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臺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佈於臺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鷹科鳥類中,有一種叫白尾海雕,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徵,是臺灣稀有的候鳥。還有一種叫灰面鵟鷹,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鷹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西伯利亞經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只,甚至上千只、上萬只。在中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赤腹鷹三種。 蒼鷹(Accipiter gentilis):俗稱雞鷹或黃鷹。是一種大型鷹,雄性體長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體長58-64cm,翅 蒼鷹 展108-127cm。雄性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後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棲於山地森林中,善於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佈於中國東北以至雲南、廣東、文字等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業有益。幼鳥常被馴養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Accipiter nisus):雄性體長29-34cm,翅展59-64cm,體重131-180g。雌性體長35-41cm,翅展67-80cm,體重186-345g。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於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繁殖 於中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於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赤腹鷹 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 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 描述:中等體型(33釐米)的鷹類。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徵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分佈範圍: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國內分佈於西南、華南、華北及海南島、臺灣等地);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幾內亞。 分佈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臺灣及海南島。
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臺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佈於臺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鷹科鳥類中,有一種叫白尾海雕,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徵,是臺灣稀有的候鳥。還有一種叫灰面鵟鷹,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鷹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西伯利亞經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只,甚至上千只、上萬只。在中國最常見的鷹有蒼鷹、雀鷹和赤腹鷹三種。 蒼鷹(Accipiter gentilis):俗稱雞鷹或黃鷹。是一種大型鷹,雄性體長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體長58-64cm,翅 蒼鷹 展108-127cm。雄性從頭部到前部為灰黑色,眼後為黑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下體白色,雜有數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橫斑。雌鳥上體及翼表面為灰褐色,眉紋白而雜以褐紋,下體白色,體下面有縱斑。蒼鷹在飛翔時,翼短而寬,先端圓,尾較長。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進行,呈直線狀飛翔。在飛翔時翼保持水平狀。扇翅速度較其它大型鷹類快。棲於山地森林中,善於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爾也捕食鳥類。分佈於中國東北以至雲南、廣東、文字等地。繁殖於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小興安嶺等地。此鳥嗜食鼠等,對農業有益。幼鳥常被馴養作為獵鷹,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鳥。 雀鷹(Accipiter nisus):雄性體長29-34cm,翅展59-64cm,體重131-180g。雌性體長35-41cm,翅展67-80cm,體重186-345g。成鳥上體青灰色,尾羽較長,有十分明顯的深褐色橫斑,很容易識別。飛翔時主要是扇翅和短距離的滑翔交替進行,並常在空中呈圈狀的飛翔。常棲於山地林間,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帶,飛翔力很強,善捕食小鳥等動物。繁殖 於中國華北北部、東北西北部、呼倫貝爾盟博克圖、北部大、小興安嶺等地,冬時常見於四川、雲南以東的地區。此鳥也能馴養作獵鷹,用以捕捉小型鳥類。 赤腹鷹(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鷹稍大,上體為青黑色,尾羽有幾條細橫帶,無眉斑,下體淡灰色。飛翔姿勢與雀鷹同,常棲於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鳥及大形昆蟲為食。繁殖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廣東等地。 赤腹鷹 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 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 描述:中等體型(33釐米)的鷹類。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徵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分佈範圍:繁殖於東北亞及中國(國內分佈於西南、華南、華北及海南島、臺灣等地);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幾內亞。 分佈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臺灣及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