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史漫談

    題目問的應該是戰國時期趙國發生的“觸龍說趙太后”事件。

    公元前265年,秦國根據“遠交近攻”戰略,重點打擊身邊的強鄰趙國,並連連得手。趙國扛不住,求齊國出兵助拳。

    齊華人表示:幫忙可以,不過為了表示誠意,把你們趙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臨淄來當人質。

    慈母趙太后堅決不同意,齊國就堅決不派兵。雙方就這樣槓了起來。

    一波波的官員去勸說太后,但是一律不頂事,意志堅決的老太太甚至表示,誰再敢提這事,就噴他一臉口水。

    但最後,在左師公觸龍的勸說下,太后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爽快的派長安君去齊國;趙國的危機也得以解除。

    那麼觸龍是怎麼說動趙太后的呢?簡單概括,就是先以同理心拉近距離,然後明褒暗貶點醒局中人。

    一、以同理心拉近距離

    觸龍見到趙太后,並沒有直奔主題,而是以兩個老人互相交流身體狀況入手,減輕太后對自己的戒備心理;

    然後他以自己時日不多、擔心沒出息的小兒子今後沒有著落為由,請求太后,為自己15歲的小兒子在宮裡安排一個守衛的職位。

    太后爽快答應,這是雙方已經成為了心理上的同盟:大家都疼愛幼子。

    二、明褒暗貶,一語點醒局中人

    這個時候,出動開始步入正題,但他並沒有直說,而是繞了個圈子。

    首先,他故意裝傻,讚揚太后愛女兒勝過兒子。

    在得到否定回答後,他開始講自己的理由:當初太后送女兒去燕國做王后時,也是萬分不捨。但其後出於為女兒及外孫的地位考慮,希望他們儘量少回趙國探親。並點出了重點: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他今後的發展鋪好路。

    緊接著,他列出了長安君的現狀:沒有為國立寸功,卻因為太后的寵愛,佔有肥沃富饒的封地。這實際上讓他在王室樹敵無數,一旦太后身故,長安君的未來並不樂觀。

    趙太后恍然大悟:讓自己的小兒子名正言順的立功封爵,這才是真正的為他打算。於是馬上改變了主意,派人護送長安君前往齊國。

    觸龍之所以成功,是基於自己對為人父母心理掌控的基礎上,沒有一味強調要為趙國奉獻,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以保證長安君的前程為立足點,與趙太后的心思完全吻合。

  • 2 # 秉燭讀春秋

    有句話叫做“可憐天下父母心”,意思是說當父母的會用不同的方式愛自己的兒女。

    比如老百姓把好吃好穿的給兒女,這是一種小愛;帝王之家把兒子送去當“人質”,有時卻是一種大愛。

    還別說,歷史上還真有這事,趙威後曾經把自己心愛的小兒子送去當“人質”。

    且慢,好像哪裡有些不對,帝王之家為什麼有這種特殊的愛呢?

    事情是這樣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諸侯割據時期,趙威後就是趙惠文王的王后,史稱趙太后。她是歷史上有名強勢的太后。

    自從趙惠文王去世後,其子趙孝成王繼位。由於趙孝成王年齡還小,由趙太后臨朝聽政。

    就在這時,秦國趁趙國王位新舊交替之機進攻趙國,兵鋒勢如破竹,很快佔領了趙國三座城池,趙國岌岌可危。

    無奈之下,趙太后急忙向齊國求援。

    這時齊王提出一個要求:“我出兵救援可以,但必須把你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當人質。”

    這種辦法在當時是慣例。

    原來齊王有他的顧慮,如果齊國起兵救趙,假如是秦和趙的陰謀,那麼齊國就危險了。

    如果把趙太后心愛的小兒子長安君當人質,齊王的顧慮就會消除,畢竟誰也不會拿自己兒子的性命搞陰謀。

    趙太后很疼愛自己的小兒子,不願把他送去當人質,雖然只是被當做暫時的信用。

    齊王態度很堅決,不送人質就不出兵。如果齊國不救趙國,趙國就會滅亡。

    當時許多大臣諫言太后按照齊國的要求去辦,趙太后一怒之下拒絕接受。傳懿旨誰要再進諫格殺勿論,一時之間群臣閉口不言。

    此時左師觸龍卻不顧危險冒死進宮面諫,群臣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觸龍見到太后,並沒有直接勸太后送人質。

    原來他看到太后正在氣頭上,這時候勸她也聽不進去,自己反而有危險。

    只見觸龍把話題一轉,和太后拉起了家常:“太后啊,我年紀也老了,我想把我的小兒子舒祺推薦給太后,等我死後就讓他接了我的職務吧?”

    太后問:“你兒子多大了?

    “12歲了”觸龍答。

    趙太后不由得笑了,說:“想不到你們男人也疼愛兒子,孩子這麼小就為他考慮前程”。

    觸龍接話道:“其實男人疼愛孩子比女人還厲害”。

    我聽別人說“太后疼愛女兒超過了兒子”。太后笑著說錯了,我最疼我的小兒子長安君。

    觸龍故作驚訝地說:“不會吧?我沒看出太后多疼小兒子,沒看出您為小兒子的前程擔憂”。

    趙太后聽了不由得皺起了眉頭,心中有些不解。

    觸龍看出太后的心思,於是反問太后:“自從趙國建立以來,趙國君主的子孫被封侯,他們的子孫還有能繼承爵位的嗎?”

    趙太后說“我從來沒見過”。

    觸龍接著說:“諸侯王的子孫未必都有好下場,這些子孫佔有大量的財富而沒有功勞,隨著恩澤越來越少,指不定哪天大禍就會臨頭,其原因就是吃老本兒沒有立新功。”

    太后,你認為我說的對嗎?只見太后點了點頭:“有道理”。

    觸龍見太后有所觸動,話鋒一轉說:太后您很寵愛長安君,但是他沒有立過寸功如何服眾?

    當太后百年以後,長安君如何自處?

    觸龍趁熱打鐵說道:“現在有機會讓長安君立功顯貴,可太后卻拒絕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這難道是太后愛小兒子的表現嗎?”

    太后陷入沉思,觸龍說的確實沒錯,小兒子做人質並沒有任何危險,本來趙國也沒有陰謀,小兒子當人質並沒有親身犯險,然而卻又立下了救趙國之功,這種功勳可以廕庇三代,從這一點來看,長安君確實應該出使齊國。

    太后終於想通了,於是對觸龍說“好吧,那就聽左師的,讓長安君出使齊國”。

    觸龍的這種說服方法實在高明,他不是和太后死槓,而是透過和風細雨從旁引導,慢慢太后就落入他預設的圈套,不知不覺被他說服。

    這個故事被收錄在《戰國策》書中,名字叫觸龍說趙太后,是《戰國策》的名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B題求解,DragMode屬性的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