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路走來一路歌左永文
-
2 # 北京中寶齋書畫院
你說的勢,可能是指書法中的傳承轉合,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關係,我以為二王很多的筆法都是空中取勢,行雲流水,而不是刻意為之!
-
3 # 能SLI
“形”力之表,“勢”力之實。
漢字出現已經幾千年了,底蘊深厚!關於如何寫字如何寫好字的問題。歷代書法家,思想家都有評說!
蔡邕在《九勢》中講到書法之美的三個概念,它們分別是“力”,“勢”,“藏”。
下筆用力方能使字型具有“嫉妒美麗”的美感。
“勢”則被賦予了方向的“力”,“藏頭護尾”突出書法線條的張力。
從這三個概念可以看出蔡邕以“力”為書法之美的中心思想。
結合自身的理解我簡而化之即:“形”體現“力”的美感,“勢”體現力線上條中的分佈。
在“形”與“勢”之間尋求用力的技巧。練習書法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追求書法中美感!雖然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書法家,但在臨摹學習中一定要知道“形”,“勢”變化對美的影響。
追求剛直之美,就用竹子作線條直而有勁。
追求暢快之美,就以蛇為形,勢如流水!
-
4 # 昭銘軒書畫
“勢”字,在我們的語言裡,是一個很重要的字,具有哲學和社會學的含義。
它的本義是權勢,即權柄和勢力。延伸的含義有力量、威力等。還指事物的樣貌、形狀、樣式、架式 、姿態等,與“形”之意有共通之處,所以“形勢”會組合在一起來用。
書法中的“勢”, 借用的也是前面的幾個含義,只不過又找出了書法藝術中的具體特點和應用。
在中國古典書論中每個字的點畫性情、姿態,字形結構、筆畫之間的關聯關係,通篇章法的風貌,乃至書體的意象,書家的氣質特徵等等,無不可用“勢”這一概念來闡述釋。
一、在古典書論中,衛恆的《四體書勢》是較早使用“勢”的概念的:《草勢》、《篆勢》、《隸勢》等。衛恆自述的《古文字勢》曰:古無別名,謂之字勢。
蔡邕《九勢》曰: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這裡“形勢”一詞包含了書法藝術一切可感知的豐富而生動的形態。一般來講“形”偏於靜態的、表象的;而“勢”偏於動態的、內在的。
《永字八法》的八法,事實上也是講的“勢”。
書法中還有骨勢 :即“骨力”,指書法的力量感;
勢脈 :指通篇氣勢貫通,了無滯障毫無牽強;
筆勢 :“點如高峰墜石,橫如千里陣雲,豎如萬歲枯藤,戈鉤如百鈞弩發……”,即前面所說的點畫形態;
取勢、蓄勢、轉換:我認為這是書寫過程中最實用的 。
“取勢”是落筆前要考慮的,即“意在筆先”;“蓄勢”,即行筆之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轉換”或“使轉”,即蓄勢既成,行筆間筆畫聯翩律動,發力成型,得到不同的點畫形狀和情態——這是動態的,表現書寫者筆法、結體、審美趣味的重要環節。
其實這一環節恰是聯動的,非常微妙的用筆之法。如此便算“得勢”。得勢之後,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氣勢”:點畫之美、結體之美、章法之美、精神氣質之美綜而和之,數美歸一。
近代物理學有一概念叫“勢能”,是指儲存於一個系統內的能量,也可以釋放或者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這一概念,同樣適用於書法的“勢”的理解和應用。
書法藝術中的“能”,可以理解為對筆法、墨法、結體、章法的規律、技巧的體悟、積累;以及對筆性、墨性、紙性的把握;更關鍵的是自身修養、學識、格調等的儲備。而這個更關鍵的,往往也是決定是否進入書法藝術殿堂的最大制約因素。
“勢”之於書法,譬如人之“氣場”,如曹孟德自覺不夠高大威猛,找侍衛冒充自己接見外使,結果被看穿,那就是“氣場”或“氣勢”的不同。
書法藝術,一定是以點畫為形質,以氣勢氣質為靈魂。其中的訣竅,由悟而來,非關說教。
關注昭明書館,探討藝術與生活。
-
5 # 歷盡紅塵體悟人生
勢的理解是氤氳之氣,也是氣場的表現,萬物有氣場,人生為百靈之長更有氣場
有人寫字就如沒有靈魂一樣,這就是沒有勢的表現,如果書法中沒有靈魂,字練的再好也是無用,有人說,勢是沉澱,寫的久了就有了,這話沒錯,只是還有另外的觀點。
勢是人體精氣神的外在表現,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健康以及各種指數
小兒畫畫往往會有勢的表現,為什麼?因為思想純潔,因身體沒有長成,做不到精氣神的內斂,屬於自然狀態
知名畫家畫畫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人可以鍛鍊自己的勢或者氣場嗎?答案是當然沒問題,首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調整呼吸使自己進入空靈狀態,因為寫字有基礎,下意識的都會寫,讓自己處在半實半虛的狀態,你會發現與平時寫的字不一樣了呢。為什麼?因為有了靈魂
道士畫符有的靈有的不靈,為什麼?因為沒有靈魂沒有氣場,不能與天地間的氣場形成共振溝通
字落筆有力是功底,形傳神是模仿,勢就是靈魂,就是活
-
6 # 麓風軒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書法筆勢,就是點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係、軌跡、趨向與態勢。除了點畫本身的勢以外,點畫之間和字字之間都存在勢的問題。
難點在於:如何營造書法中的“勢”?以我書寫的經驗,歸納為三點:1、化靜態為動態靜態的字(如楷書、隸書)本身也有勢,但其勢不明顯,如要營造書法中的勢,需要在作品創作中化靜為動,借鑑草書的筆法,將一些字從靜態的楷書(或者行書),寫成草書,甚至大草,這是一個方法。
舉例說明:如上兩幅圖中,《晉 · 王獻之 · 鄱陽帖》中的行書“停”和《晉 · 王獻之 · 玄度何來帖》的草書“停”字,明顯後面一個更加有筆勢。
2、化收斂為張揚第二種方法,我們在創作一幅作品的時候,一般的字都較為收斂,可以選擇一兩個字眼,將其寫得飛揚、飄逸、誇張起來,那麼整個作品也會形成一種筆勢。舉例說明:同樣是一個“佛”字,第一個《明 · 文徵明 · 樂志論》中的收斂,第二個《明 · 王鐸 · 草書詩卷》中的就更加張揚,更有氣勢。
3、化獨立為連綿這是第三種方法,我們看一般字字獨立的行書、小草作品,它的動感並不很強烈,我們在欣賞一些大草書的時候,往往就會被連綿氣勢所折服,所以在創作的時候,可以增加一些連綿的筆勢,讓作品有一種“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態勢。這個就好理解,可以對比一下王羲之的小草和傅山的大草書作品就明白了:
-
7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如何運用書法中的“勢”?書法中的“勢”最能在草書中體現出來。古往今來在草書中運用“勢”最好的人就是王鐸。古往今來在草書運用“勢”最妙的人就是懷素。至於其它人在草書中運用“勢”遠遠達不到這兩個人。不但出神入化高古絕倫而且法度森嚴。我淺談一下王鐸與懷素在運用“勢”中有何不同。
王鐸的草書優點或者說他的特點在哪裡,王鐸是最善於運用“勢”的人。幾乎字字用“勢”。再加上筆法技法技巧能寫出意想不到的神態造型結構。在作品中也能體現出方圓,但運用側鋒居多,又因轉折處都為方筆處理。但王鐸運用技法技巧非常嫻熟,無論左右擺動,前呼後應都能復歸與平正。能做到字與字行與行統一。在草書中能達到能做到這樣的人是不多見的。所以王鐸的草書最大特點以“勢”取勝。
懷素在草書中技法技巧與“勢”的運用與王鐸是完全不同的。懷素“自敘帖”最大特點是圓潤,瘦勁,法度,中鋒。“勢”的運用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草書中要想寫出圓潤的書法來必須要會運用中鋒。在轉折處多見圓筆處理更多見是方圓並用,一筆寫下來,圓筆不能太多,太多線條滑,飄軟弱無力。所以要方圓並用。要恰到好處。左右擺動,前呼後應但字字能做到圓潤,不出法度之外。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自敘帖”雖然是大草字字美妙絕倫,還能做到不出法度之外。能做到這樣的人古今少有。稱“自敘帖”為天下第一帖並不為過。對線條的把握功力深厚無人能及。王鐸雖然運用“勢”最好的人會運用“勢”。懷素不但最好而且美妙絕倫。所以懷素在草書上要勝王鐸一籌。懷素在草書中不出法度之外,所以書法是有法的,任筆為體不守規矩是寫不出這樣作品來的。
在學習書法中的“勢”取這兩個人也就足夠了。在草書中其它人沒有比這兩個再好了。需要你細細揣摩細細玩味。最終學會掌握運用,這是最終目的。我是江上人隨便說說,說的不好大家繼續不充。感謝關注!共同切磋。
-
8 # 千年蘭亭
“勢”是一個綜合因素產生的,雖出於筆墨,卻源自胸襟,又與法度的圓熟和興致的勃發有關,如只在點畫上論氣勢,則往往流於形式。
使轉是行草的基本大法。使轉是否得法,完全憑藉手腕的輕靈圓活。
二、勢必須以圓熟的筆法為基礎。造勢,不僅腕法要熟,筆法也一定要熟。
如用筆生疏,下筆之際,枯澀拘攣,點畫尚不具備,更何況氣勢乎?
落筆之後,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柔軟的毛筆便能在紙面上產生無窮的變化,當通篇呈現精神團聚的氣勢時,就會產生一種動盪的力感。
-
9 # 苦蟬5
勢,是一種抽象概念。實際上它就是字的筆畫之間的長短角度搭配,構成的字的形狀,給人的視覺感應。每個人的寫法不同,字的筆畫安排也有不同。
-
10 # 東方紅285717902
勢是打通書法自身狹小的畛域而同於自然妙有的契機。勢也是生命情態間的顧盼關聯,神情流轉。勢是力量,又是能量。賴此,書法藝術真力彌滿,永珍在旁,永不枯萎。書法的成敗在於得其勢,或失其勢。
-
11 # 懶川散人
勢在書法中十分重要,特別是行草書更甚。寫書法的朋友一定知道,如果字型光用橫平豎直這樣的筆勢寫出來,或者單字還勉強,如果是片語那肯定不好看,再如果讓每個字以千遍一侓十分端莊的形態組成片語,那同樣不可恭唯。組成片語的字都是因為筆勢的變化而多少有些倚側擺動的。其中特別是行草書!
-
12 # 翰海探覓
這個勢很難,我個人的理解,勢不同於形,有的人認為形乃勢,就錯了。是因勢而得形,承上啟下又因形而造勢,每一筆的形態不同,所造勢也不同,相互承接,相互轉煥,相輔相承達到你所要的結果。
回覆列表
無勢不峻,無奇不新。欲直先曲,欲正先歪。橫平豎直,方方正正,是一種美,而險處求生,
聳立雞群也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