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恨"――解讀北韓族民謠《阿里郎》的文化內涵從歷史上來看,說北韓民族是一個多苦多難的民族並不為過,自民族成立以來,就一直受到外來的力量所壓迫與奴役.古代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遵從東亞藩屬外交體系,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附屬國,以"事大以誠"的方式來求得生存;而到了近現代,好不容易擺脫了附屬的命運,卻又被日本所吞併,遭受到更加殘酷的殖民統治;而後又經歷了北韓戰爭和骨肉同胞南北分裂的痛苦,至今為此,北北韓依然處於弱者現況.也正因為長期的被壓迫被奴役的生存狀態,深深刺痛了許多北韓族人的心,所以"恨"的文化基本上成為了北韓族文化的精髓,這一點在日本是廣為人知的.許多日本人對於北韓族的"恨"而言,都認為北韓族人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在漢語中,"恨"也是帶有一種悽苦悲怨的含義.不過,這一些與北韓族人的"恨"並不同.關於北韓族的"恨"的本質,南韓學者崔吉城在《恨的人類學》一文中指出:"恨,決不是怨恨,理解為日語所說的"仇恨"是極大的錯誤.就是說,"恨",是沉澱在自己本身內心裡的情感,沒有具體怨恨誰那樣的復仇的物件.恨,是對未能實現的夢想的憧憬."[1]而金大中在《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中也指出:"歷史上北韓一直受別人的奴役和壓迫,所以北韓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恨"的文化,他們始終抱有希望並等待著,在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他們忍受著巨大困難,千方百計堅持下去,這就是"恨"的本質."[2]怨恨,仇恨等基本都是出於一種憎惡的情感,這是必然會導致對所怨恨、仇恨物件的衝擊對抗,而北韓族的"恨",是在不斷的等待中堅持,是為了使未能實現的夢想復活,從而發洩心中的沉澱情感,希望向新的再生飛躍的起動裝置.[3]關於北韓族的"恨"文化,從家喻戶曉的北韓族民謠《阿里郎》中可見一番,這首悲壯多情的歌曲可謂是表現北韓族"恨"文化的經典之作: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我的郎君翻山過嶺路途遙遠你真無情啊把我扔下出了門不到十里路你會想家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我的郎君翻山過嶺路途遙遠春天黑夜裡滿天星辰我們的離別情話千言難盡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我的郎君翻山過嶺路途遙遠今宵離別後何日能回來請你留下你的諾言我好等待《阿里郎》是一首旋律悠揚動聽、歌詞直白又流露出委婉纏綿的北韓族民謠,蘊含北韓民族獨特的風格和情感.歌詞中的"阿里郎"相傳是北韓的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在起義失敗以後,與妻子一起隱居深山.一天,其妻子被人調戲,阿里郎因懷疑妻子不忠,憤而離家出走,他的妻子追著用痛苦哀求的聲音叫喊著:"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目前在北韓半島,還有許多以阿里郎命名的山峰,各個地區也都流傳著旋律結構各不相同的《阿里郎》.從《阿里郎》整首歌詞作品來看,表達的就是女主人翁被棄的情感傾訴,雖然女主翁是因誤解而被棄,但是從她所表達的感情中來看,卻沒有因為無故受傷害而怨恨自己的丈夫,而是始終在內心深處對丈夫的無限思念,期盼著與丈夫的再次相聚,並且傾訴著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雖然也是傾訴無奈的情感,但是卻控制了悲哀和怨恨,並在此基礎上用不斷堅持和等待去超越悲哀、怨恨、傷痛,直至獲取喜悅,獲得夢想的實現;雖然也有悲傷的情感,卻是對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的悲傷,同時又是悲而不哀,因為只有悲才能有所振奮,就算被棄也無悔,始終堅守著,始終相信著,這是北韓民族"恨"文化的鮮明個性,這也是北韓民族文化的生命美感.一個民族,因某些原因一直被壓迫被棄被傷害,雖然心中也有"恨",但"恨"已經超越了傳統字面上的意思,直達更高更廣的境界.北韓民族的"恨",就像是"北韓"的含義一樣,就算是前期深深的黑夜,心中依然期盼著那註定會升起的"晨曦",就算再苦再難,依然在風中高唱著永恆的《阿里郎》.【註釋】:[1] 轉引自金文學:《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文化比較體驗記》,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2] 金大中:《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馮世則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頁.[3] 參閱金文學:《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文化比較體驗記》,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王生寧 於 6月5日)
一個民族的"恨"――解讀北韓族民謠《阿里郎》的文化內涵從歷史上來看,說北韓民族是一個多苦多難的民族並不為過,自民族成立以來,就一直受到外來的力量所壓迫與奴役.古代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遵從東亞藩屬外交體系,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附屬國,以"事大以誠"的方式來求得生存;而到了近現代,好不容易擺脫了附屬的命運,卻又被日本所吞併,遭受到更加殘酷的殖民統治;而後又經歷了北韓戰爭和骨肉同胞南北分裂的痛苦,至今為此,北北韓依然處於弱者現況.也正因為長期的被壓迫被奴役的生存狀態,深深刺痛了許多北韓族人的心,所以"恨"的文化基本上成為了北韓族文化的精髓,這一點在日本是廣為人知的.許多日本人對於北韓族的"恨"而言,都認為北韓族人對日本人恨之入骨.在漢語中,"恨"也是帶有一種悽苦悲怨的含義.不過,這一些與北韓族人的"恨"並不同.關於北韓族的"恨"的本質,南韓學者崔吉城在《恨的人類學》一文中指出:"恨,決不是怨恨,理解為日語所說的"仇恨"是極大的錯誤.就是說,"恨",是沉澱在自己本身內心裡的情感,沒有具體怨恨誰那樣的復仇的物件.恨,是對未能實現的夢想的憧憬."[1]而金大中在《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中也指出:"歷史上北韓一直受別人的奴役和壓迫,所以北韓文化已經成為一種"恨"的文化,他們始終抱有希望並等待著,在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他們忍受著巨大困難,千方百計堅持下去,這就是"恨"的本質."[2]怨恨,仇恨等基本都是出於一種憎惡的情感,這是必然會導致對所怨恨、仇恨物件的衝擊對抗,而北韓族的"恨",是在不斷的等待中堅持,是為了使未能實現的夢想復活,從而發洩心中的沉澱情感,希望向新的再生飛躍的起動裝置.[3]關於北韓族的"恨"文化,從家喻戶曉的北韓族民謠《阿里郎》中可見一番,這首悲壯多情的歌曲可謂是表現北韓族"恨"文化的經典之作: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我的郎君翻山過嶺路途遙遠你真無情啊把我扔下出了門不到十里路你會想家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我的郎君翻山過嶺路途遙遠春天黑夜裡滿天星辰我們的離別情話千言難盡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我的郎君翻山過嶺路途遙遠今宵離別後何日能回來請你留下你的諾言我好等待《阿里郎》是一首旋律悠揚動聽、歌詞直白又流露出委婉纏綿的北韓族民謠,蘊含北韓民族獨特的風格和情感.歌詞中的"阿里郎"相傳是北韓的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在起義失敗以後,與妻子一起隱居深山.一天,其妻子被人調戲,阿里郎因懷疑妻子不忠,憤而離家出走,他的妻子追著用痛苦哀求的聲音叫喊著:"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喲."目前在北韓半島,還有許多以阿里郎命名的山峰,各個地區也都流傳著旋律結構各不相同的《阿里郎》.從《阿里郎》整首歌詞作品來看,表達的就是女主人翁被棄的情感傾訴,雖然女主翁是因誤解而被棄,但是從她所表達的感情中來看,卻沒有因為無故受傷害而怨恨自己的丈夫,而是始終在內心深處對丈夫的無限思念,期盼著與丈夫的再次相聚,並且傾訴著對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雖然也是傾訴無奈的情感,但是卻控制了悲哀和怨恨,並在此基礎上用不斷堅持和等待去超越悲哀、怨恨、傷痛,直至獲取喜悅,獲得夢想的實現;雖然也有悲傷的情感,卻是對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的悲傷,同時又是悲而不哀,因為只有悲才能有所振奮,就算被棄也無悔,始終堅守著,始終相信著,這是北韓民族"恨"文化的鮮明個性,這也是北韓民族文化的生命美感.一個民族,因某些原因一直被壓迫被棄被傷害,雖然心中也有"恨",但"恨"已經超越了傳統字面上的意思,直達更高更廣的境界.北韓民族的"恨",就像是"北韓"的含義一樣,就算是前期深深的黑夜,心中依然期盼著那註定會升起的"晨曦",就算再苦再難,依然在風中高唱著永恆的《阿里郎》.【註釋】:[1] 轉引自金文學:《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文化比較體驗記》,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2] 金大中:《金大中哲學與對話集》,馮世則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頁.[3] 參閱金文學:《東亞三國志――中日韓文化比較體驗記》,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王生寧 於 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