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8空島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在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的基礎上,學習時理解詞語,就能讀懂文章內容。每篇課文都會出現一些沒學過的詞語,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我們通常採用兩種方法:一、查字典理解詞意;二、聯絡一下文理解詞意。而字典中查出的解釋到了句子中有時不一定適合,甚至還會弄巧成拙。所以結合上下文理解詞意是最經常、最重要的理解詞意的方法,是培養自身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對日後的再學習也是不無捭益的。   一、聯絡上下文詞句字面義直接感知詞意理解詞語。  一些新詞在出現時,前面或後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詞意,觸手可及,理解這些詞語時,就應讀,邊讀邊思考。比如《翠鳥》一文“鮮豔”一詞下文有“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這麼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夠說明“鮮豔”了。學習時應先讀下面的語句,再提煉出“鮮豔”一詞。勿急,否則適得其反,粘講更是畫蛇添足。 又如《將相和》一文中“負荊請罪”前文有“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張冠李戴”一詞前有“……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那個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詞意,理解詞語。  這是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最直截了當的方法。  二、聯絡上下文語句間關係理解詞語。  語句間關係錯綜複雜。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虛詞想透過口頭釋意,有板有眼,唯恐丟字漏字,掛一漏萬,則會顯得“吃力不討好。”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應是先讀懂前後句子,挖崛語句間的關係,從而理解詞語。 比如《海濱小城》一文中“人們把街道打掃得乾淨,甚至連一片落葉都沒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掃得十分乾淨”與“連一片落葉都沒有”的關係是:後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又如《魚游到紙上了》一文中“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讚歎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先要讓學生弄清“大家讚歎著,討論著”和“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的關係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應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個沒有反應,所以用“唯一”。聯絡上下文語句間關係理解詞語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詞語,讀懂句子,悟出關係,再說明用這個詞語來表示這層關係。   三、聯絡上下文語句所述事件情節發展理解詞語。  這些應理解的詞語大多是在記事的課文中,學習時大家往往特別關心故事情節的發展。此時,大家對維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續性有強烈慾望。作者就是抓住契機,因此無論這個詞是在故事開頭或某一段的開頭、故事中、故事結尾,分別起統領,過渡還是總結作用,都應利用故事發展理解詞語。比如《養花》一文中的“迴圈”一詞,從字典中找解釋,顯然行不通。由於“我”愛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養花來調節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於是,總是寫一會兒就到院子裡看看,……然後回……然後再……,就是“迴圈”繼續往下發展,遇到突變天氣,全家搶救花草,第二天,天氣好轉,又搬出來,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詞語。 又如《一定要爭氣》一文中童第週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情況下,校長讓他退學,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跟班試讀。事情必然有所發展,童第周“發憤”了:他在清晨路燈下,深夜廁所裡,到處都有他學習的身影。後來發生的事已能說明“發憤”了。  運用這種方法先出示這個詞,讓大家透過前後文字融匯貫通地體會。  四、聯絡上下文語句創設的情境理解詞語。   這類詞大多出現在寫景,狀物或渲染某種場景的課文中,老師能否引導學生真切地進入那情那景中去,是能否理解該詞語的關鍵。  比如《荷花》一文中對“活”字的理解,如在教學時讓學生身臨其境,結合第二自然段的一些動詞,就不難理解了;《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對“不約而同”的理解,如在學生沉浸於失去總理後的悲痛欲絕的氛圍中,就不難理解“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中他們的“不約而同”了。當然,顯而易見,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遠不只是以上羅列的這四種。總之,無論運用何種方法必須堅持一個原則:不在乎能否完整解釋出詞意,而在於知道在什麼情況下運用,適合怎樣的語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身邊很多小夥伴都想入手iQOO Z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