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庚申初冬
-
2 # 圓圓高階營養師
很多人說,隔夜菜真的會吃出胃癌嗎?
實際上,一般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不足以致癌。與新鮮蔬菜象比,隔夜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增加,但在正常飲食的情況下,即使是食用隔夜菜,每天亞硝酸鹽的攝入量也是非常少的,不至於達到致癌的量。
以綠葉菜為例,如果烹調後不加翻動放入冰箱,24小時後亞硝酸鹽含量從3mg/kg至7mg/kg。人體攝入0.3g亞硝酸鹽,才可能發生中毒,要達到中毒的量,至少一頓需要吃幾十千克的隔夜蔬菜。就正常人而言,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隔夜菜的”黑鍋“不應”夜“來背。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隔不隔夜並非問題所在。由於溫度會影響細菌的繁殖速度,所以”溫度“與”保鮮“才是隔夜菜健康與否的關鍵,用密封效能較好的保鮮盒盛放剩菜,再放入冰箱儲存更衛生。
帶飯的時候,可以將茄子,冬瓜,土豆,胡蘿蔔,菜花,蘑菇等作為首選菜品。
這個問題要看隔夜菜的貯存條件,主要是溫度。
大家擔心隔夜菜不能吃的原因是亞硝酸鹽的含量問題,覺得經過了16個小時左右的飯菜,亞硝酸鹽的含量會大大的提高,影響健康。這個擔心在30年前可能是正確的,因為那時候不是每戶人家都有冰箱,在家家都有冰箱的現在,基本不用再擔心隔夜菜的亞硝酸鹽含量的問題了。
冰箱是這個問題的關鍵。為什麼呢?這就要從亞硝酸鹽的生成機制說起了。
自然界中,因為氮迴圈的作用,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含有硝酸鹽。硝酸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比如腸道菌群,會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說清楚這個過程很複雜,我可以寫一系列的方程式,但在這還是算了,畢竟不是寫論文。並且不同的菌種,還原的程度也不同,真要一個個的詳細說,我得先查上一禮拜的論文和文獻。
既然是微生物作用,那麼溫度就很關鍵了。大部分微生物在4℃左右的溫度是不太活躍的,冰箱的冷藏恰好是這個溫度,所以在這個溫度下,還原硝酸鹽的速度會變緩,在16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生成的亞硝酸鹽濃度低於國標對醃製以及熟食的限量值,所以,16個小時左右的隔夜菜,還是可以吃的。
我記得有哪個同行做過這樣隔夜菜的實驗,實驗設計的也不錯,分別檢測了未食用菜餚和食用後菜餚在4℃的溫度下,16個小時後亞硝酸鹽的濃度,測試結果顯示均低於國標對醃製食品的限量值。你們感興趣的話可以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