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一家離開越國,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到了陶地。他認為陶地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與自己的兒子一齊做了商人,沒過多久就積累了豐厚的家資。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後,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殺人被楚國拘捕了。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朱公決定派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並讓他帶一千鎰黃金。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時,大兒子說:“我是長子,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說明我是不肖之子。”說完就要自殺。其母見狀就對朱公說:“現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該如何是好?”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兒子去,並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後,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的吩咐,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
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如數向莊生進獻了黃金。莊生說:“你現在趕快離開,千萬不要留在這裡,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後,也不要問原因。”老大口中答應,但並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並用自己另外私帶的黃金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莊生由於廉潔正直而聞名於楚國,從楚王至下,對他都很尊重。黃金送來後,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後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
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德政,楚王於是準備實行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訊息告訴了老大。他尋思,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於白白給莊生了嗎?於是他又返回見莊生。莊生一見他驚奇地問:“你沒有離開嗎?”長子說:“沒有,當初我為弟弟的事情而來,現在楚國要實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特來向您告辭。”莊生聽出了話裡的意思就說:“你自己到房間裡取黃金吧。”老大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
莊生因為遭到長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宮會見楚王,說:“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議論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後被關在楚國,他家派人用金錢賄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並不是君王體恤楚華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聽罷大怒,於是他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之後才下達大赦的詔令。
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了。母親和鄉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受過各種苦難,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來就在蜜罐子裡,哪裡知道錢財來得不易,棄之也毫不吝惜,本來我是打算讓他去的。老大不能棄財,所以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屍首能回來。”
無疑,上述故事進一步表現了范蠡非凡的識人眼力,同時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知子莫如父。”
拋開老二殺人償命、咎由自取不談,可以說是莊生要了小二子的命,而讓莊生作此決定的是長子,所以是他要了弟弟的命,而他又是朱公在孩子母親要求下才派去的,可母親也是出於無奈……那麼,究竟是誰要了小二子的命呢?
是朱公。倘若他真想救出兒子,此前完全可以把利害關係向大兒子講明,但他只是草草交代了幾句。他難道不是在用長子的行為、次子的生命證明自己的眼力嗎?
(出自《世說新語》)
范蠡一家離開越國,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後又到了陶地。他認為陶地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於是自稱陶朱公,與自己的兒子一齊做了商人,沒過多久就積累了豐厚的家資。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後,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殺人被楚國拘捕了。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朱公決定派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並讓他帶一千鎰黃金。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時,大兒子說:“我是長子,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說明我是不肖之子。”說完就要自殺。其母見狀就對朱公說:“現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該如何是好?”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兒子去,並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後,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的吩咐,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
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如數向莊生進獻了黃金。莊生說:“你現在趕快離開,千萬不要留在這裡,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後,也不要問原因。”老大口中答應,但並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並用自己另外私帶的黃金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莊生由於廉潔正直而聞名於楚國,從楚王至下,對他都很尊重。黃金送來後,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後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
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德政,楚王於是準備實行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訊息告訴了老大。他尋思,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於白白給莊生了嗎?於是他又返回見莊生。莊生一見他驚奇地問:“你沒有離開嗎?”長子說:“沒有,當初我為弟弟的事情而來,現在楚國要實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特來向您告辭。”莊生聽出了話裡的意思就說:“你自己到房間裡取黃金吧。”老大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
莊生因為遭到長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宮會見楚王,說:“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議論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後被關在楚國,他家派人用金錢賄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並不是君王體恤楚華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聽罷大怒,於是他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之後才下達大赦的詔令。
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了。母親和鄉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受過各種苦難,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來就在蜜罐子裡,哪裡知道錢財來得不易,棄之也毫不吝惜,本來我是打算讓他去的。老大不能棄財,所以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屍首能回來。”
無疑,上述故事進一步表現了范蠡非凡的識人眼力,同時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知子莫如父。”
拋開老二殺人償命、咎由自取不談,可以說是莊生要了小二子的命,而讓莊生作此決定的是長子,所以是他要了弟弟的命,而他又是朱公在孩子母親要求下才派去的,可母親也是出於無奈……那麼,究竟是誰要了小二子的命呢?
是朱公。倘若他真想救出兒子,此前完全可以把利害關係向大兒子講明,但他只是草草交代了幾句。他難道不是在用長子的行為、次子的生命證明自己的眼力嗎?
(出自《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