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小花的青蛙
-
2 # 尋根拜祖
漢廷以公主出嫁匈奴,以期邊地安寧,這個政策叫漢匈和親政策。漢匈和親政策起源於高祖時期,此後隨著漢匈間軍事實力的變化,經歷了被動和主動式的兩個階段。匈奴人為何熱衷於和親,其目的就是為了一個“利”字!
漢匈和親的由來秦朝末年,匈奴人在一個叫冒頓的單于領導下,不斷走向強盛。由於匈奴遊牧民族的經濟存在致命弱點,不能自足自給,尤其遇上自然災害後,以畜牧業為主的匈奴人,往往面臨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掠奪周邊的漢民族,成了他們彌補自身不足的唯一出路。由此,邊地漢民深受其害。
西漢建立初期,不堪其擾的劉邦決定對匈征戰,以圖征服匈奴。不想,漢軍30萬大軍中了匈奴人的計,被圍白登山七天七夜。若不是陳平的計謀,買通匈奴閼氏,後果不堪設想。
白登山之圍,讓劉邦意識到匈奴軍事實力的強大,以西漢剛剛建立的家底,肯定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他採納了一個叫婁敬的大臣的建議:向匈奴人輸送美女,為了顯示漢廷的重視,可以賜美女公主名號。如此一來,匈奴單于就成了大漢的女婿,將來生的孩子如果繼承單于位,就是大漢的外孫,匈奴人必然不會再對漢地劫略。當然,為了安撫匈奴人,金銀財物的輸送也是必須的。
面對漢人的和親政策,冒頓單于自然沒有理由拒絕,金錢加美女,不用刀槍就能自動送上門,哪有比這更好的事。
和親第一階段:屈辱!起初,匈奴人對漢廷的和親政策很開心,但很快他們發現,送上門的財寶畢竟有限,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的獅子大口。於是,匈奴人經常是,剛剛迎娶完公主,走出婚房就提刀上馬,繼續劫略漢地!
漢朝打,打不過人家,說理,人家也不懂之乎者也,只認錢財。無奈之下,只能繼續談判,繼續向草原送“公主”,送財物。匈奴人對此樂此不疲,一邊和親一邊搶。
這時候的和親,就像有錢人家的老財,碰上了山大王,成了被不斷訛詐的物件。山大王們胃口還越來越大,今天挑財物的成色和數量,明天挑送過來的姑娘不是老財的親閨女,假冒的!天天在老財家門口亮刀片子,順手挑值錢的就搶。
西漢朝廷是受盡了屈辱,呂后就曾經被冒頓單于寫信調戲,竟然不敢反駁,反而低三下四地自賤討對方歡心。漢景帝還迫不得已,竟然咬咬牙,真的把自己的親閨女,送到軍臣單于帳下,開了真公主和親的先河。
即便如此,真公主也沒法阻止匈奴人的馬蹄,山大王把老財家的倉庫,當做了他們的提款機。
漢匈交戰,和親中斷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歷經三代人的努力,國力大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斷然不會容許匈奴人無休止的訛詐。建元三年,以馬邑之謀為標誌,拉開了漢匈間近百年的戰爭,屈辱的和親政策被中斷。
這場漢匈戰爭,對兩個民族來說,都付出了巨大代價。漢武帝一生,西漢幾乎耗盡了文景之治積攢下的全部家底,老百姓重回民不聊生的狀態。若不是漢武帝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停止了對匈作戰,開始新一輪的修身養息,西漢很可能就走上秦朝亡國的老路。
此後,西漢迎來昭宣中興,國力迅速恢復。但匈奴人則沒那麼幸運,孱弱的經濟修復能力,讓匈奴的輝煌一去不復返。漢宣帝時期,重啟多匈作戰。相對於漢武帝時期的拉鋸戰,漢宣帝對匈作戰,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
在西漢強大軍事實力的打擊下,匈奴走向分裂,草原上出現了五個單于。有一個叫呼韓邪的單于,促使漢匈再次走向和親。
和親第二階段:尊嚴呼韓邪單于竭力主張漢匈和平,他多次向西漢朝廷表達臣服的願望。甘露元年,呼韓邪為了表達誠意,讓自己的兒子到長安為人質。甘露三年,他親往長安,以藩臣之禮拜謁漢宣帝。
面對呼韓邪的誠意,漢廷也表現出了足夠的大度,一面幫呼韓邪發展經濟、統一草原,漢元帝還賜給他一個美女“公主”——王昭君。
王昭君的和親,標誌著漢匈和親的重啟。不過這一次,漢廷不再是屈辱地被訛詐,而是主動的賜婚,以顯示漢廷對呼韓邪的恩德。
如果說,第一階段的和親,匈奴人看中的其實不是“公主”,而是每次和親背後的大量財物。第二階段的和親,匈奴人看中的是“公主”身上的光環,她代表的強大的漢民族對匈奴人的恩惠和友善。第一階段的“公主”扮演漢廷的保護神,實際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效果;第二階段的“公主”反身成了匈奴人的保護神,並事實上為漢匈和平起到了橋樑作用。
如此,不論是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和親政策對匈奴人來說,都是受益者,所以從來都是舉雙手贊成,樂此不疲!
-
3 # 歷史新演義
不是匈奴熱衷於與漢朝和親,是漢朝初期沒有能力滅掉匈奴,特別是白登之圍以後,漢朝感覺到匈奴這幫人不好惹,所以才提出和親,到漢武帝時期經濟實力增加尤其是有戰馬了,所以才開始對匈奴進攻,一直把匈奴趕到漠北
-
4 # 洋哥說科技
和親是從漢高祖時期開始的。漢初時期,王朝才建立,實力還處於薄弱時期,為了邊境安寧,才採取的與少數民族和親的方法來籠絡匈奴。對於漢王朝,只有在實力薄弱時期才會採取和親的政策,來保持邊境的穩定,如漢初時期。而和親對於匈奴有用什麼好處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匈奴是遊牧民族,沒有成熟的生產方式。他們的生產方式主要就是畜牧業和狩獵,一遇到天災實力就會大大下降。而漢朝擁擁有成熟的農業,即使偶爾遇到天災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所以他們嚮往漢朝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親可以讓他們學習漢朝的生產方式和文化。
其次,匈奴內部也不是完全齊心的。匈奴有很多部落,各部落有自己的王,大單于對於各部落的掌控並不強。他們也會有內訌,最嚴重的一次就是東漢初年,匈奴內部發生爭權內訌。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日逐王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降附漢朝。也就是南匈奴,而剩下的就是北匈奴,這時候匈奴的實力嚴重的下降。衰弱時期的匈奴並不想與漢朝發生戰爭,和親對匈奴來說絕對是願意的。
最後,和親對於匈奴來說,並不意味著就不會侵犯漢朝了。即使和親,匈奴偶爾也會南下騷擾。匈奴的主要目的,就是是搶奪物資,而不是佔領這些地方。因為他們那時還是以畜牧業和狩獵為主,沒有成熟的農耕技術所以搶奪物資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得到了充足的時間發展,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實力都得到了大大的加強。這個時候,漢武帝廢了和親政策,對匈奴的態度才發生了轉變。
-
5 # 腦洞趣味歷史
匈奴和華夏民族的戰爭,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之間關於生存矛盾的對抗。在這個過程中,歷朝歷代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將領,有李牧一戰破敵十萬人、蒙恬北擊匈奴,使其不敢南下而牧馬……
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冒頓單于和劉邦所率的三十萬大軍在白登山發生戰鬥,以劉邦慘敗收場,自此之後,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政策便在和親和戰鬥間切換。
劉邦劇照
漢朝和親,是為了避免和匈奴人發生戰鬥,減少損失,積極生產——換句話說就是猥瑣發育,別浪。
那麼,匈奴人和漢朝和親又圖的什麼呢?
今天我們便來談論一下,關於匈奴人和漢朝和親這件事。匈奴人生活在大草原上,以畜牧業為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造就了匈奴人擅長騎射的特點,可以說一個匈奴男人成年便是靈活的騎射手,但這種粗放的方式也導致了匈奴人鬆散的部落式政權形式。逐水草而居其實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生活形式,它導致了不同部落依據勢力大小對草場進行劃分,匈奴王國整體的人口基數和資源上就良莠不齊。
冒頓單于
匈奴和漢朝相比,其優勢在於騎兵的機動性和騎射一體的靈活性,而漢朝的軍隊則以步兵為主,屬於複合型兵團。如果是在地勢複雜的情況下作戰,漢朝軍隊綜合能力強於匈奴人,但戰場一旦設在開闊地帶,漢朝軍隊便會被匈奴騎兵剋制。
特殊的生活習慣和軍事力量側重點的差異化,造就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對生活環境的選擇截然不同。農耕文明無法在草原上大規模耕作,遊牧民族無法在內地大規模放牧,而且侵略對方都要付出慘痛代價,得到的土地卻幾乎對自身沒用,只有放棄或者選擇代理人。
地圖
綜合上述資訊,我們不難得出匈奴人願意接受和漢朝和親的理由。
1、匈奴人內部並不團結,單于和漢朝作戰,會導致自身勢力的衰弱,容易引發內部叛亂;
2、漢朝本身勢力足夠強大,匈奴人對漢朝心懷忌憚;
3、匈奴人和農耕文明生活方式上完全不同,他們所需求的無非是自身缺乏的資源,而現在可以透過和親和漢朝開闢通商渠道,便能穩定且持續地獲得自己想要的布匹、鹽鐵等資源;
4、匈奴更類似於部落聯盟的政權組織,單于作為聯盟首領,他優先考慮的會是自身部落的強大,其次才是民族,和親對於加深部落和漢朝的友好關係好處大於壞處;
5、匈奴人的侵略性導致自身和鄰里之間關係惡劣,而漢朝卻很注重對外關係,若是匈奴開戰,它會陷入多線作戰的劣勢局面,和親才符合自身利益抉擇。
回覆列表
一,草原民族有把和親作為聯姻結盟的習俗。和親的雖然大部分都不是真公主,但國內史官,文學家都認為這個是下嫁,我把我們的明珠給你了。
二,說過了,草原民族把和親作為結盟一種,所以,他們也會貢獻一些貴族美女進宮,但,一般不會有哪個皇上敢真的迎娶。分分鐘說血統被汙染,直接清君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