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第十四章)(孟子說:“君子對道進行深刻研討,是要它成為自己所有。成為自己所有,就能掌握牢固;掌握牢固,就積蓄深厚;積蓄深厚,就能夠靈活運用而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學習的東西要成為自己所有。”)所謂“深造自得”,是深刻鑽研(精思)而領悟精華,融會貫通而成為自己的智慧,這樣的知識是牢固的。而這樣的知識積累多了,便可以隨時隨地靈活運用,在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時操持自如,達到厚積薄發、左右逢源的境界。只有達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獲得了學問。那麼,怎樣辨別正和誤、表象和本質,並且領悟精華而融會貫通?孟子提出“博學詳約”這個門徑。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下》第十五章)(孟子說:“廣博地學習,做到能夠詳細地闡述,反過來又能夠作扼要的說明。”)首先要博學,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聯絡的,學問也是互相聯絡的,一個問題常常涉及多方面的知識,要想真正有學問,必須博學。博學,就是讀多方面的書,增強多方面的閱歷。博學又要和詳約相結合:“詳”,指把一本書讀“厚”,即能夠作詳細的解說,乃至再加以充實;“約”指把一本書讀“薄”,即能夠扼要地概括書的大意和精要。把一本書讀“厚”,要能夠對書的內容予以豐富、補充和評論;把一本書讀“薄”,是用幾句話可以闡明精要、評論切中要害。能夠達到這一步,說明不但領會到書中的學問,而且與原來大腦中儲存的知識融會貫通了。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第十四章)(孟子說:“君子對道進行深刻研討,是要它成為自己所有。成為自己所有,就能掌握牢固;掌握牢固,就積蓄深厚;積蓄深厚,就能夠靈活運用而左右逢源。所以君子學習的東西要成為自己所有。”)所謂“深造自得”,是深刻鑽研(精思)而領悟精華,融會貫通而成為自己的智慧,這樣的知識是牢固的。而這樣的知識積累多了,便可以隨時隨地靈活運用,在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時操持自如,達到厚積薄發、左右逢源的境界。只有達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獲得了學問。那麼,怎樣辨別正和誤、表象和本質,並且領悟精華而融會貫通?孟子提出“博學詳約”這個門徑。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下》第十五章)(孟子說:“廣博地學習,做到能夠詳細地闡述,反過來又能夠作扼要的說明。”)首先要博學,世界上的事物是互相聯絡的,學問也是互相聯絡的,一個問題常常涉及多方面的知識,要想真正有學問,必須博學。博學,就是讀多方面的書,增強多方面的閱歷。博學又要和詳約相結合:“詳”,指把一本書讀“厚”,即能夠作詳細的解說,乃至再加以充實;“約”指把一本書讀“薄”,即能夠扼要地概括書的大意和精要。把一本書讀“厚”,要能夠對書的內容予以豐富、補充和評論;把一本書讀“薄”,是用幾句話可以闡明精要、評論切中要害。能夠達到這一步,說明不但領會到書中的學問,而且與原來大腦中儲存的知識融會貫通了。