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 戈
王 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無成兩鬢絲。
蹤跡大綱王粲傳,情懷小樣杜陵詩。
鶺鴒音斷人千里,烏鵲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
王中,生卒年不詳,字積翁,南宋人。南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述該詩本事雲:“辛卯歲(1231),北來人數百輩暫寓於襄陽府九華寺,有一人題詩於壁云云,雖未為絕唱,讀之亦使人增感也。”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九十六錄有此條,題為《題襄Sunny孝寺壁》,註明出《貴耳集》,文字略有差異。題為《干戈》或《題襄Sunny孝寺壁》,均為選本編者所加。
首聯感嘆身處亂世,一事無成。起句寫戰爭接連不斷,自己無路可走。作者採用設問的形式表達這一意思,表明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作者。“干戈”系古代兩種常用武器,這裡借指戰爭。次句感嘆自己老了卻一事無成,句中“一事無成”與“兩鬢絲”正好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顯得很沉痛。“兩鬢絲”,兩個鬢角的頭髮白如蠶絲,是衰老的反映。
頷聯回顧過去。三句寫自己的經歷大致像王粲一樣,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王粲出身名門,很有才華,因漢末戰亂,年十七赴荊州依劉表,後又投奔曹操,年四十一死於徵吳途中。四句寫自己的情懷像杜甫詩中所寫,在顛沛流離中,雖心存社稷,卻報國無門。“小樣”,略似。
頸聯寫自己的當下處境。五句寫與兄弟遙隔千里,音訊全無。“鶺鴒”,也寫作脊令,是一種體型比較小的水鳥,喜集體覓食。《詩經·小雅·棠棣》雲:“脊令在原,兄弟急難。”作為水鳥卻落在平原,可謂流離失所,它的兄弟急於相救。後世因此將脊令比喻成兄弟。六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詩意,說自己南來,尚未找到一個棲身之所。
尾聯表達了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七句寫希望獲得一醉千日的中山酒,末句寫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天下太平時才醒來。據張華《博物志》卷五記載:“昔劉玄石於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與千日酒,忘言其節度,歸至家當醉,而家人不知,以為死也,權葬之。酒家計千日滿,乃憶玄石前來沽酒,醉當醒耳,往視之,雲玄石亡來三年,已葬。於是開棺,醉始醒。俗雲,玄石飲酒,一醉千日。”“酩然”,酩酊大醉的樣子。
此詩表現了人們對戰亂的厭倦情緒,也反映了人們對國家太平的嚮往,作者對待戰亂採用逃避的態度當然是不可取的。多用典故是此詩的一大特點,總的來說都比較貼切,也拓寬了詩的內涵。有些典故即使不知道出處,也不妨礙對詩歌的理解。作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寫詩還講究掉書袋,也反映了宋人以才學為詩的特點。
幹 戈
王 中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無成兩鬢絲。
蹤跡大綱王粲傳,情懷小樣杜陵詩。
鶺鴒音斷人千里,烏鵲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
王中,生卒年不詳,字積翁,南宋人。南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述該詩本事雲:“辛卯歲(1231),北來人數百輩暫寓於襄陽府九華寺,有一人題詩於壁云云,雖未為絕唱,讀之亦使人增感也。”清厲鶚《宋詩紀事》卷九十六錄有此條,題為《題襄Sunny孝寺壁》,註明出《貴耳集》,文字略有差異。題為《干戈》或《題襄Sunny孝寺壁》,均為選本編者所加。
首聯感嘆身處亂世,一事無成。起句寫戰爭接連不斷,自己無路可走。作者採用設問的形式表達這一意思,表明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作者。“干戈”系古代兩種常用武器,這裡借指戰爭。次句感嘆自己老了卻一事無成,句中“一事無成”與“兩鬢絲”正好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顯得很沉痛。“兩鬢絲”,兩個鬢角的頭髮白如蠶絲,是衰老的反映。
頷聯回顧過去。三句寫自己的經歷大致像王粲一樣,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王粲出身名門,很有才華,因漢末戰亂,年十七赴荊州依劉表,後又投奔曹操,年四十一死於徵吳途中。四句寫自己的情懷像杜甫詩中所寫,在顛沛流離中,雖心存社稷,卻報國無門。“小樣”,略似。
頸聯寫自己的當下處境。五句寫與兄弟遙隔千里,音訊全無。“鶺鴒”,也寫作脊令,是一種體型比較小的水鳥,喜集體覓食。《詩經·小雅·棠棣》雲:“脊令在原,兄弟急難。”作為水鳥卻落在平原,可謂流離失所,它的兄弟急於相救。後世因此將脊令比喻成兄弟。六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詩意,說自己南來,尚未找到一個棲身之所。
尾聯表達了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七句寫希望獲得一醉千日的中山酒,末句寫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天下太平時才醒來。據張華《博物志》卷五記載:“昔劉玄石於中山酒家沽酒,酒家與千日酒,忘言其節度,歸至家當醉,而家人不知,以為死也,權葬之。酒家計千日滿,乃憶玄石前來沽酒,醉當醒耳,往視之,雲玄石亡來三年,已葬。於是開棺,醉始醒。俗雲,玄石飲酒,一醉千日。”“酩然”,酩酊大醉的樣子。
此詩表現了人們對戰亂的厭倦情緒,也反映了人們對國家太平的嚮往,作者對待戰亂採用逃避的態度當然是不可取的。多用典故是此詩的一大特點,總的來說都比較貼切,也拓寬了詩的內涵。有些典故即使不知道出處,也不妨礙對詩歌的理解。作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寫詩還講究掉書袋,也反映了宋人以才學為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