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這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原文: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這首詩寫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作者簡介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於公元71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適逢唐朝盛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上杜預是晉代有名大將軍,父親、祖父都是唐朝縣級官員,母親也出身望族,家境不錯。杜甫從小就表現出文學天賦,中國文人素有遊學傳統,以開闊眼界、結交名流。從19歲開始雲遊晉豫、吳越、齊趙各地,豪情滿懷、壯志凌雲。公元744年,他與李白、高適相會,三大詩人把酒論詩、攜手同遊,成為文壇千古佳話。35歲那年,杜甫前往京師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因昏官汙吏玩弄權術而落第,自此旅居長安十年,此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靠賣藥和朋友接濟勉強度日。39歲那年,杜甫作三大禮賦直接投給朝廷展示才華,雖得到唐玄宗賞識,但唐玄宗沉湎於楊貴妃溫柔鄉,疏於政事,朝廷腐壞,杜甫並未獲得機會。直到公元755年,44歲的杜甫才謀得一小小官位。此時安史之亂臨近,民不聊生,年底,杜甫的孩子被餓死,安史之亂暴發,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難,杜甫則在舉家逃難途中被叛軍抓回長安,後逃出拜見流亡途中的唐肅宗,先被封為左拾遺高官,後因仗義執言觸怒肅宗而被貶,杜甫深受打擊,拖著病身棄官舉家輾轉甘肅入蜀。從公元759年底開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近五年半,其間除因蜀中官員叛亂而流亡川北一年多外,其餘三年零九個月均居住在成都西郊草堂,因朋友嚴武提攜,杜甫曾在蜀中做了半年官,其餘時間均歸隱草堂,過著樸素安寧的生活。公元765年4月,朋友去世,杜甫再度漂泊,下重慶,出三峽,入瀟湘,晚年的他半瞎半聾,於公元770年59歲時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一生漂泊流浪,但遺作中依然滲透出濃烈的憂國憂民情懷。
意思是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這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原文: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譯文: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這首詩寫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作者簡介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於公元712年出生於河南省鞏縣,適逢唐朝盛世,杜甫的十三世祖上杜預是晉代有名大將軍,父親、祖父都是唐朝縣級官員,母親也出身望族,家境不錯。杜甫從小就表現出文學天賦,中國文人素有遊學傳統,以開闊眼界、結交名流。從19歲開始雲遊晉豫、吳越、齊趙各地,豪情滿懷、壯志凌雲。公元744年,他與李白、高適相會,三大詩人把酒論詩、攜手同遊,成為文壇千古佳話。35歲那年,杜甫前往京師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因昏官汙吏玩弄權術而落第,自此旅居長安十年,此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靠賣藥和朋友接濟勉強度日。39歲那年,杜甫作三大禮賦直接投給朝廷展示才華,雖得到唐玄宗賞識,但唐玄宗沉湎於楊貴妃溫柔鄉,疏於政事,朝廷腐壞,杜甫並未獲得機會。直到公元755年,44歲的杜甫才謀得一小小官位。此時安史之亂臨近,民不聊生,年底,杜甫的孩子被餓死,安史之亂暴發,唐玄宗逃到成都避難,杜甫則在舉家逃難途中被叛軍抓回長安,後逃出拜見流亡途中的唐肅宗,先被封為左拾遺高官,後因仗義執言觸怒肅宗而被貶,杜甫深受打擊,拖著病身棄官舉家輾轉甘肅入蜀。從公元759年底開始,杜甫在四川生活了近五年半,其間除因蜀中官員叛亂而流亡川北一年多外,其餘三年零九個月均居住在成都西郊草堂,因朋友嚴武提攜,杜甫曾在蜀中做了半年官,其餘時間均歸隱草堂,過著樸素安寧的生活。公元765年4月,朋友去世,杜甫再度漂泊,下重慶,出三峽,入瀟湘,晚年的他半瞎半聾,於公元770年59歲時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一生漂泊流浪,但遺作中依然滲透出濃烈的憂國憂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