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Lóu)姓源出有九:
1、 樓、婁同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
2、婁,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于(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3、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 少數民族改姓
4、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一併改為樓氏,居山西代郡。東魏有都督賀婁烏蘭,隋有鉅鹿公賀婁子幹.唐有鳳州刺史賀婁行本,太子舍人賀婁積. 裨將賀婁餘閏,知此族魏末又復舊姓。
5、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6、北魏時有代北人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均改姓婁,亦稱婁氏;
7、邾婁國的子孫,有以婁為氏的,是婁氏的又一支;
8、出自古代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併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9、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
婁(Lóu)姓源出有九:
1、 樓、婁同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
2、婁,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于(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3、樓,黃帝歷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賜姓姒,受舜禪讓而稱帝.子啟建夏朝.禹14世孫桀無道,夏為商所滅。其子仲和仲禮避禍於會稽,改姓婁.周滅商後,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世孫雲衢公,曰: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舉為諫議齊侯,封於杞(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東樓公。子孫遂以樓為姓。 少數民族改姓
4、南北朝時,北魏有蓋樓氏、賀樓氏,入中原後一併改為樓氏,居山西代郡。東魏有都督賀婁烏蘭,隋有鉅鹿公賀婁子幹.唐有鳳州刺史賀婁行本,太子舍人賀婁積. 裨將賀婁餘閏,知此族魏末又復舊姓。
5、以國名為氏。《風俗通義》載,春秋時有邾婁國(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子孫有以婁為氏,是婁氏的又一支。
6、北魏時有代北人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均改姓婁,亦稱婁氏;
7、邾婁國的子孫,有以婁為氏的,是婁氏的又一支;
8、出自古代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匹婁(又稱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亦作壹那婁、一那婁)氏,入中原後一併改為婁姓,亦稱婁氏。
9、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白馬羌豪有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