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亦稱“三整一律”。是一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三一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只允許有一個的故事線索,發生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天,即24小時,必須只有一個地點。即要求一齣戲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一天(一晝夜)之內,地點在一個場景,情節服從於一個主題。先由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家琴提奧約於1554年提出,後由法國新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布瓦洛把它解釋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三一律的歷史來源和發展:三一律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引申出來的。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論述了戲劇行動的一致性,認為戲劇“所模仿的就只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但並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節。他也提到“悲劇力圖以太陽的一週為限”,但這只是指演出時間的長度。16世紀,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被闡發、曲解。義大利理論家基拉爾底·欽提奧在1545年首先提出“太陽執行一週”指的是劇情的時間。其後,洛德維加·卡斯特爾維屈羅在註釋《詩學》時又進一步闡述了劇情時間與演出時間必須一致的觀點,並認為戲劇“必須真正限於一個單一的地點”。此外,戲劇行動的一致性也被加上了排斥次要情節、只能有一條情節線的限制。在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D).N.布瓦洛把三一律總括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並以此作為不能違背的結構法規。把三一律作為一種戲劇結構的方式,有助於使劇本的結構集中、嚴謹,運用這種結構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劇作。但是,把它作為一種法規,對戲劇創作則是嚴重的束縛。18世紀以後,特別是浪漫主義劇作家,一再攻擊這一法規,其創作實踐也已突破了這一法規。“三一律”是十七世紀古典主義的產物,它是當時法國宮廷中的文人學者根據路易十四的政治意圖而制訂出來的,最後總結性地反映在古典主義理論家布瓦洛的《詩藝》中。在此書的第三章中寫道:"不過我們要遵守理性制定的規則,希望開展情節,處處要尊重技巧;在一天、一地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飽滿的戲維持到底。"這是對"三一律"最簡明的概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帥禹呈這名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