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鐵塔行雲10

    我小時候,幹過一些。

    而乾的最多的,是我的姐姐們。我們的小時候,七八歲都開始“打工”了。那也是當時幾乎所有孩子共同的童年少年記憶。

    今天是春節假期最後一天了,大家的年都過的不錯吧?特別是孩子們,收紅包吃大餐,看電影逛公園,玩不盡的專案嗨翻了天。

    他們的過年方式是幾十年前的孩子沒法想象的,更是根本沒法相比的。過去的孩子過年能夠有件新衣服穿,能夠吃上幾頓肉,能夠天天吃上白麵饅頭,就是很滿足的事情了。而要實現這些願望,很多年紀很小的孩子都要開始參與家裡為了貼補家用做的一些加工活,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打工”掙錢。

    那會兒,家家戶戶經濟條件都一般,孩子多收入少,都會想方設法尋找一些掙錢補貼家用的機會。而一些企業也會將部分技術含量不高、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多的生產流程交給居民們加工,按照完成數量給予一定多勞動報酬。兩者各取所需,堪稱皆大歡喜,也造就了當時非常普遍的一種社會現象。

    究竟有多少這樣的“工作”,誰也統計不清楚,因為太多,各個城市也完全不一樣,城市和農村也截然不同。我今天就根據我們這個地方的情況憑記憶給大家梳理一下,就算是拋磚引玉吧。

    糊火柴盒、糊各種各樣的包裝盒應該是方面覆蓋面最廣的一種掙加工費的活計了。家家戶戶的孩子們圍坐在小飯桌旁一起糊盒子,可不是風景,而是勞動,是工作。特別是冬天,坐在比室外暖和不了多少的屋子裡,用凍的紅腫甚至已經已經形成凍瘡的小手、用東城冰碴的漿糊糊盒子,那個滋味不是太好受。

    撕秋衣片。拿啤酒瓶蓋子旁邊的齒把秋衣布片撕成纖維,好像是廢物利用拿去擦機器的。

    剝大蒜。我們家附近當時有一家奶廠,會在夏天加工蒜片、提取蒜精,為這家工廠剝蒜去皮也就成了附近家庭特別是孩子們的“重要工作”。

    其他專案還包括紡麻、砸石子兒、切胡蘿蔔、繡花籃等等。是不是看著像遊戲名稱一樣?那可真不是遊戲,不是鬧著玩的,是真的在勞動,真的在靠自己的雙手勞動掙錢。

    孩子們辛苦掙來的錢,除了貼補家用,多數會用來交學費,女孩子們更會細心地用乾淨的小手絹把剩下的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藏到儘可能秘密的地方——多數時候還是免不了被弟弟妹妹發現,要麼被偷偷拿去換了零食,要麼直接被吵著鬧著吃了大戶。

  • 2 # 河北五零後小老頭

    幹過,而且還很小,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去生產隊幹活掙工分了,大人每天記的是8分,我是從記是3開始往上漲,到了成年了也就開始記8了。小時候夏秋幹隊裡的包工活,比如收玉米,人家半天的收穫是300斤,自己只能收到100斤,從老遠的地裡用推車推到隊裡的場裡稱重,真累啊。本人是家裡老大,父親在外工作,下邊有幾個弟弟妹妹,照看他們就是日常工作生活之一,12歲就開始擔一家吃的水,往返一次一里多地,由於個子矬,扁擔鉤環必須繞上兩圈才能挑起來,冬天的井口都是冰危險的很,如果水桶點進井裡,就得求別人幫忙給撈出來。總之就是一個小大人,童年是一個勞累的童年。

    今年已經67歲了,經過努力沒有讓兒孫去體驗我小時候的生活經歷。現在吃剩下的,扔的東西都比我小時候吃的好多了。

    不知道這算不算補貼家用方面的事情。我們這代人的成長環境和過程是非常值得懷念的。

  • 3 # 男人不應晚熟

    幹過!我是農村的,算七O後吧。八九歲時和小夥伴在生產隊插秧,碾谷拿工分。初中一、二年級時在農閒時節釣鱔魚、抓魚賣錢,看電影時賣瓜子,賺的錢買課外書,運動鞋。要不一年到頭是沒有一分零花錢的。現在想想,正是這種經歷,造就了我早早的知道生活賺錢的不易,在成長的過程中少走了彎路,雖然到現在沒有大富大貴,但也在一省會城市安家,衣食目前無憂!

  • 4 # 插柳栽花962

    1959年,全民大鍊鋼鐵時,我上小學五年級,放假期間去敲鐵礦石,大人每天四毛,孩子一半(兩毛)。中午吃的是自帶的午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辣椒炒花甲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