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53413550839

    符號互動理論是一種反實證主義的主觀社會學,其核心觀點是:社會現象與社會行為只有透過人際間的互動和相互影響才能得到解釋,而人際互動是以運用符號以解釋和確定相互間行動的意義為媒介的,因此,社會是個人藉助符號互動的產物。符號互動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米德。

    米德強調了人的心靈、自我和社會的產生與社會互動過程的緊密相關性。其觀點是(1)人的活動是會根據環境中的恩課題來調整自己的行為。(2)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調整主要依賴其自我觀念,而自我觀念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的,因此,自我與社會是不能分開的。(3)社會的制度和結構是個體之間有組織的模式化的互動的參悟(4)人們的互動與自我觀念的形成依賴於心靈的存在。

    符號互動理論的突出貢獻者則是赫伯特·布魯默,他認為符號是社會相互作用的中介,人們透過對符號的定義與理解進行互動,符號互動是能動的與可變的過程,符號互動創造、維持與變革社會組織、結構與制度。(1)將社會的相互作用或交往分成符號性和非符號性的交往兩類;非符號性交往是沒有經過人們思考的交往;而符號性交往是受他人影響後,經過頭腦思考,有一個解釋的過程。(2)認為人類生活沒有現成的模式,如果有的話,也會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加以改變的。(3)強調社會角色的扮演,試圖透過這些表演手段來協調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以維持社會生活秩序。

    符號互動理論對於個人社會化、自我意識的形成、越軌行為等微觀社會過程提出了一些有啟示性的見解。但這一理論過分強調了主觀意識的作用,忽略了社會結構對互動過程的影響,帶有很大的侷限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射芯機的操作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