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56316185171

    首先宏觀上看形成時期是不同的(這是當然的啦顯而易見不然為什麼名字不一樣)

    古典主義大致在18、19世紀形成(說法很多畢竟音樂風格特點的轉變相比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更漫長且分界線並不明確)

    下面舉幾顆栗子,來更好的確定一下這個時期的特點。(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

    我首先想到的是少年天才英年早逝的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這裡強調一下,他是古典主義中期的代表,我沒有按照時間順序先說他,我先說他只是覺得他更被大眾所熟知(我覺得“噢原來他就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啊”這樣在原本已經接觸過資訊基礎上解釋大家的印象會更深)

    作為中期代表,他留下的重要的作品包括了古典主義時期所有的音樂型別,什麼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等等等等成為後來音樂主要形式,同時歌劇也很棒(《魔笛》都知道吧!古典主義時期三大巨頭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接觸了歌劇但貌似只有莫扎特的歌劇給大家印象最深,但並不是真正很有“古典主義”特點的歌劇)從小就是很棒的機靈鬼,大了之後還是成熟的機靈鬼。

    前面我說過,古典主義時期以主調音樂為主導,是相對於它之前的巴洛克時期音樂來說的(巴洛克時期是多旋律的,復調,會有很多主題變來變去大概就是為了更華麗),主調音樂會有一個主題旋律(像是床最上面的被子)與和聲相呼應(和聲我比喻成被子下面的床單、床單下可能還有一層薄被子、下面可能還有床墊、床墊下面還要有層木板加在一起才會舒服啊!)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比較有這個時期代表的作品幾乎都這麼玩

    聽過兒歌《小星星》嗎?其實就是來自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C大調作品No.K. 265/300e,(這首作品並不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但大家一定熟悉它的旋律,反而最具代表性的大眾並不一定聽過)整首作品就是以我們知道的《小星星》開頭,然後開始各種發展、變化旋律下面就是各種和聲讓整個音樂豐富立體起來(說白了就是讓旋律更好聽聽起來更厲害!)但是!旋律再怎麼變,你一定能聽到《小星星》也就是開頭主題旋律的影子萬變不離其宗!是不是很厲害!所以我們叫它是變奏曲,是不是主題鮮明又結構嚴謹!

    古典主義前期的代表是海頓(海登海典偕丁等等各種譯名都是這個人,全名Franz Joseph Haydn)

    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絃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不用完全理解簡單來說就是他開始和之前不一樣了!)這裡我要重點說的是奏鳴曲式:

    奏鳴曲這個詞從很早就有,但在古典主義時期發展得最完善。在此之前的巴洛克時期,奏鳴曲泛指一切樂器曲,與聲樂曲相對,之後分為“室內奏鳴曲”和“教堂奏鳴曲”的意思,但現在已經基本不這麼用了。現在呢,奏鳴曲是一種曲式,就像小學上課分析課文老師問“是總分總還是總分啊?”曲式就是樂曲的結構,這個意思就是在古典主義時期形成的(一直沿用至今哦到現在也是作曲同學們會學習的曲式結構就證明很重要了)

    為什麼要說奏鳴曲式呢?它很明顯就是我是過的“結構嚴謹”看它的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快板樂章,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慢板,變奏曲式、復三或自由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復三段式。

    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奏鳴曲式或迴旋曲式。

    18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

    這只是個大概,每一段落包括哪些樂句,樂句之間如何銜接,調性如何轉換等等等等都有精妙的佈局!

    在貝多芬的發展下,奏鳴曲體裁又向前邁了一步,就樂章數量來看他的作品包括三個樂章,有的擴充套件為四個樂章(創用小步舞曲,稍後用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在發展規模上接近交響曲結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為這種體裁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標誌著奏鳴曲進入成熟的發展時期。

    除了奏鳴曲還有交響曲、協奏曲、四重奏都是對後來音樂的發展有很深遠的影響! 古典主義其實是注重音樂形式、結構的

    沒錯!貝多芬是古典主義後期的代表人物,大家一定知道這個人吧!我個人看來(或者其實事實就是這樣)貝多芬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他前期的作品都是很有“古典主義”特點的,而後期(也就是耳疾後)更偏向“浪漫主義”,為什麼我要提浪漫主義時期呢?因為我接下來要講新古典主義啦

    講到這裡相信古典主義時期已經有了個大概的輪廓了,記住這個輪廓我們來看看新古典主義是什麼樣的。

    和最開始一樣,我們宏觀看看新古典主義在整個音樂發展歷史的時期位置。

    新古典主義出現在20世紀末,它的存在就是和後期的浪漫主義“對著幹的”,那麼為什麼要對著幹呢?那就要先知道浪漫主義大概是個什麼樣:

    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這種對比不是絕對的!

    古典主義時期有些作品已經有浪漫主義時期作品的特點了,貝多芬後期的作品就很“浪漫”!

    更強調個人的情感、特點,相比之下不受結構、框架的限制,更多樣化更自由,音樂可以加各種標題,加更多主觀的個人的情感。(之前大多數還是編號)浪漫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們腦洞大開、自成一派!

    到了後期越來越多花樣,有些人受不了了:不行!!太亂啦!!我們要回歸原始!!!

    沒錯,新古典主義者。

    他們否定浪漫主義的標題性、主觀性,覺得音樂就應該是簡單純粹不準花裡胡哨的,創作應該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去,擺脫主觀性,用冷靜的客觀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現代手法再現出來。迴歸迴歸!

    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很不大眾:布索尼、斯特拉文斯基,真的想了解的話就去了解一下吧我實在不想多說因為相比古典主義時期他們真的...emmmm你們懂的(當然!每一位作曲家都是棒的,藝術沒有第一!尊重每一位從藝者!)

    他們的作品特點呢 還是那句話:迴歸迴歸!

    有的選自古代神話故事,有的採用中世紀的宗教題材,在音樂上則力求模擬古代音樂風格並以現代的技法與之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擬古的音樂風格。

    這樣說下來透過比較..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音樂差別真的很大因為首先他們形成的出發點就很不一樣,通過歷史的沉澱顯然古典主義時期更重要,影響也更深遠!

    (你們看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人三巨頭裡面有倆是大家都知道的,新古典主義時期呢...em....不專門去查去學真的不太容易聽到他們的名字吧我覺得)

    西方音樂發展歷程真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比之下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沉澱、篩選、發展(不是說現在不好,但發展歷史不長是事實)不過我相信中國傳統音樂早晚會大放光彩的,因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底子更深厚!只是需要我們慢慢摸索挖掘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一些人為什麼那麼喜歡瘦,天天嚷嚷減肥呢?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