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吉籍籍

    金庸俠義英雄的民族大義,是秉承漢魏以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的。一部中國歷史,其實就是漢民族和周邊民族互相爭鬥、交融的歷史。民族間的矛盾來源於國家利益的追求,也源於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國傳統倫理中,民族氣節從來都是放在首位的。在國家敵對中,政府的軟弱格外刺激民間的信心,而作為民間力量的精英,俠便理所當然地承擔了民眾和志士仁人的理想。

      俠的民族大義表現在為國禦敵——這本是軍人的本份,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個“布衣之俠”,更是責無旁貸。   民族大義的本質是一種忠誠,是對歷史、對社會的忠誠,擴大開來,也是對家人對朋友的忠誠。一個俠士若不具備這份起碼的忠誠,就喪失了自己所賴以寄身的 基礎。

      但這也不是俠的最高的境界。   在金庸筆下,豪氣干雲、孔武有力、鬥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個壯士,慷慨任事、忠憫待人、義薄雲天,也只是個一般的俠士,所以楊過一人一雕往來東西南北 ,問盡天下不平事,急公好義排紛解難,人稱“神鵰大俠”,可楊過卻拒不接受那個“大”字。

      郭靖與楊過在襄陽聯床夜話,郭靖說:“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 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為國為民”,這才是俠之大者,這才是俠的最高境界。   天下為懷,蒼生為念,這才是俠的最高理想,這也是金庸的俠意識,更是金庸對中國傳統俠意識的突破與貢獻。   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尾,成吉思汗與郭靖有一段對話。成吉思汗說:“我所建大國,歷代莫可與比。

    ……你說古今英雄,有誰及得上我?”   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淚”。   郭靖又道:“自古英雄而為當世景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   在《天龍八部》的最後,段譽和虛竹擒到遼帝耶律洪基,蕭峰求遼帝一諾:終生不許一兵一卒越過宋遼邊境。

      在得到保證後,蕭峰隨即折箭自殺以謝罪。   要知道,蕭峰是遼人,又是南院大王皇帝結義兄弟,宋遼開戰,蕭峰所念念於心的,則是蒼生百姓的安危幸福,並以一己之死,換來了宋遼兩國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樂業。遼國百姓免去征戰之苦,蕭峰是為了民族的利益;天下蒼生得以安然無擾,蕭峰也是為民造福。

    這正體現了一個大俠的最高境界。   金庸筆下的俠義英雄,從尋常的江湖豪客,到行俠仗義、濟人困厄的一般俠士,到為國為民、天下為懷的大俠,層次是何等的分明!   若從歷史的眼光看,中國俠意識的成型是自司馬遷始,從司馬遷到金庸的二千年間,俠從威重鄉里、與人解紛的“布衣之俠”,到少年豪氣、復仇報國的“幽並遊俠”,到梁山好漢的除暴安良,基本上定型在排紛解難、濟人困厄的作為上,清代的公案俠義小說、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基本上都是遵循著這個俠的原型。

      只有到了金庸,排紛解難、除暴安良,不再是俠的全部作為,而是一個俠士的本份,不如此便不足以成為俠,而做到了這些則還遠遠不夠,俠還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俠要以天下蒼生為己念,這才是俠之大者。   顯然,金庸繼承了傳統的俠意識,並發展光大了它。“布衣之俠”到“俠之大者”,這便是金庸的俠路歷程。

      在金庸筆下,俠在行為上有了擴大,在人格上有了昇華。   俠在金庸筆下才開始光茫四射。   “俠之大者”是金庸對傳統俠意識的突破與昇華,也是對中國武俠文化及整個傳統文化的一大貢獻。

  • 2 # woshihaore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為“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和它們聯絡不大。但是《射鵰英雄傳》中所寫的南帝段皇爺,就是大理國的皇帝。《天龍八部》的年代在《射鵰英雄傳》之前。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無祜、紹聖年間,公元一○九四年前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知道美國大片中關於蛇的電影有哪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