懷心事,加之領導者被義氣衝昏理智,導致實力空虛。任憑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也無力迴天。真是:

    白馬關中折鳳維,

    五丈原裡埋臥龍。

  • 4 # 葉之秋

      

      所謂:“人力又窮時!”像爭霸天下這種事情,不但在人為,也要看天意。

      這裡所謂的天意,並非是說渺渺茫茫的神的意志,而是天下大勢。

      劉備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得到臥龍、鳳雛?

      劉備找到諸葛亮時年近五十,土都埋到脖子上了。

      並且,當時的天下已然從漢末紛亂、諸侯林立,進入了漸趨一統的格局。北方曹操滅呂布,滅袁紹,滅袁術,已然一統中原,天下九州已然有六個州在曹操手中。

      江東孫家在佔據半個徐州,一個揚州,已然站穩腳跟,能夠讓劉備馳騁謀奪的唯有荊州與益州。

      因此,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已經告訴劉備,未來數十年最佳的局面是力主荊州,奪取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待時局有變,比如曹操病故,再行北伐。

      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備又不聽人勸,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擅自破壞聯盟,攻打本不該攻打的孫權。若是勝利了還好說,偏又打敗了。

      故此,大敗之後的劉備連成都都沒臉回,就死在了白帝城。

      對於劉備來說,龐統相當於張良,諸葛亮相當於蕭何,關羽相當於韓信,若是運用得當,確實有機會一統天下。可是,天不佑蜀漢,關羽早亡,荊州丟失,即便鳳雛不死,劉備也無法奪取天下。

      

  • 5 # 晚自習

    這句話並是三國演義裡的,小說情節。不必當真。

    蜀漢的亡國也是有原因的,諸葛亮連年北伐消耗掉了蜀漢的實力,而且劉備也沒有一個好的接班人。除了統治者的因素,還有地理因素和經濟基礎,魏國在今天的中原和華北地區,那裡在古代是十分發達的,人口多土地肥沃。蜀地雖然也是天府之國,但是跟中原地區比,經濟基礎還是差很多。

  • 6 # 寄暇學宮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到兩個為什麼還是沒有成功?

    趙括熟讀兵書,自然有人替其吹捧向趙王推薦,要不趙王為何要拜從未領兵的趙括為將?

    馬謖好論軍計,諸葛亮十分欣賞器重。誰知馬謖出謀劃策還行,獨擋一面統兵作戰不行。這一點諸葛亮不如劉備識人。

    對沒有做過任何事的人,僅憑見過的那幾面或名氣,預測出以後的成就,然後推薦給其他人。這其中能有多少準確率呢?推薦之後,平平自然也無事,有成就最好。就怕趙括、馬謖之流,最易走眼。

    所以推薦有風險,點評需謹慎。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準確率呢?

    闖蕩江湖這麼多年,自然也不是白混的。

    先是給要推薦的人物起個名號,一個是“臥龍”,一個是“鳳雛”。聽著很響亮,然後待價而沽。誰也沒有工作經驗,自然都是奔著名號去的。

    再是採用東漢以來的讖語方式,話語隱晦,偏偏不給你說明白說透了。

    有個故事:三個舉子趕考,路遇一算命先生。先生只伸出一根手指,任三個舉子怎麼問都不說話。後來三個舉子有一個人高中,方知算卦先生之意。一路吹捧那個算卦先生,算卦先生因此名聲大噪,前來算命者無數。後算命先生臨終時方把其中真意告訴其徒弟:一根手指,可以是考中一人,可以是隻有一人沒考中,可以是一起都考中,可以是一起都沒考中。

    龐統,如果輔佐劉備建功立業,自然成鳳。命亡落鳳坡,當然是名號“鳳雛”,雖然是“鳳”,但始終還只是一個“雛兒”而已!

    諸葛亮,如果一統天下,自然是龍霄九天。“出師未捷身先死”,當然是因為“龍”蜷縮在一處,無法施展!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如果劉備臨終時再拿這句話來問水鏡先生,水鏡先生肯定是會這麼回答:“得一可安天下!誰叫你那麼貪心,把兩個都得到了。”

  • 7 # 星下靜思

    司馬徽對天下大勢把握是非常準確的,北方曹操據中原、南方孫權據江東,己是根深蒂固,民心依附,政權穩定;唯有西南的劉璋、劉表雖佔據廣大地盤,卻屬無能之輩,遲早會被人兼併。司馬徽既不認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也不認可據險而守的孫權,而是認準了口口聲聲稱為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他要扶的就是漢室正統。因而,找到劉備時,便極力向他推薦諸葛亮和龐統,輔佐他去取荊益二州,成就一番事業。司馬徽認為,諸葛亮和龐統,都是治國安邦的大才,都能協助劉備成就一番事業,但為什麼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話呢?為什麼劉備兩人都得到了,卻是讓蜀漢最先滅亡呢?

    大凡才高八斗的人,思想都有自己獨到的一面,對治國理政有自已的一套,不會輕易苟同於他人的見解。諸葛亮和龐統,一個講究循序漸進、水到渠成;一個主張兵不厭詐、武裝奪權,兩個人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人。這樣兩個人同時到劉備麾下,在制定戰略方針時,勢必會出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的局面,讓劉備在決策時難以決斷!稍有不慎,更會傷了諸葛亮和龐統的革命熱情!

    司馬徽認為,無論是諸葛亮的智取,還是龐統的巧奪,都能幫助劉備成立大業,但同時得到兩個政治主張不同的人,會陷入內部紛爭,造成內耗,這在取益州時,諸葛亮和龐統已出現互相猜疑的現象,造成了龐統的冒進,幸而中計的不是劉備。因此,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角度,司馬徽建議用其中一人即可,更有利於定下決心,推進事業。

    諸葛亮助劉備取益州後,便發生了夷陵之戰,讓蜀漢重傷元氣。在國內治理上,諸葛亮實行了嚴刑峻法,對外又開始了連年征戰。這兩個政策,閉塞了人才賢路,耗損了國力,使蜀漢從成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最後在人才凋零、國疲民弱、朝野厭戰的狀態下,率先被魏國擊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識別香樟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