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鵝瘟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透過消化道傳染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出殼後20日齡左右的雛鵝。患病雛鵝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本病最早是由揚州大學方定一教授發現的,發病雛鵝以及帶毒種鵝都可成為本病的傳染來源。自然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被汙染的場地、用具、飼料、孵坊及運輸工具等都可使本病傳播蔓延。小鵝瘟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20℃的環境下可存活2年以上,普通消毒劑對病毒沒有殺滅作用。
圖7-1小鵝瘟病原
(1)臨床症狀
最急型:多發生於1周齡內的雛鵝,無任何不良前驅症狀,發生敗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發生精神呆滯後數小時即呈現衰弱,倒地蹬腿,掙扎數下後死亡,數天內即可傳播全群,死亡率高。
急性型:多發生於15日齡左右的雛鵝,患病雛鵝表現精神沉鬱,喜獨居,食慾減退或廢絕,羽毛松亂,頭頸縮起,閉眼呆立,離群獨處,不願走動,行動遲緩。雖能隨群採食,但所採得的草吞下少,丟棄多,進而飲水量增加,逐漸出現腹瀉,排灰白色或灰黃色的水樣稀糞,肛門周圍絨毛被沾汙,有個別患病雛鵝臨死前出現頸部扭轉或抽搐、癱瘓等神經症狀。病程1~2天,死亡時伴隨神經症狀。
亞急性型:亞急性型通常發生於20日齡以上的雛鵝,其症狀輕微,主要以行動遲緩,走動搖擺,腹瀉,採食量減少,精神狀態略差為特徵。病程一般3~7天,有少數病鵝可以自愈,但雛鵝吃料不正常,生長髮育受到嚴重影響。
3~5日齡時發病者常為最急性,往往不表現症狀,一旦發現衰弱或倒地呈游泳狀,很快死亡。5~15日齡內所發生的大多數病例常為急性。病鵝精神不振,雖能隨群採食,但吃下較少,半日後行動遲緩,嗜睡,拒食,飲水增多,排灰白或淡黃綠色稀糞,並混有氣泡,呼吸用力時鼻孔流出漿性分泌物,喙端色澤變暗,病程1~2天。瀕死期兩腿麻痺或抽搐。
(2)剖檢
本病的特徵變化是消化道病變,小腸部分尤為明顯,急性病例表現全身性敗血變化,全身脫水,皮下組織顯著充血。整片腸黏膜壞死脫落,與凝固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腸內容物的假膜中堵塞腸腔。靠近卵黃與回盲部的腸段,外觀極度膨大,質地堅實,最長可達5釐米,腸管被一淡灰或淡黃色的栓子塞滿,這一變化在亞急性變化更易看到。在組織學變化方面,心肌纖維有不同程度的顆粒變性和脂肪變性,肌纖維斷裂,排列零亂。腦膜及腦實質血管充血並有小出血灶,神經細胞變性,嚴重病例出現小壞死灶,膠質細胞增生。肝臟、膽囊、腎也有不同程度充血和腫大。
(3)防治措施
①對種蛋和孵化器具、雛鵝及所用的裝置,都要嚴加清洗、消毒。嚴格控制引自疫區的漂蛋和雛鵝。目前,農戶養鵝一般都沒有完善的免疫接種程式,為防止本病的發生與流行,在孵化過程中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另外,最好從非疫區無疫情的鵝群中引進種蛋,不同地區種蛋和雛鵝不得混孵或混群,以避免感染髮病。
②對雛鵝注射抗小鵝瘟血清進行免疫是防治本病的一項關鍵措施。出殼1~2天的雛鵝,每隻皮下注射0.5毫升,保護率達95%左右;已發病的雛鵝每隻注射0.5~1毫升,治癒率為85%;對病雛作緊急預防時,每隻注射0.5毫升,保護率達90%。必須注意的是,購回的小鵝瘟高免血清應放在2~15℃冷暗處儲存,有效期一般為一年。
③注射小鵝瘟弱毒疫苗。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戶的產蛋母鵝和育成鵝應進行免疫接種。在種母鵝產蛋前1個月進行肌注10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1毫升,用其所產的種蛋孵化,孵出的雛鵝體內含有母源抗體,可抵抗小鵝瘟的侵害。實踐證明,被接種的母鵝無不良反應,不表現臨診症狀,且不影響正常產蛋。種母鵝接種一次,半年內所產的種蛋都含有母源抗體,孵出的雛鵝體內免疫抗體可維持較長時間,抵抗小鵝瘟病毒感染的能力增加,群體飼養成活率明顯提高。
小鵝瘟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透過消化道傳染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出殼後20日齡左右的雛鵝。患病雛鵝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本病最早是由揚州大學方定一教授發現的,發病雛鵝以及帶毒種鵝都可成為本病的傳染來源。自然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被汙染的場地、用具、飼料、孵坊及運輸工具等都可使本病傳播蔓延。小鵝瘟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20℃的環境下可存活2年以上,普通消毒劑對病毒沒有殺滅作用。
圖7-1小鵝瘟病原
(1)臨床症狀
最急型:多發生於1周齡內的雛鵝,無任何不良前驅症狀,發生敗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發生精神呆滯後數小時即呈現衰弱,倒地蹬腿,掙扎數下後死亡,數天內即可傳播全群,死亡率高。
急性型:多發生於15日齡左右的雛鵝,患病雛鵝表現精神沉鬱,喜獨居,食慾減退或廢絕,羽毛松亂,頭頸縮起,閉眼呆立,離群獨處,不願走動,行動遲緩。雖能隨群採食,但所採得的草吞下少,丟棄多,進而飲水量增加,逐漸出現腹瀉,排灰白色或灰黃色的水樣稀糞,肛門周圍絨毛被沾汙,有個別患病雛鵝臨死前出現頸部扭轉或抽搐、癱瘓等神經症狀。病程1~2天,死亡時伴隨神經症狀。
亞急性型:亞急性型通常發生於20日齡以上的雛鵝,其症狀輕微,主要以行動遲緩,走動搖擺,腹瀉,採食量減少,精神狀態略差為特徵。病程一般3~7天,有少數病鵝可以自愈,但雛鵝吃料不正常,生長髮育受到嚴重影響。
3~5日齡時發病者常為最急性,往往不表現症狀,一旦發現衰弱或倒地呈游泳狀,很快死亡。5~15日齡內所發生的大多數病例常為急性。病鵝精神不振,雖能隨群採食,但吃下較少,半日後行動遲緩,嗜睡,拒食,飲水增多,排灰白或淡黃綠色稀糞,並混有氣泡,呼吸用力時鼻孔流出漿性分泌物,喙端色澤變暗,病程1~2天。瀕死期兩腿麻痺或抽搐。
(2)剖檢
本病的特徵變化是消化道病變,小腸部分尤為明顯,急性病例表現全身性敗血變化,全身脫水,皮下組織顯著充血。整片腸黏膜壞死脫落,與凝固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腸內容物的假膜中堵塞腸腔。靠近卵黃與回盲部的腸段,外觀極度膨大,質地堅實,最長可達5釐米,腸管被一淡灰或淡黃色的栓子塞滿,這一變化在亞急性變化更易看到。在組織學變化方面,心肌纖維有不同程度的顆粒變性和脂肪變性,肌纖維斷裂,排列零亂。腦膜及腦實質血管充血並有小出血灶,神經細胞變性,嚴重病例出現小壞死灶,膠質細胞增生。肝臟、膽囊、腎也有不同程度充血和腫大。
(3)防治措施
①對種蛋和孵化器具、雛鵝及所用的裝置,都要嚴加清洗、消毒。嚴格控制引自疫區的漂蛋和雛鵝。目前,農戶養鵝一般都沒有完善的免疫接種程式,為防止本病的發生與流行,在孵化過程中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另外,最好從非疫區無疫情的鵝群中引進種蛋,不同地區種蛋和雛鵝不得混孵或混群,以避免感染髮病。
②對雛鵝注射抗小鵝瘟血清進行免疫是防治本病的一項關鍵措施。出殼1~2天的雛鵝,每隻皮下注射0.5毫升,保護率達95%左右;已發病的雛鵝每隻注射0.5~1毫升,治癒率為85%;對病雛作緊急預防時,每隻注射0.5毫升,保護率達90%。必須注意的是,購回的小鵝瘟高免血清應放在2~15℃冷暗處儲存,有效期一般為一年。
③注射小鵝瘟弱毒疫苗。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戶的產蛋母鵝和育成鵝應進行免疫接種。在種母鵝產蛋前1個月進行肌注100倍稀釋的小鵝瘟疫苗1毫升,用其所產的種蛋孵化,孵出的雛鵝體內含有母源抗體,可抵抗小鵝瘟的侵害。實踐證明,被接種的母鵝無不良反應,不表現臨診症狀,且不影響正常產蛋。種母鵝接種一次,半年內所產的種蛋都含有母源抗體,孵出的雛鵝體內免疫抗體可維持較長時間,抵抗小鵝瘟病毒感染的能力增加,群體飼養成活率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